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zy853113710 发表于 2014-7-18 09:43:37

镇江游

本帖最后由 bzy853113710 于 2014-7-18 09:44 编辑

   千百年来,人们在爆、炒、拌、熘等烹制中,都要加些醋,去腥解腻,增进菜肴风味。在镇江品尝水晶肴蹄、蟹黄汤包时蘸点香醋,吃起来更有味。还有用醋烹制的醋熘桂鱼、糖醋排骨都是江苏名菜,别具风味。说起镇江的香醋可谓大名鼎鼎,无人不晓。中国人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被称之为开门的七件事。可见,醋是中国人居家过日子不可缺少的一味佐料。

      镇江人近水楼台,醋就产在自己的家里,自然是情有独钟。酒店里的每张餐桌上不能没有醋;百姓家中的每餐饭食也离不开醋。香醋成了镇江人生活当中的一道风景。

    在镇江,制作香醋,首先一定要选用本地的优质糯米,和当地的水,味道才能纯正。这种优质的糯米,当地人喜欢称它为“仙糯”。如果你要问:为什么叫“仙糯”呢,人们便会告诉你,这仙糯可有一段和“杜康”有关的传说。       杜康踏遍千里溪山,选择伊川黑白虎泉之水酿出杜康酒后,有一年,天降大雨。山洪顺着伊河道奔泻而下,象猛兽一般吞噬了伊河两岸的良田。杜康在虎泉酒坊的草舍也被积水泡塌。为了继续酿酒,他带着全家迁往江苏镇江。
       杜康的儿子叫黑塔,身材高大,虎背熊腰,面似锅底, 性情刚烈,两臂千钧之力,浑身有叱诧风云之势。他看似粗暴,实则温和勤恳,常帮父亲酿酒。一天,黑塔正在专心致志清洗酒缸,有一匹马直奔酒坊,头扎进石槽吃起酒来。黑塔见那马毛色光亮,脊背宽阔,顿生爱怜之情。他用三口缸装满酒糟,兑些水喂马。那马每天都吃喝得痛痛快快。不久,马渐渐肥壮起来。
       有一天,黑塔干活时出了一身汗。他一时性急,干脆脱掉衣服,光着膀子翻酒糟。休息时,他连喝了几碗米酒,昏昏沉沉醉倒在马棚前。鼾声如雷时,梦见一老人翩然而至,对他说:“墙边三口缸,已放了三七二十一夭。今日酉时, 里边的酒糟就会变成调昧的琼浆”。说完,化作一股清风而去。
       黑塔酒醒后,忆起老人的话,急忙跑到缸前观看。头一低,股股浓烈的香气扑鼻。不是纯酒昧,可又叫不出名堂。黑塔唤来父亲。父子俩一尝这香甜而又带酸味的“糟水”,觉得味道确实很美。他们把"糟水"分给乡里人。人们把“糟水”掺进食物中,饭食格外撩人胃口。吃了后,提神醒目,食欲大振。于是,四乡的人来买酒时,总要买些“糟水”带回去。从此,杜康酒店一边卖酒,一边卖“糟水”,生意更加兴隆。
       过了一段时间,人们都问这“糟水”应该叫什么各字。黑塔眉头一皱,忆起老人对他讲的“二十一日,酉时”,于是将老人的话拼成一个字,取名叫“醋”。后来,镇江一带的人对制醋的方法又加以改进,使之具有“色、香、酸、醇、浓”五大特点,行销全国各地,成为传统的调味佳品。
       这就是历史上传说的“杜康造酒儿造醋”的故事。         到了镇江,老字号要试一下的,很多朋友都向我们推荐要去“老宴春”。宴春酒楼位于润州区人民街17号,这家酒楼从外面看有点萧条,周边拆得乱七八糟的,只有它开门迎客。
      老宴春里的服务很国营,一进门看到一楼卖外卖的大姐在打毛衣,上二楼给我们点菜的服务员大姐冷着脸说的第一句话说:“上菜慢,现在忙。”第二句话:“要一次点完,厨师马上就要下班了,不好加菜的。肴肉是用猪蹄做的,我们平时吃的猪蹄大多是要啃的,镇江的猪蹄做法讲究了,把骨头剔了,做成肉方可毫无顾忌的大口朵颐。
听说制作水晶肴蹄,有十四道工序:选蹄猪前蹄,去毛剔骨,以铁钎在瘦肉上不规则地戳上几下,然后均匀地洒上浓度不高的硝水,用粗盐揉匀,层层叠于腌制缸中,腌7天,然后将腌制过的生蹄取出,放水内浸泡,换水三次,将血卤洗净,去掉涩味。开始加水和香料、葱姜、料酒、少许盐,大火煮后保持在95℃左右持续4小时,出锅放入盆内叠好压平,用原汁把油卤冲净,经清汤的卤汁倒入蹄盆,冷却后凝冻即成。
