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4
少尉
 
- 积分
- 1004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
唐朝末年,黄巢在入京应试落榜过程中,感受到唐王朝的政策腐败,赋敛苛重,阶级矛盾尖锐,激发了他的革命热情、战斗性格,于是下定决心推翻,继而写下: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此诗出自《全唐诗》作 《不第后赋菊》,又名《菊花》。
众所周知,“菊花”是孤标傲世、孤高绝俗的独特的形象,诗人却用它来展示起义军攻克长安、推翻王朝、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重刻菊花的形象和威武精神,当做对革命胜利的畅想和赞歌。
首先,开头“待到”脱口而出,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的决心,充满热情期待热烈的向往。
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借以造成截铁的凌厉气势,而这一天来到如何呢?诗人把“开”和“杀”列在一起,显示出必然结果。菊,亲切称为“我花”,从而形象显示领袖的坚定精神风貌,让对应的“百花”战栗的豪迈意境。
后两句“冲”、“阵”、“透”表现力强撼,最后一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淋漓尽致的渲染超乎想象的华章,可谓前无古人,菊花似直冲云天,浸染全城花开的壮观,赋予诗人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格和性格。
此诗之前,在封建文人心目中菊花只能在东篱之下成长,不应是战斗之花,而恰恰最底层的农民革命家黄巢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连接在一起,美感十足。
他所抒发的感情,让当时封建文人表达胸襟和抱负的所有豪言壮语都黯然失色,语调轻松活泼,字里行间透露出自信、乐观,代表当时千百万农民的实现自己美好愿望,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意志。
诗里的菊花,无疑是社会上千千万万个处于底层人民的化身,他们不是安之若素,消极适应,自怨自艾,孤芳自赏,而是气势雄奇,意境阔大,毫无疑问代表了当时革命者的要求和心声。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去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可见,黄巢铸刻在沙场上的“菊花”是铁骨铮铮,胸有丘壑的言志诗篇。黄巢站在时代前列,与人民情绪思想息息相通,他戴上盔甲是金戈铁马战犹酣的雄赳赳武夫,拿起狼毫笔纵横狂草挥洒的是彪炳千秋的文采。公元881年,黄巢大军攻入唐都长安,老百姓夹道欢迎,他的菊花诗便在民间广泛传颂,此诗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和表现力在客观上显示一个真理:任何时代,任何人只有奋起掌握自己命运,才不受阶级立场,世界观,生活实践的制约,只有掌握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主人,才是高尚伟大的人。
菊花被诗人增添了生机勃勃,朝气正盛,英武豪迈、风华正茂的精神风貌,输入了最新最美的战斗之花的新鲜血液,不妨说,它实际上已是一首拿菊花当战歌的奇篇。
遥想,如果陶渊明以封建文人高风亮节的绝俗精神,携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一个山头朝更高山头的黄巢的孤傲凌霜,金色之菊“满城尽带黄金甲”,也定会而钦佩不止,不由为意境所感染,朝他举杯喝彩吧。
“满城尽带黄金甲”气势之盛,音韵铿锵,天上地下,六合光宇,让整个天地无处不散发菊花的战斗力量和革命气势。
秋高气爽,风中雨中,那菊花,可真绽放得娇俏、狂放而精彩。
自那以后,菊花节为重阳,相延之久,风俗为赏菊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