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864|回复: 29

【2012英雄会】百里飘摇的散文:从峡江到平原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47

1019

主题

4752

帖子

3323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323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9-8 08: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峡江到平原》
1111.jpg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出生于峡江江畔。在我依稀记事的年龄,家里才通上了电。家里的第一件电器是电饭煲,第二件是电风扇。本来父亲打算装个吊扇的,可惜房子太矮。至于电视机,无疑是奢侈品,好在隔壁的信号台有一台黑白的电视机,可以跟着信号员看,不过,他看什么我就看什么。
    我家的房子,不是父亲修的。父辈们兄弟姐妹多,结婚后分了家,父亲分了间茅草房。那时父亲还在山顶住着,那里有老家的祠堂。后来生了我,父亲就从山顶搬到了江畔,向集体买了这土胚房。土胚房是原来的集体保管室,一共两间,后来有了妹妹,父亲又在旁边修了两间。峡江的乡村,当时都是这样的房屋,谁家要是修了间平房,会把人羡慕死。
    峡江的房屋不集中,山上的、山下的、上游的、下游的,都由一条条崎岖的小路相互连通。通往梯田的路,更是崎岖。想想山顶的村民从江畔的梯田里,把一捆捆稻穗背往山顶的稻场,再用牛拉石磙把稻穗脱粒,到了吃的时候,再把谷粒从山顶背到江畔邻县小镇的加工厂打出米来,而后再背回山顶的家,我总是由衷地钦佩父辈们的坚韧。钦佩的同时夹杂着无奈。
    如果说父亲从山顶搬到江畔是明智的抉择,那么从峡江迁到平原更是明智的抉择。只是这明智的抉择不是父亲在拿主意,而是国家。
    2000年的峡江大移民,全国关注,全民关心。在国家事先建好的附属房里度过了两个多月后,一栋栋两层、三层的楼房沿公路两旁整齐排列。楼房后面是自家的田地,不够的,也是就近再划。
    入户的电费,从最初的按表收取,到现在的用卡续费,方便简单。水是消了毒的自来水,彻底告别了峡江的水缸时代。记得入住新房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家电城买了台29寸的大彩电。彩电买回来不久,闭路线就牵到了各家各户。紧接着装电话,装了电话就千方百计地让峡江的亲朋好友知道。自行车是每家每户都要买的,学骑自行车的老乡们让平原的“教练”们可气又可笑。
    过了几年,骑自行车的少了,骑摩托车的多了。到地里去,先前的三轮车不见了,替代的是三轮摩托。三轮摩托可以骑到田边,由于田梗不够宽,实在骑不到田边的,你要是用背篓偶尔背一下,让人看见了,玩笑就来了:“是不是又想回老家了哟。”
    现在,收割机可以把每一粒稻穗入仓。旋耕机一天可以耕几十亩地,忙种忙收也就那几天的事。剩余的时间可以休闲娱乐、做点小生意、打打零工。
    在田间地头的农忙的人打个电话,回家就会有可口的饭菜端上桌;男女青年网上天南地北聊天,过一段时间水到渠成,喜结良缘;一家人走亲戚,有些人开始开着小车去。这些都是移民区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
    从峡江到平原,从2000年到现在的微妙变化,让我这位80后在心里对自己说:“一个阶段要有一个阶段的目标,最后才会离梦想最近。”

湖北省沙洋县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   王雄   4482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7

1019

主题

4752

帖子

3323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323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9-8 08: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百里飘摇 于 2012-9-8 08:45 编辑

《烙印:与背有关》

       父亲那一代人,都是用背笼来搬运东西的。
      说起这背笼也有好几种称谓,每一种称谓都对应着相应的类型:背篼是一种有着很大一个“篼”的背笼,可以直接将东西放在“篼”里,一般装一些较轻的东西,或者逢年过节的鞭炮礼品,出门、走亲戚比较方便;背篓是一种编织得比较苗条一点的背笼,有的会在其腰部涂上彩色的颜料或者描上图案,应该说是一款比较女性化的用品。其中的一项功能在歌曲《小背篓》里,唱得人人皆知。当然也让相当一部分人对“吊脚楼”充满了向往;真正意义上的背笼,是男人专用的。这专用品又分为两种:一种背笼口比较大,用来在上面放上竹筐,竹筐容积比较大,能装载的东西也就比较多。此背笼被称为“大背笼”;一种背笼口比较小,一般用来背麻袋或者箱装的东西。此背笼被称为“脚背笼”。
       还有一种背笼不是用竹篾编制的,是由两根“Y”形的木方平行的连接起来,再由两根竹篾编织的背带组装完成的。这种背笼被称为“叉背”,主要用来背牛草、猪草等可以直接放入其“叉”中的东西。它比以上所述的任何一种背笼都要轻便的多。只是与背笼有点擦边。


