师娘垸在明朝时,原始名叫“施粮垸”。现在西流河镇驻地西北部,约十公里处。师娘垸现由许家村人耕种。
朱无章打败陈友谅,杀光沔阳人。随即实行“豫章迁楚”的政策。
明洪武年间。官家将百姓手捆着,装在船里水运,从长江进入汉水,分散到江汉平原一带。让他们去开发湖北的蛮荒之地。途中,人们要方便,必须叫来押解的官人解开手上的绳索,才能方便。从此,我们湖北人把方便叫做“解手”。
江西有一秀才,课有五六个孩子,被朱元章的兵强行移民至沔阳施粮垸垦荒种地。施粮垸原为一小垸,挽垸当年即获丰收。人们认为是上天菩萨赐给了粮食,所以将这新挽的垸命为“施粮垸”。
秀才姓许,人们叫许先生,许先生的娘子,人们称为师娘。许先生夫妻俩带着孩子们从江西迁徙到沔阳,受尽辛苦。孩子们离开了父母,读书、吃饭全靠许先生。
第二年,大水临堤,施粮垸岌岌可危。许先生与乡亲们一起护堤筑堤。一个晚上,许先生巡视堤垸时,发现一处溃开,在这万分紧急之时,许先生毫不犹豫地用身体挡住溃口,终因水急垸小,许先生被大水吞没。
许先生走了,学生就由师娘带着上课。师娘也是一才女,满腹经纶,能写会算。师娘一当先生二当娘,衣食茶饭、缝补浆洗,把孩子们当亲生的一样看待。 一年又一年过去,孩子们慢慢长大。师娘不敢懈怠,白天为孩了们上课,布置了作业后,晚上就下地去耕种、收割。既要保证学生们有饭吃,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以备将来迎考。学生也都慬事了,见师娘累得躺下了,劝师娘歇会,都去帮师娘翻地。
上十年下来,师娘把钱都用在了学生的身上,自己没有添一件衣裳。茅屋巳是破烂不堪,家贫如洗。
大比年,有三个大一点的学生参加大考,师娘将早就备好的银子以及干粮装进包裹,送他们去赴考。
公榜了,师娘的学生有两个考上举人,一个考上进士。
举人、进士当了官,衣锦还乡。为师娘买了绸缎衣料及珍贵礼物,约了去看望师娘。
只见原来读书的茅屋破败不堪,连大门也没有了。屋里面空无一人,一片凄凉。一打听,乡亲们告诉他们,师娘从送走他们赴考后,终因精力碣尽而倒下,再也没能起来。
举人进士涕泪交加,悲痛不己。为感恩师娘,他们在原来的茅屋校址上修了一座庙,在庙里面塑了师娘的像,并将原“施粮垸”改为“师娘垸”,让全师娘垸的人都来供奉德高望重的师娘。师娘的品德感动了世上所有的人,后来五湖四海的人跋涉万里,前来“师娘庙”叩头烧香,以祈师娘保佑。
由此,“师娘垸”这个名字从五百年前流传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