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之九】蓑笠(张才富) . 蓑衣,棕丝或草为材料编制而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江汉平原一带用草编制的蓑衣很少,因为它不经久耐用。据说沔阳王市口编制的棕丝蓑衣,在那时很有名气。一具蓑衣,翻晒适时,保管得当,可以用一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贫穷人家是代代相传,就像犁,耙,耖一样不可少,是生存的家当。 编制蓑衣,沔阳一带叫“打蓑衣”,如同把织毛衣叫做打毛衣叫法。选好棕丝后,在棕丝上喷上一些水,使棕丝软化。打蓑衣的时候,先立领,从领口至上而下进行,一把接一把,一片接一片,一针一线的织。下摆要让它自然垂悬,领口,衣襟用油布包边细缝。前襟系有两根棕绳带,在一根棕绳带上,套着一个“鱼”形的木头,鱼嘴上有一勾,穿蓑衣时把鱼嘴勾横勾在另一根棕绳带上,很方便。蓑衣穿在身上也不会脱落。 斗笠,遮阳避雨。烈日炎炎,大雨倾盆都离不开它。沔阳一带分细乜斗笠和粗乜斗笠两种。细乜斗笠,是乜匠铺用窝竹劈出来的青乜,用刀口刮得光滑柔软,套在木制的斗笠模具上,从斗笠顶开始往下分别编成两个倒立的漏斗形,再两块合拢,中间幔上好看的花布,然后用纸乜绞边,一个斗笠就基本成形。用细铜丝盘一个尖盖,扣在斗笠尖上,斗笠金闪闪的,既好看,有可以防摔不损坏斗笠尖。还有的在斗笠帽顶里放一小镜子,劳动之余,可以照照脸。目数越多,斗笠质量越好。把斗笠从乜匠铺买回后,配上帽托子,用白桐油在烈日下油了晒,晒了油,斗笠面像玻璃镜子一样亮,有的还用五彩画有花纹。细乜斗笠只是晴天遮阳,不让雨淋。细乜斗笠也是姑娘出嫁要备的一嫁妆。 “尖黄陂,绞孝感,又尖又绞是汉川”…….说的就是编制斗笠的一部分工序。粗乜斗笠用的是黄乜。所谓黄乜,就是窝竹皮下面的部分。编制粗乜斗笠工序要比编制细乜斗笠粗糙的多,不需要模具,只是编一帽窝和延伸一圆形大帽沿,夹层中间放的是春笋剥落后的枯叶。这是雨天戴的“蓼叶子”斗笠,多与蓑衣配套。 蓑衣和粗乜斗笠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让农民不误农时。家乡的雨季时间长,春雨时节,阴雨连绵;每逢“双抢”,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阳光灿烂,一霎间却是大雨倾盆。出门带上蓑衣斗笠成为习惯,心里踏实得很。 生长在农村的我,可以说是把童年交给了割猪草的篮筐,把少年交给了堤坡上的水牛,把青年交给了生产队的犁耙……与蓑衣斗笠有着不解之缘,下雨天,我打着赤脚,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肩扛铁锹,钻进雨帘,走在田埂上;挑着沉重的秧苗,雨水顺着脖子往下流,一步一步地走在泥泞的水田里!作为蓑衣斗笠的主人,他心却不甘,他想着如何逃避命运的摆布,如何走出这生活的清寒。 每次劳作回家,我摘下斗笠甩水,解“鱼扣”脱下蓑衣抖水。挂在墙子的钉子上,看到没抖落净的余水滴往下流,我还会站在那好一会儿,舍不得离开。 …… 蓑笠,历史悠久,普通而不平凡。 . 2011.07于乌鲁木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