       父亲是祖传的篾匠,尤其擅长织背笼。在农闲的时候,他经常是用一个背笼背着他一个长方形的一篮工具,为村里人上门织背笼。他织得很慢很仔细,织出来的东西很耐用很好看,很多人都是慕名前来请他。
      也有人的背笼坏了拿到家里来,请父亲修整的。修整的最多的是背带。背带的编织是门技术活。从选料到编织每一项都不能马虎。父亲通常是换一副背带要花上半天光阴。人家满意了都不行,非得他自己满意才行。
还有男人背笼的戕坏了的,父亲会把坏了的用钳子费劲地抽出来,仔细地看看原本的戕是何质地,厚度,长度等等,为而后的替换工作做准备。
       我至今记得父亲的那把换戕的不知名的工具:像一片细长细长的叶子,中间拱起来,后边的把手与其垂直成90度。父亲换戕的过程一直都是大汗淋漓。更不用说织新背笼上新戕了。一个结实牢固的背笼通常是横戕竖戕里戕外戕的,把所有的席篾都膨胀到百分百。席篾与戕的相互交融,还需要桐油的点滴润滑。
       这点滴之中必然有父亲汗水的融入。


       在我的记忆里,乡村的男人们几乎是天天背笼不离身:忙种的时候,大筐大筐的农家肥往地里背,种子、工具哪一样都在背笼之上被搬来运去;忙收的时候,大捆大捆得的稻穗被背到道场,其他的瓜果都是一样,背笼永远是被踩在“脚底”的。闲的时候,男人们卖苦力挣钱补贴家用、供孩子上学。苦力无非是为供销社或者私人老板,把东西从船上背到他们指定的地方。这些东西涉及的方面很广,几乎无所不包。
       卖苦力的男人们除了要有一个好背笼外,还要有一个好的让背笼停歇的工具。这工具乡亲们都叫它“打驻子”。其实就是一根“T”形的木头做成的。根据人的身高,背笼的长度,“打驻子”的高度也不一样。
      当男人们觉得肩上的负担有点让自己吃力了,就用“打驻子”的横面去支撑背笼的底部,让自己的肩膀得到暂时的休息。当然不休息的时候也可以用来当拐杖,以减轻身体的压力。但百分之九十的男人不会有这样的举动,他们有劲,不怕压力。


       记得父亲曾给我量身订做了一个背笼,那是在上中学的时候为了背生活用品和书籍到很远的镇上住读。那个背笼我用了一学期就换成了背包,一是怕人笑话,二是学校的宿舍没有地方放。后来被父亲送了人。
       我和妹妹的学业让家里没有太多的零花钱,有时候学费都成问题。于是瘦弱的母亲也加入到卖苦力的行业中。她通常是把船上的货物背到码头屯起来,等屯到估计一天能够背完了收手,再慢慢从码头往上背。她屯的货是她的,没有人跟她争着背。经常是别人一两个小时背完了回家,她却是一背一整天。老板等着她最后一个结算工钱,然后关门。
       我偶尔会帮母亲背她背不完的东西。她总是把我背的那部分钱给我,不然就是给我买几袋子方便面,回到家里煮给我吃,当然还会加两个鸡蛋。那是我吃到的最美味的方便面。
       在我帮母亲背东西的时候,乡亲们会说我长大了,还有一句我今生都不会忘记的话:吃点苦算不了什么,力气去了能再来。
       现在迁了居,远离了背笼,远离了苦力,母亲偶尔会对我说:想想以前考苦力供你们兄妹上学,看看现在,就知足吧!
或许只有到了母亲这个年纪,我方能体会什么是苦尽甘来。只是不知道到了那个时候我还有什么可以珍惜。


