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史》载:不周之巅,有宜城焉,日月之所不届,而无四时昏昼之辨。有圣人者,游于日月之都,至于南垂,有木焉,鸟啄其枝,则然火出。圣人感之,于是仰察辰心,取以出火,作钻燧,别五木以改火。
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而不周山上的宜城跌落人间,掉到了现在襄阳宜城区域。
天柱突然倾倒,大地陷裂;这个时候的天再也不能全部覆盖万物,地也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烈火燃烧始终不灭,洪水浩大泛滥不消退;猛兽出没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禽鸟抓走年老弱小的人。看到人间这样的悲怆,女娲来到了宜城北部的鹿门山黎丘(现名霸**)准备炼石补天。
女娲派出身边的金牛前去荆山采石,金鲤去汉江中挖石,女娲也到处收集五彩石和木料。然后就在古不周山宜城的黎丘山炼石补天。熊熊大火燃烧起来,女娲将五色石倒进大锅里,开始冶炼。炼了七七四十九天,五色石终于化成黏稠的石浆,交织着五种美丽的颜色。
女娲迫不及待地用一个长柄陶觚冒着灼人的热浪,舀起一觚石浆,再攀到天隙的边缘,小心翼翼地将石浆倾入到裂缝中。然后她又从匆匆地跑回到还在烈火中沸腾的石浆处,全然不顾灼人的高温,不顾熊熊的烈火,拼着命,再舀出一觚石浆,再攀到天隙边,再将石浆倾入到裂缝中。烈火和滚热的石浆冒着青色的烟气,燎灼着女娲的衣裙,很快就把她的衣裙烧成灰烬。女娲赤裸的肌肤很快又被烈焰熏烤出燎泡,热浪中,女娲感到自己的躯体就要被烤干了。
终于,天隙全都被填补好了。女娲又斩断大龟的四脚来重新竖起天的四根梁柱,杀死黑龙来拯救九州,累积芦苇的灰烬来控制过量的洪水。于是苍天得以修补,四个天柱得以扶正;洪水不再泛滥,天下太平了;狡诈的恶禽猛兽都死去,善良的人民百姓生存下来。
女娲的心终于放下来了。此时的她,觉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幸福。看着大地显露出的勃勃生机,女娲想笑,可她已经笑不出来了,她的肌肤已被冰冷的雨水浸伤,已被灼烈的火焰烧焦。女娲想高呼,可她已经没有丝毫气力,她的气力在剧烈的拼搏中几乎全都消失了。女娲便慢慢扑倒倒在地上,永远地睡着了。金牛和金鲤也累倒了,最后金牛化为宜城西边的金牛山,金鲤化为汉江中的沙洲被后人称为鱼梁洲。
传说女娲因伏羲葬南郡襄阳,羲皇身躯化为岘山。所以为了陪伴伏羲,女娲死后身体化为似凤凰形状的鹿门山隔汉水(古喻天河)与伏羲相望。襄人为了纪念女娲埋葬于此称之为女娲山,女娲神鹿苏、岭化为山神守护于附近,故襄人称之为苏岭山(后改名鹿门山)。为了纪念女娲在女娲山(后讹音为李家山)立有女娲庙。
鹿门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因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而名闻遐迩,史有”鹿门高士傲帝王”之说,传说女娲在此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故女娲归天之后身体化为形状似凤凰的鹿门山,后人谓之“圣山”。鹿门山为五座山峰组成,狮子山秀、香炉山幽、霸**雄(黎丘山)、鹿门山峭、女娲山旷(李家山),置身其中,仿佛徜徉在林木茂密、野花飘香、云雾缭绕的仙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