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不了天堂,就去雨崩吧!
这句最具蛊惑人心的话,使雨崩成了许多人今生必达的目的地。
雨崩位于云南省梅里雪山东麓德钦县云岭乡,是德钦海拔最高的村落, 坐落在梅里雪山念慈母峰五趾峰脚下,景色优美,民风淳朴。

美如画卷的村庄,绿草如茵,古木参天,木板房依山而建,雨崩河村前欢快流淌。马儿悠闲的吃草,藏香猪自在地觅食,除了溪水的哗啦,静逸得如同世外。

雪山环绕村庄,我所到达的是雨崩下村,一块山中凹地,确切地说是一个雪山深盆,此盆尚有一个豁口——尼农峡谷,美不胜收。

金碧辉煌的庙宇,背依雪峰和莽莽原始森林,雪山、森林、溪流、草地,金色的庙宇,美得象是上帝的后花园。

五树同根
雪山脚下的雨崩,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物种丰富,生机昂然,古树名木,无计其数,行走在雨崩的原始森林里,各种新奇的发现,点亮眉眼。

遒劲的风骨,让人分分钟想起沙漠胡杨。

云南土香木怀抱俊秀红桦,永不分离,成就名副其实的夫妻树。

比肩的兄弟树,平分春光秋色,阳光雨露,生机勃勃,昂然向上,总让人欣喜。看不到热带雨林那种绞杀的残酷,让人感动的是爱恋、分享和扶持。

成为树神被藏民敬奉的是不同的五棵同根生存的参天大树和低矮灌木,枝繁叶茂,或直插云霄,或护卫一体,三棵云南沙棘,一棵红桦,一棵西南花楸,共同生长在一棵已经不知名的老树的根上,同时吸吮大地的乳汁,长成一道富于寓意的风景。

雨崩村海拔3050米,山高地寒,人烟稀少,全村只有20几户人家,且分居雨崩上村和下村,仅有两条驿道和外界相通,如果不是借米的典故,尚不为外人所知,一个现世版的世外桃园,传承着藏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严酷的生存环境,使他们祖祖辈辈与雪山、与大地、与生灵达成和解,暴风雪时野鸡和家禽同笼,野马和家畜同厩。一颗悲悯博爱的心,众生平等,互助共赢。

兄弟同心
藏民族和汉民族风俗迥异,特别是和汉民族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大相径庭,而不被进入主流社会视听,所以驴友在雨崩发现兄弟几人同娶一妻,或姐妹几个同嫁一夫,一家人和睦相处,颇为惊异。

五树尚且可以同根,何人呼?敬畏自然,崇敬自然,效法自然的生存法则,与环境达成和解,天地人和,是雪域高原生存的最高法则。他们是佛教徒,在我看来他们也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最本真的践行家。

在雪域高原,生存环境严酷的藏区,何止是与世隔绝的雨崩?一个家族的兴旺繁荣,小家庭的弊端,显而易见,势单力薄,难成大事,而兄弟同心就不一样了。

妻子或者说嫂子管家主理内务,兄弟分工协作,各负其责,专司其职,比如养殖者负责放牧,农耕者负责种植青稞,经商者负责物品交换……这样一个大家庭,虽生存环境封闭原始,生活自给自足,因此也衣食无忧,甚至富足强盛。

家中女主人对待兄弟一视同仁,不分彼此,生育儿女也对父辈平等对待,一律平等的阿爸,被尊重、被孝敬,相亲相爱,不厚此也不薄彼,也就是雪域高原的精灵藏族人可以做到,放到被传统礼教浸淫所束缚的汉人,想都不要想。种族文化的差异,好与不好,作为外来人,只有尊重最好。

那么,在藏区,有没有兄弟不认同长嫂如妻者?当然有!那就得必须要么另立门户,要么用汉族的话说入赘女家。在藏区也有象泸沽湖摩梭人一样存在走婚习俗。新中国成立后,藏族汉化越来越深入,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生活的藏民,也基本奉行一夫一妻,在偏远的边陲地界,藏族传统婚姻依然存在,比如雨崩,而远不止雨崩。

七彩云南,总给人无限的遐想和向往,也总给人不一样的体验和感悟,昆明的鲜花,版纳的雨林,楚雄的历史,腾冲的缤纷,大理的悠远,丽江的浪漫,香格里拉的神秘,无不五彩缤纷,醉美还是梅里雪山的人间仙境,人间仙境里最具传奇色彩的雨崩。
去不了天堂,就去雨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