       父辈们的清贫、朴素让他们与人相处起来显得简单、热情,没有太多的心思。卖苦力的时候想着背完东西换来的钱,可以度过暂时的难关。在背上重压的行进过程中,想着坚持就是胜利。在这些都得以完成,稍稍的空闲之时,他们放下背笼坐在上面,玩玩纸牌,输赢不过是几支纸烟而已。
       当他们挥动衣袖,重新背起背笼各自散开之后,谁又会记得彼时谁在谁的对面,谁又白抽了几支烟。
       父亲的不善言语,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他是没有生活的目标。后来父亲的一位友人的话让我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他说:其实最重要的目标是做好眼前的事。你父亲脑筋有点笨,但他认真,对手上在做的每一件事都认真,他不和别人多说是怕分了神,影响了手上的工作。
       也许这就是邻里与儿子的区别。


        与背有关的还有鞋。
        记得大伯父跟我说过:二伯父在的时候从来没有穿过鞋,就算是卖苦力也没有穿过。所以他的脚掌有很厚的茧,不光是厚还特硬,光着脚就能碾开板栗带刺的外壳。我知道没鞋穿是因为清贫,久而久之习惯了就穿不住了。虽然等到排行老四的父亲出世情况也好不到那去,但不至于天天光脚。草鞋就是那时的产物,也是和父辈们同岁的乡亲们经常穿的。
最初的草鞋用草来做,不结实,卖苦力的时候通常是一双草鞋穿烂了,货还没背完,赤着脚继续是常有的事。接着的草鞋用棕来做,结实耐穿,但棕太硬对脚掌有一定刺激,没有厚茧的脚穿不了。再后来用蛇皮袋子拆开的线来做,解决了前两者的问题。
       草鞋的时代并不长久,一是因为它只适合夏季穿,二是时代总在前进。后来解放鞋替代了草鞋。它鞋底防滑,鞋帮耐穿,最重要的是价格便宜。
        虽然现在父母都不需要在去卖苦力了,穿解放鞋还是他们的首选,尤其是忙种忙收的时候。可见习惯也与时代有关。


        我记得童年的时候,经常有人找父亲帮忙,帮忙背石头、背沙背水泥盖平房。父亲总是很乐意帮忙,在他眼里盖平房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峡江盖房子讲究看风水,依山傍水是第一要素,所有的原材料都是靠背,人力很是关键。经常是几十号人上上下下的忙碌。赶上夏天,中午时节各人睡在各人的背笼上一字排开,很是壮观。几十号人几十个背笼,没有一个人会因为乱丢乱放而搞不清自己的背笼。每一个背笼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记号。
闲暇之余几十号人三三两两的谈起自己背笼是谁谁织的,在哪砍得竹,都用它背过什么,用了多久,坏了几次,谁给修的等等。
        谁说一个背笼又不是一个故事。
        父亲给乡亲们帮忙盖了很多平房,自己却因为搬迁没轮得上乡亲们给他帮忙盖平房。倒是有位父亲的友人在搬迁之后来家小住一段,帮父亲犁了很多地,临走的时候说:平原的地就是比山区的好犁。房子也比山区的高。
       我知道他是从心眼里为父亲的迁居,感到高兴。


        刚刚移居平原的时候我记得父亲用背笼背过土、背过红薯、背过秧苗,他不怕平原人笑话。他继续着峡江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他知道眼前的目标是挪了一个地方得先活着,方式并不重要。
       后来他学会了骑自行车,再后来学会了骑三轮车,并用它们运输东西。这时他的目标是活下去。再后来他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省了力气还拖得更多。我知道他现在想得是好好活着。
       这期间他始终喂养的一头牛,用它来拉板车、给自己家耕地,也给人家耕地。在峡江给人织背笼、卖苦力的运作方式,到了平原换成了给人耕地、种植。他把峡江的“人背”转化成平原的“牛背”。转化的过程无疑是一种充实的过程。
      而这种充实越来越背不起他的年龄之重。