水晶肴蹄肉色鲜美,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肉质清香而醇酥,肥而不腻,瘦不嵌齿,入口即化。汤包,吃时要小心,别烫到嘴。老宴春的汤包还好吧,说不上惊艳。馅料很是在,但是鲜味欠点。最近在南京、上海、镇江吃了不少汤包,我还是更喜欢在上海的佳家汤包蟹粉小笼,比较符合我个人的口味。镇江醋排骨,一点咸味都吃不出来的,只有酸味和甜味,作为北方丫头刚开始吃有点不适应,吃几块下去觉得还是挺香的。镇江的醋是这道菜的魂。西津渡里的镇江菜馆,我们在这里吃了一顿镇江菜。等肉冻微微有些化开的时候蘸醋吃,水晶肴肉搭配镇江香醋,哇~ 美哉美哉腐乳烧肉、红烧鸭块、豆皮水芹菜、滑炒鱼片在镇江生活时,倒没有认真地思考过镇江和宿州的关系。而这几年跳出镇江安于江宁后,我却经常思考这个问题。这么大一个国家,有那么多的地方,我为什么偏偏来到了这里?难道就仅仅是因为镇江香醋的姻缘?除去这个因素外,这两个地方到底有没有什么历史渊源呢?有没有能把这两个地方联系在一起的理由呢?
      有了这个疑问,我就处处留心,慢慢地还貌似揭开了这个谜团。从古到今,在历史的长河中,宿州和镇江,还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把这些关系总结为“五个一”,那就是“一座城、一条河、一条路、一块牌、一个人”。当然,这些都是戏说,你千万不可较真,来和我打笔墨官司,我相信你也不是那方舟子。
    首先说说这“一座城”。宿州和镇江这两个地名,现在看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在以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南徐州”。说起这,却和徐州这座城市有关。晋朝及南北朝时期,国内战乱不休,南北争夺异常激烈,百姓遭殃,经常大规模迁移。为此,政权实施了“侨置”制度。所谓“侨置”,就是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的行政管理制度。东晋时期,侨置郡县在南方大量设置,历经南北朝延续,隋统一后废除。因此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有一些相似或者相同的地名。徐州当时是南北争夺的焦点,大批徐州人被迫迁往现在的镇江,为了与原徐州区别,就取名南徐州。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改长江以北为南兖州,长江以南为南徐州,治所在京口(今镇江)。
    宿州,安徽的北大门,紧邻徐州,在徐州南面。宿州之名始唐朝。政府当时为保卫汴河航运,防止淮西藩镇叛乱,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建置宿州,治埇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府、州,使用了1100多年的宿州改为宿县;1979年设立宿州市;1998年设立地级宿州市。宿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中原官话的洛阳--徐州片区,天津话也源于宿州方言。按照宿州方言的读音,宿在本地念xǔ,宿州和徐州的读音几乎一样。为了区别,不至于混淆,宿州人就自称宿州为南徐州,这点在《三言两拍》也提到过。美国作家赛珍珠在她的小说《大地》里也称呼宿县为南徐州。由此可见,宿州和镇江因徐州这座古城联系在了一起。
