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科平台建设目标:整合现有研究所和实验室资源,组建以襄阳及汉水流域相关的区域历史文化、现代政治经济研究为中心的“汉江研究院”、以新型功能材料研发与检测为核心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2个公共学科平台和以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争取新增省级重点学科基地、重点(示范)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左右。形成以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研究基地为支撑,省级重点学科为牵引的教学型大学的学术创新体系。 4、科学研究目标: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五年内,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以上,省部级项目80项左右;科研经费达到3000万元。在保持SCI等重要检索论文增长的同时,论文质量和数量有新的提升;大力推进服务地方行动计划,强化产学研结合,积极承担社会重大咨询项目和企业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推进科研成果社会化、产业化,取得一批具有原创性和重大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真正成为襄樊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智囊团、助推器和人力资源库。 5、研究生教育目标:着力加强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按照做大做强做实的要求,围绕“两进”(招生进目录、培养进校园)“两合”(合作举办、合并举办),积极探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加大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指导和管理力度。 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积极争取2011年成为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先期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工程硕士相关专业学位领域开展研究生教育试点。2013年扩大试点范围,逐步推广到教育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和管理硕士等类别。 加大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申办力度。按照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标准,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2013年前进入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2015年前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五年内,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500名。 四、学科建设的具体措施 根据我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分析,理清学科建设思路,针对性地制定今后学科建设工作保障措施。 1.加强学科建设的组织与领导。牢固树立学科建设是学校“一把手”工程的理念,加强学校对学科建设重大事项的决策、组织落实与实施;充分发挥各级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评议、评审、决策咨询和监督作用,保证学科建设工作客观公正、规范科学; 2.加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优化学科团队结构。学科团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积极创造条件,加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构建以“楚天学者”、“隆中学者”和各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为核心成员的学科团队,积极争取两院院士和“长江学者”的加盟。充分利用特聘教授对学科建设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发挥特聘教授的优势,务其需,尽其能,配好队伍,跟踪服务。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选拔与培养工作。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通过制定实施《襄樊学院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选拔培养及管理办法》,培养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重视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使之尽快的适应、成长、成熟起来,担负起学科建设的重任。 3. 加大学科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学科群的建设。根据学校实际,结合襄樊及其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优先围绕“基层治理与区域经济、中外文学与襄阳文化、汽车制造与新能源、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四大学科群配置学科资源,重点建设“汉江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和“新能源汽车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实验室”,鼓励支持群内弱势学科与优势学科间交叉融合,培育具有特色的、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每年筹措不少于3000万元资金用于学科建设。通过设立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实施项目化管理,分层次、分步骤、有重点的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形成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支撑的学术创新平台。积极开展校企、校所学科平台的共建,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5. 加大联合培养研究生力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落实“两进”、“两合”模式,加强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积极探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做大做强做实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加强与联合培养单位的共建力度。争取联合培养单位更多支持,将联合培养研究生“两进”工作做踏实,努力实现研究生联合培养方面的全面合作。如:选派联合培养研究生兼顾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提高我校本科生报考研究生的录取率、学术交流、师资培训、高级别科研项目联合申报等方面。加大合并工作的探索力度。加强与有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的科研院(所)联系,积极寻求合并的可能性。 (2)加大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指导力度。要求兼职硕导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学习进度的检查、学位论文的选题指导、开题报告撰写及开题答辩会的组织、资料收集、课题实验、学位论文撰写及审查、学位论文答辩及研究生思想品德教育等全过程加大指导与管理力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争取我校兼职硕导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获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和其他的奖励。可以让兼职硕导自由选配副导师,既可以增强对研究生指导与管理力度,又可以锻炼培养后备师资,同时还有利于自然形成学科团队。学科办制定详细的管理政策以配合兼职硕导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 (3)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力度,先期开展试点工作,尽早成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一是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二是大力加强试点领域的相关学科和教学科研平台(基地)建设,三是大力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四是大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争取2011年先期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到2013年左右,逐步推广到教育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和管理硕士等类别,使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初具规模,为尽早成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创造条件。 6.构建制度保障体系,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建立学科建设责任制,加大学科带头人的权利和责任,完善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经费投入、考核评价与奖惩机制,规范过程管理,确保学校学科发展规划的实施与实现。 (1)明确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度。学科带头人既是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领头人又是责任人,学校应赋予其相应的责、权、利。明确校、院、中心、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任务和职责,形成高效、通畅的运行体系。 (2)实行建设目标跟踪考核制度。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按照项目管理要求。依据项目计划任务书,每年定期跟踪检查,二至三年间进行一次中期评估,五年进行一次验收评估。 (3)实行学科建设成效与二级学院院长工作绩效挂钩制度。二级学院院长要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支持与服务力度,与学科带头人沟通协调好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保证学科团队成员潜心研究。 (4)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结合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探索科技创新平台、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新型组织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为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与条件;重视学术成果的汇集、整理、展示与宣传,形成崇尚学术,尊重人才的校园氛围,推动学科发展与学术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