       如今的家里已经看不见背笼,峡江的背笼时代不知道还会维系多久。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去峡江,熟悉的或将变得陌生。但与背有关的方方面面,似乎已成为我心头的烙印。
       故乡没有名山,童年到山顶也是一跃而就中间没有停顿。而今爬名山走不了几步就开始喘气,加上肩上的背包,没有儿时乡亲们鼓励的话语,没有眼前母亲卖苦力时的坚持场景,没有十七岁以前的山区生活经历,没有发自自己内心的坚持就是胜利话语,我恐怕也要选择在半山腰,坐两人抬的轿子到山顶了。但越是看到抬轿子的轿夫我越怕想到了我的父母,想到了我的童年里与背有关的点点滴滴。
       没有什么比坚持更可贵。


      父亲的篾织工具被他用一个木箱锁起来,尘封。但偶尔也会拿出来用用,比如他把喷雾器的背带换成了背笼上用的背带。为此可以忙活一整天,看了改,改了看。我宁可绕道而行,也不去打扰他,我怕打断他。打断他的灵感,打断他的回忆,打断他的、、、、、、
       背笼在我们这个集体整体迁移而后又整体新建的村庄,慢慢消失。偶尔会看看一两个带着草帽背着“叉背”骑着自行车的村民,迎着朝阳去向田间地头,回忆向潮涌一样打开。
       我的方言在不知不觉中被平原人同化,若干年后我操着自己也说不清是哪的方言的话语跟人说起:我曾经背着背笼下过苦力。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相信。
       在网上与友人说起此事,友人说:信与不信又有什么关系。我们总不是背着生活的重担在下苦力。
       是呀我们背上都有一个无形的背笼,坚持得越久,胜利的过程越耐人寻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7

1019

主题

4752

帖子

3323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323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9-8 08: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晒席到油布》
    夏收的暴雨过后,各家门前用来挡雨的油布,有的拉成斜面,有的直接平铺。颜色基本上是红白相间和蓝色两种。油布下面盖着的是一冬的收成。多半是小麦和油菜籽。

   记得小的时候,常见的是一种帆布油布,只是比较贵,而且笨重,晾晒起来很是麻烦。忘记了什么时候花油布开始登上舞台。倒是记得家里的一卷帆布油布由于年代久远,在几年前被父亲撕成一小块一小块用作了它用。在撕拉裁剪之时弹起的昔日灰尘之中,父亲流露出一种不舍之情。

    在峡江的时候,油布不光是用来挡雨的,还是用来晒东西的。那个时候,水泥地面是个稀罕物。就连水稻这样的“贵重物品”都是在泥土晒场上用原始的牛拉石碾脱粒,而后晒干入仓的。

    其实最先用来晒东西的不是油布,有些东西也不适合用油布来晒。晒席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物。晒席用比较薄、比较宽的竹篾,编成很大的席,较长的两端用两头差不多粗细的竹子封口,竹子两头再系上棕绳,不用的时候由一根竹子卷到另一根竹子的一头,就成了一个圆柱形。便于收检。这也是我初学圆柱体时,见到的最具体的实物。晒东西的时候,把它打开,四个角落压上砖头,就成了平地。

    晒席由于本身尺寸限制,晒不了太多的东西,所以很多大户人家通常有好几床晒席。晒席的妙用在油菜籽收获的时节,得以完美体现。在油菜地里,整平一块晒席大小地方,铺上晒席,抱上油菜杆,用连枷反复拍下油菜籽粒,去除少量的菜籽壳,两根竹子往中间合拢,装袋运回。避免了直接把油菜杆运回脱粒的麻烦与浪费。这样一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只是晒席换成了油布。

    晒席上除了晒粮食,还晒柿饼、苕干儿、干洋芋果果儿。这些都是我最爱吃的美食。只是如今已没有了先前的口福。即或是有,也已吃不出儿时的味儿了。晒席的另一用途,就是逢年过节来了客人,床不够睡的时候,把它往阁楼的“地板”上一铺,再垫上棉絮,被子,多大的地铺估计也比不过它。

