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简白 于 2012-10-14 21:45 编辑
【老襄阳的味道——襄阳老字号“王记清汤”】 图文: 简白/郭兵
“清汤",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只是叫法不同,南方称云吞,包面,小馄饨,抄手,北方也有叫馄饨等,襄阳的清汤历史悠久,相传明、清之间即已盛行,不仅省内闻名,也吸引了不少全国过往旅客。襄阳清汤皮薄如蝉翼,在大碗里的汤水中飘浮如云,无论对视觉还是味觉,对你都是一种挑战,一种享受。明清以来,南来北往的各种风味的清汤都在襄樊立足和生根,可见襄樊的兼容并蓄。 [size=+0] 昨天下午,我们我们怀着对襄阳美食文化的一种热爱,和影友胖子爱宅、天下乌鸦一同走访了襄阳百年清汤老子号“王记清汤”摊主王幼民,去寻访了那老襄阳的味道”。
王老爷子今年80多岁,从小就在老襄阳城东风路、樊城中山后街一带挑着挑子,每天晚上八九点出来,挑着他的挑子,走街串巷,附近的人只要听到梆子声,就知道王幼民家的清汤来了,孩子们总是要闹着大人买上一碗,美美的吃上一碗,据王老爷子绍,王记清汤,在选料、制作上有非常的讲究。清汤的皮子一直沿用的手工擀制,肉馅则是用的纯优质的猪肉,杂骨熬成底汤,胡椒、猪油、盐、葱、姜、蒜都是购进的上好原料。对于不喜食猪油的客人,还准备了花生油。我们王家清汤以鲜嫩的肉馅、透明的面皮、纯厚的汤汁取胜,以翠绿的葱花点缀,既好看又好吃,胃口大开。
说起来,王家来襄樊都好几代人了。王老爷子的父亲王金山少年时自河南南阳来到襄樊,拜师学艺和善做面食的乡亲学擀面,做起了清汤生意。他不断揣摩着清汤馅的原料构成,主汤的熬制,原材料的采购,制作的程序。王记清汤,终于在樊城中山后街一代一炮打红。
我20岁那年,政府关心我们一家的生活,招我到地委机关当通讯员,后又到某工厂当工人。1963年,我老大不小了,父母琢磨着要给我说个媳妇了。其实,早就有一个妹子看中了我。原来,兴武街码头船老板老续的闺女,那个常来清汤摊吃清汤的姑娘续小香,一来二去,看上了我的品行。这样,续小香被娶到了我们王家。续小香心眼好、勤快,最擅长擀清汤面皮了——宽大的桌面上,倒上面粉,和入鸡蛋、水、食碱,一天足够卖400碗清汤的20斤面皮,用不了多少工夫,就被她那巧手擀出来,还薄得像纸似的,透亮。这王家的清汤生意,就由续小香和我老父亲打理了。我下班后,就到摊子上帮忙。“文革”时期,我家的清汤摊也受到冲击。实在不能经营了,续小香就在房管部门找了份挑灰的活糊口。这一停业就停了10年。
时光流转。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跟续小香一起干活的姐妹们知道她有做清汤的手艺,鼓动着她重操旧业。一个热心的大姐还起草了给工商部门的从业申请书。我们也动了心,又着手把清汤生意做了起来。政府和房管部门的几个干部看我们风吹雨淋、东走西奔劳顿着,也合计着给我们找间房子开个店。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我们在樊城火巷口找了一家房子,开了“王记餐馆”,“主打”还是清汤。有了好地方,女儿也赶来店里帮忙。女儿在日积月累打理店的同时,也得了我们做清汤的真传。
我们用卖清汤的收入,养活了一家四代人。1996年,我们开餐馆的房子要拆迁,王记餐馆歇业了。我们只有回到了街头,继续我们的清汤营生。
【记忆里的清汤馆】(图文 简白/精灵) 城市的经济在飞速地发展,大街小巷建设得越来越现代。往日的街道店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忘不掉的,是曾经的辉煌。
提起火巷口和劳动街,襄樊人没有不知道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它热闹非凡,几乎垄断了服装市场。如今,当年的小店主都成了大老板,开起专卖店,进驻大商场。劳动街现在已是一片萧条,面临被改造的局面。而当时火爆的老字号清汤馆,如今亦人去楼空,关门大吉了。
那家清汤店的美味,陪伴了我的中学时代。记忆中,每次去那里,窗口都是排着长队。姐姐去排队买票,而我就负责找座位。大厅里坐满了人,踮着脚尖四处观察,看到有人快吃完了,就不动声色地站在后面等候,别人吃完刚一起身,就眼疾手快去占位。仿佛等了许久姐姐才端着热气腾腾的清汤过来,还没开始吃,那香味就窜进鼻子,诱惑得肚子更加饥饿。迫不及待地吃上一口,薄薄的皮,嫩嫩的肉馅,再喝上一口香浓的排骨汤,美味从舌尖一直延伸到胃里,那滋味真是妙不可言。这时如果再来上一个刚出锅的焦黄酥脆的韭菜合子,那就是最幸福的事了。清汤店每天从下午三点开始营业,有时口馋了,尽管吃过午饭不久,还是忍不住三点多跑去来上一碗。
【图三 ▲说到老樊城的清汤,大家都记得襄阳人爱吃的“王记清汤”别看这付简单的挑子,确承载着王记清汤的百年历史】
【图四 ▲王记清汤始终传承着老的做工程序,煮清汤延续着柴火火烧加工工艺,我问王老爷子,为什么不用煤气,他说:如果那样味道就变了】
【图五 ▲王记清汤每天出摊两次,每天早上,和晚上,很多年始终如一】
【图六 ▲由于老爷子的清汤味道好,有上百年的历史,很多老襄阳人要跑很远的路,专门来吃上一碗,坐在一边吃清汤的女士告诉我,吃的不仅是传统的清汤,更能吃出儿时的味道,吃出老襄阳的味道】
【图七 ▲现在很多襄阳的年轻人提到王记清汤,他们只知道樊城天主教堂对面的那家清汤馆,其实那是王老爷子的两个女儿在那边开的分店,这边才是最最最正宗的原始店】
【图八 ▲王老爷子每天能卖掉几百万清汤,吃的就是那原汁原味的味道】
【图九 ▲近两年来,许多媒体记者都慕名而来,对老爷子进行采访报道,毕竟在襄阳称得上百年老字号的店并不是很多】
【图十 ▲摆在店门口的老桌椅,已经使用了很多年,襄阳人也许都见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