    接着再说“一条河”。这条河,就是名闻全国的大运河。我们一提起大运河,大家马上想到的是“京杭大运河”,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其实大运河有两条,还有一条是“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经济宁抵北京,向东南经开封、宿州、淮安、扬州、镇江达杭州。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到了13世纪的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在北京,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移到这里。隋唐大运河就纵贯南北来说,并不很直,而中间经过洛阳实际上是拐了一个大弯,航线费时费工,运价也高。于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89年下令开凿新的大运河。新河完工以后,从北京经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即可到达杭州。元朝开凿的这条新河道,称之为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京杭大运河比隋唐大运河缩短了800多公里。说到这里,大家想必该明白了,宿州和镇江都是大运河上的城市,大运河像一条彩带把他们串联了起来。不过话说回来,我也是最近才知道宿州也在大运河边上。宿州现在有条河,叫新汴河,上世纪60年代末期开凿的人工河,基本平行临近于原来的古汴河故道。汴河者,通济渠也,隋唐大运河的主要组成部分,起自河南荥阳,中间经于安徽宿州,终于江苏盱眙,是公元605年03月21日开挖的。当年的08月15日,隋炀帝就从洛阳出发沿着此河到江都巡游去了。通济渠工程,连接了黄河与淮河,贯通了西安到扬州,成为中华帝国最鼎盛时期的交通大动脉。我当年就读的初中叫运河中学,名字是否是沾了大运河的光泽呢?年少的我,曾在某年夏天,和几个伙伴一起,在新汴河里游了个来回,艺高人胆大呀!现在想想是多么的后怕!而后来当我在镇江生活时,我所喝的水还是家乡的水呀!    现在再说那“一条路”。这条路,就是“京沪铁路”。京沪铁路,连接北京和上海。宿州和镇江,是京沪线上的两个地级市。京沪铁路全线于1968年建成,全长1463公里。原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为京哈铁路的北京至天津段,建于1897年至1900年。中段从天津到南京江北岸浦口,称为津浦铁路,于1908年动工,1912年建成。南段从上海到南京江南岸,称为沪宁铁路,于1905年动工,1908年建成。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后,津浦和沪宁两条铁路接轨,并改名为京沪铁路。而京沪高速铁路,简称京沪高铁,于2008年4月18日动工,于2011年06月30日通车,全长1318公里。记得刚上大学时,从宿州到镇江乘火车要五个多小时,车票还是硬票;而现在坐高铁最快只要一个半小时。其实,高铁上的时间虽说大大缩短了,但车站离市区较远,却远不如以前方便。没办法,我们不得不被高速。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智慧的结晶,是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它充当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至今还在发挥着它的作用。而京沪铁路及京沪高铁,则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宿州和镇江,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可以说都站在了时代的潮头。想一想百年以前的我的祖先,为了生活,从浍水河畔背井离乡来到宿州古城,辗转于宿州和上海之间做点生意,应该是先走水路,有了铁路,才再走铁路。漂流在运河上的船头上,他们一定哀叹过生活的艰辛;飞驰的火车的车厢里,他们是否感叹过这时代的巨大变化?