    晒席与油布相比最大的不足是不能用来挡雨。这也是被油布完全替代的重要原因吧!当然它的笨重,占用地方也是一个方面。而这一点也正是帆布油布存在的弊端。

    门口油布上溅下的雨水汇集到公路边的土坑里,清澈见底。四岁的小女在坑里发现了蝌蚪,还给我讲蝌蚪找妈**故事。我也由此恍然大悟,前一段的青蛙半夜叫声多半是在产卵。

    从峡江到平原,从晒席到油布,不单单是一个进步就能涵盖,相互关联的种种文化,静寂的细心发现,一直伴随着我、我们前行。望着眼前一块一块、一张一张花花绿绿的油布,闭上眼仿佛看见秋收的景象,收获之后的油布依然会是如此布局。耳边传来的蛙声,远不及鼻子嗅到的“稻花香”来得及时。那首耳熟能详的宋词,已不再是宋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7

1019

主题

4752

帖子

3323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323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9-8 08: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雨伞,斗笠与蓑衣》
    每逢雨天放眼望见漂亮的雨伞缓缓移动的时候,我不禁会想起小的时候峡江的斗笠与蓑衣。

    那时在峡江乡下伞是件奢侈品,并不能够普及到每家每户。即使在后来普及了,也只是在雨天用来走走亲戚,逛逛县城。那时的伞颜色比较单一,最初以黑色为主。挡雨的面料是仅仅能够防雨的薄油布,以至于在收伞之后会有大量的雨水,从伞尖如泉水般潺潺流下。伞的主要骨架是用材质较好的钢做成的,比较耐用,往往是伞面都烂掉了,骨架还在。至于伞的形状,几乎都是一个模具里出来的:伞尖成锥形,冒出伞面十公分的样子,伞把成“j”形,收起来像是一柄拐杖,大概齐大人的腰间长短,并不像现在的伞可以折叠缩短,是多长就是多长。

    就是这样的伞在我和妹妹上学的雨天都还不能用上,因为家里没有。遇上雨天上学不是和有伞的同路的大哥哥大姐姐共用,就是戴着父亲编的斗笠去学校。这斗笠是父亲用竹子破成篾编成比雨伞略小的帽状,再比着我和妹妹的头编一个圆柱形的筐,固定到帽状物下面,这样戴在头上就不会轻易掉下来。挡雨的笠面最初是油皮纸,这纸比较轻、薄戴在头上没有压迫头皮的感觉,但经不起大雨暴雨的侵袭,得经常更换,甚是麻烦。后来的笠面因为有了薄膜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不用担心雨滴的侵袭所以不用经常更换。

    我和妹妹的斗笠时代不过两三年时间,最初的斗笠还能勉强遮住我们娇小的身躯,后来就只能遮住头了。这些父亲都看在眼里,他曾试着让我们穿上他在田间劳作时,与斗笠相配套的蓑衣来挡雨,但蓑衣太长,太重行走起来很不方便,再说一个学生穿着蓑衣去上学也不是个事。后来我和妹妹有了把有几个洞的旧伞,就是这旧伞让我和妹妹幸福了好久。再后来我和妹妹有了各自的新伞。只是父亲依然戴着他的斗笠穿着他的蓑衣在田间劳作。

    蓑衣也是父亲自己亲手做的,从山上伯父家讨来的棕卷,再把别人家的蓑衣借来“依葫芦画瓢”,耗时一个星期才出炉。我敬佩父亲的勇气和智慧,但更感受到他默默耕耘的勤劳。斗笠和蓑衣以外的地方总有会淋到雨,而且前面是没有任何挡雨的设施的,迎面来的雨顺着斗笠的最低处流到父亲的大腿处,再合着他脸上的汗水汇到土地里。这是我在移民前对父亲的一次近距离观察。当时我在田埂上撑着一把可以折叠的花雨伞。我忽略了他身前的大水牛,他忽略了我的花雨伞,只说了句:“下雨,回去!”

