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任善炯 于 2018-12-1 14:53 编辑
楚风·楚俗·楚文化
——致巴蜀楚文化研究会友人
文 / 任善炯
我一直关注四川的巴蜀楚文化研究会,因为关注,所以才想阐述我的观点。 楚文化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不是个现实社会文化现象或文化生态。现在荆楚大地上的社会历史文化叫荆楚文化。湖北省社科院原来有个“楚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曾大力提倡弘扬楚文化,尽管现在改称为“楚文化研究所”,但好像不再提“弘扬楚文化”这个口号,而且研究方向也确定为“以楚文化为龙头的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及长江流域历史文化”。 某种历史文化就应该定格某个历史阶段,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或积存来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与现实社会文化混为一谈。因为社会历史在发展中弃旧图新,文化的发展亦然。所谓的楚文化,是我家乡荆楚故地的历史与民俗文化,我是在这种地域文化的沐浴滋润中成长的,我引以为荣,并研究它很多年。因为深爱,所以谏言。 多年前我就以“郢仕”笔名在互联网上发文,抨击湖北省党政部门提出的“弘扬楚文化”的口号。直言“楚文化是个被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所扬弃、所淘汰的文化。它之所以被扬弃、被淘汰,肯定有其落后的因素,才被新的先进的文化所替代。对于存在于两千多年前的楚文化,我们可以研究它、总结它、揭示它的兴衰密码,利于今天的文化发展。但今天再来提倡弘扬楚文化,是开历史的倒车,违反文化发展的规律,阻碍了新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 对我的谏言文章之观点与论述,湖北的报刊上曾经辟出专栏讨论和争论。但后来在湖北省的官方提法中,再也不提“弘扬楚文化”这个口号了,改称为荆楚文化。因此,希望四川爱好楚文化研究的朋友们,也能正视“楚文化”是个历史文化概念。 正像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楚国曾经辉煌过八百年,但它还是被灭亡了,成为历史了。与楚国兴衰同步于中华历史长河中的楚文化,也的确曾经辉煌过,但它也最终衰落了,被历史发展淘汰了。这就是我们应该认识的、正视的和研究的文化课题。 楚文化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湖北省社科院的张正明老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已经仙逝的张先生曾是我的亦师亦友。因为在他提出楚文化这个概念之前,中华历史文化中从来没有“楚文化”一说。研读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上众多学者在著述中都用“楚风”、“楚俗”的词语来注疏楚地民间文化现象。 我曾私下质询过张正明先生:楚风楚俗只是地域和民间文化中的某些事象,它能被概括为“楚文化”吗?张先生沉吟良久,说: 当时在荆楚故地出土了很多重量级的楚国文物,在研究这些文物存在的历史时,我也是作为一家之言提出的个人观点。没曾想这符合了某些方面的意愿,很快被推广出去了。它可能存在不够严谨的方面。但现在由不得我了。我们只能来研究它,论证它,完善它。 张正明先生是严肃认真的文化学者,后来几乎用他全部的心血来研究和完善这个“楚文化”概念,著述很多。但这并不能说,“楚文化”这个概念与论断就是完善的,科学的。现在很多介绍与热捧所谓楚文化的文章,大多数是不靠谱的跟风,人云亦云。那些被东拉西扯来的解说论据,仍然是文化史书上记载的存在于荆楚地域的民间风俗事象“楚风”与“楚俗”。我在研究荆楚故地的这些文化事象时,觉得用“楚风”、“楚俗”来认识和感受它们,要真切、贴切、亲切得多。因为它接地气! 当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民俗,有属于自己的地域特色文化。譬如“秦晋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它们都曾经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璀璨过,辉煌过。但迄今为止,这些极其具有地域特色的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也并没有被刻意地提倡要被“弘扬”。不过,这些地域文化都受到了当地政府文化部门与民众的高度重视,潜心地研究它,吸收其精华,传承其优秀,发扬其传统,使之得到创新与发展。 因此,地域文化最应该重视的,不是概念,而是内容,丰富多彩的内容与鲜活生动的魅力。它能历经千百年而口耳相传于民间,植根一方水土而溶于民众血脉。研究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研究发掘,让优秀的历史文化融入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血脉,用以激发对本地区本民族的热爱,服务于现实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创造更富有活力的,更具有思想艺术品位的,更美好的新时代文化。 至于是否给类似于“楚风”、“楚俗”的民俗文化事象戴上一顶华丽的“楚文化”的帽子,让老百姓本来就非常熟悉、非常亲切、乐意于身体力行的那些民俗民风,反而成了让他们敬而远之、望而生畏的“高大上”,这就远离了文化的民俗之本与泥土之根,背离了文化研究的初衷,这倒是十分值得商榷的。
2018.11.26 于武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