    移居平原十一年,雨伞用了若干把,都是在雨停了之后不知顺手遗忘在何方。如今的雨伞已经不能再让我感到幸福,倒是挂在后院墙上父亲编的那顶有些年限的斗笠,时不时让我回想起峡江的童年时代。

    带起这斗笠,父亲再也无法为我披上那件曾经可以裹住我的蓑衣。

    它在我的心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7

1019

主题

4752

帖子

3323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323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9-8 08: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疙瘩》
    如果不是母亲又一次叫我去帮忙弄树蔸,我不会想起疙瘩这个词。

    疙瘩一词是乡亲们对较大树蔸的称谓。这些树蔸往往还连着很多粗的、细的树根。在峡江的时候,每年秋天农忙完了以后,乡亲们会到树林里、小路边用锄头、柴刀、手锯等工具把一些较大的灌木,或着被虫侵害快死的已成材的树木放倒,并把树蔸连着树根一起刨起来,留到冬天烤火、熏肉用。这刨树蔸树根的活被称为“打疙瘩”。

    乡亲们打的疙瘩往往是一些灌木丛,这灌木丛的树枝通常已经被砍掉当柴火或别作它用。比如黄荆的枝条加上树叶会被乡亲们用来霉做酱的豆瓣;檵木的枝条会被用来做连枷。还有些不知明的矮灌木个头比较小,打起来会比较容易,虽然体小量少但乡亲们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这些矮灌木有些长在石头缝里,有些长在沙滩上。这些灌木有个共同的特点:繁殖能力特别强,生命力特别强。那些长在石缝里的灌木在被打起的时候,它的种子就落在了石缝里到了春天便发芽生长。一些未被刨尽的树根也会在春天长出新芽。沙滩上的中华蚊母在被刨起时,折断的小枝在沙滩上会再生根成长。

    记得邻居的哥哥在打了一年疙瘩后,迷上了树根,迷上了根雕。因为根雕他又迷上了书法。因为书法他被一家事业单位看中。后来在单位的书法大赛上夺得冠军。再后来他的根雕在全省的大赛中也获了奖。再后来他的故事因为我移民,他“固守”的原因没有了续集。

    移民平原后,没了自留山,打疙瘩成了回忆。两年后一家林场的树木被锯倒后,树蔸被挖机挖了起来,但要想清理干净并非易事。消息传到移民乡亲的耳朵里后,乡亲们纷纷跑去把树蔸分解,而后用板车三轮车运回了家。几天工夫,林场被一扫而空。林场老板高兴得见到乡亲们就发烟。这样以来林场的土地被机器悬耕之后及时的播上了种。那年冬天乡亲们的肉熏得特香,火也烤得特暖和。

    再往后几乎每年都有林场的树蔸要清理,乡亲们也会在第一时间知道消息。当麻木普及每家每户后,打疙瘩成了很容易的事。比起峡江每天打一两个疙瘩然后用背篓背回家积少成多来,平原一两个小时或者天把两天就打满一麻木或者几麻木车疙瘩,显得更容易更省力。

    每次有林场清场的好事,母亲不是拉上父亲就是拉上我去。前几年拉了好几麻木的疙瘩还没有烧完,这次母亲又要去,我自然是不情愿。每次母亲都说疙瘩好弄,车子也好进去运。其实就算再不好弄再不好运,也胜过了在峡江的时候。

    在我用微型货车拉回满满一车疙瘩回家后,家门前的荆潜公路因为要加宽,两边的树木已经被放倒,树蔸也开始用挖机再挖。家门口打疙瘩的事情,即将发生。

    听着挖机的声响,我在想:把一种习惯从一个地方完整地移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是多么地不易。而这种不易正是由一种文化给支撑着,一种原始的文化,一种原始的燃木取暖的文化。我不知道这种习惯还会延续多久,但我知道这种原始的文化会像“钻木取火”一样,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67

460

主题

7113

帖子

8960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960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2-9-8 09: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组有力度之文,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50

主题

1697

帖子

233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334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 2012-9-8 18: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百里飘摇 发表于 2012-9-8 08:14
《烙印:与背有关》

       父亲那一代人,都是用背笼来搬运东西的。

一个背笼就是一个故事!衷心感谢东湖元老们在此参展!后面的故事留待改天慢慢研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7

1019

主题

4752

帖子

3323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323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9-8 19: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夫子 发表于 2012-9-8 09:57
一组有力度之文,欣赏!

问好!!
湖北省沙洋县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   王雄   4482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7

1019

主题

4752

帖子

3323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323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9-8 19: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砖头儿 发表于 2012-9-8 18:14
一个背笼就是一个故事!衷心感谢东湖元老们在此参展!后面的故事留待改天慢慢研习。
...

问好!!
湖北省沙洋县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   王雄   4482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8

334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3442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9-8 22: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王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