    说过了古城、运河、铁路,再说说“一块牌”。这块牌不是麻将牌,也不是扑克牌,它是车牌。非常巧合的是,宿州和镇江的车牌代码都是“L”。我感觉,这两个L,一个代表运河,一个代表铁路,通过这两条曲折的长线,两座城市连接在了一起,路再长,都已不再是问题,只要有方向。
    有了城市和交通,那可不能缺了人。而我所说的这“一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很特别,特别在于这是一个外国女人,在前文里我已经提到过她了--赛珍珠。
    赛珍珠,美国作家,英文名为PearlSydenstricker Buck或Pearl Buck,直译为珀尔·巴克。赛珍珠以英文姓氏为姓(其父即名赛兆祥),取pearl中文意思珍珠,合成自己的姓氏。有人说她是崇拜清末民初名人赛金花而取此名,纯是扯淡。1932年其借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获得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892年赛珍珠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4个月后即随传教士父母赛兆祥和卡洛琳来到中国淮安,1894年搬到镇江。在这里,她度过了她的大部分童年和青少年时光,因此她称镇江是她的“中国故乡”。她是先学会汉语和习惯中国风俗后,才开始学习英语。在镇江,可以说有两个人对赛珍珠影响甚大:保姆王阿妈和家庭教师孔先生。王阿妈似乎有讲不完的神话和鬼怪故事,发生在镇江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刘备招亲的甘露寺”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学故事,对赛珍珠的人生影响很大。闲暇时,王阿妈还带她到寺庙院子和乡间打谷场上看戏。孔先生不是传统的私塾先生,而是个有判断力、有自知之明、对人体贴入微的有人情味的老师,他为赛珍珠打下了开明的、探索性的、不受教会管辖的教育基础。现在的镇江二中原名崇实女中,是一所建于1884年的教会学校,赛珍珠幼年在这里学习。1910年,赛珍珠回美国进弗吉尼亚州梅康女子学院攻读心理学,毕业后又回到镇江,并任教于崇实女中、润州中学。镇江现设有赛珍珠研究会,赛珍珠故居在登云山上。
    1917年赛珍珠与在金陵大学(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任教的农学家约翰·洛辛·布克结婚。婚后她随丈夫迁居安徽北部的宿县(今宿州市)。在这里,他们有两个住处,一个是大河南街上的福音院(教堂),一个是农研所。布克主要进行农业调查和研究,并帮助农民改进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方法,但好像并不成功。赛珍珠则在一所叫“启秀”的中学教书,并创办了玉秀女中,还时常兼任丈夫的翻译。除了工作之外,赛珍珠经常深入农村了解当地的民俗人情。她与当地人相处得很好,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此期间的生活经历成为日后闻名世界的小说《大地》的素材。1921年秋,她全家因母亲病重迁至南京。在宿县,赛珍珠度过了5年难忘的时光。在她的自传里,赛珍珠深情地写道:“在南徐州居住的时间越长,我就越了解那些住在城外村庄里的贫苦农民。他们最接近土地,最接近生和死,最接近欢笑和泪水。在农民当中,我找到了人类最纯真的感情。”
    1921年至1934年,赛珍珠在金陵大学教授英语文学,并兼执教于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英语系。金陵大学分给他们的小洋楼,现仍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并辟为赛珍珠故居。1931年发表长篇小说《大地》,立即成为畅销书。“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丰富的,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她于193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34年中国政局陷入混乱,赛珍珠回到美国。1973年逝世,按其遗愿,其墓碑上只镌刻“赛珍珠”三个汉字。
    2007年的时候,我的母亲因生病住在宿县地区医院。在医院的院子里,我曾看到有栋房子,门匾上写着“赛珍珠故居”。宿县地区医院前身是教会医院,赛珍珠曾在这里工作过。这个故居现在并不在原来的地方,是医院因发展需要把故居推倒另行重建的。还有个故居在福音堂里,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去过一次,当时并不知道赛珍珠这个人。印象深刻的是,院子里面人很多,很呆滞,给人一种窒息感,不过那唱诗的声音倒似天籁,和平、宁静。据说这个故居里面后来进行了现代化的装修,已经面目全非,所有赛珍珠用过的东西已经不见踪影。现在的宿州学院建有赛珍珠纪念馆和研究院。
    我有时在想,九十多年前,赛珍珠在宿县生活的时期,我爷爷的家就在宿县老城里,那时的爷爷还是个十几岁的无忧无虑的少年。当赛珍珠徜徉于老街上的青石板路,或者坐在轿子里去郊外时,爷爷一定见过她。爷爷兴许会好奇地和很多同龄的孩子一起去围观和跟随,并用他那纯洁的眼睛去观察这个奇异的世界。
    宿州和镇江的故事,讲完了。镇江香醋,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我循着它的香味从宿州走进了镇江。在走出镇江的时候,我又重新去寻找我的宿州。在宿州和镇江之间,我总在执著地去寻找他们的共同点和结合点。千年的运河百年的路,千年的古城百年的人。那水,那路,那城,那人,将古时与现在穿越在一起,将宿州和镇江交汇在一起。正是:宿州镇江一线牵,千年古城展新颜。才女驾鹤已西去,却留美文天下传。

ぷ灵ふ狐ぞ 发表于 2023-5-14 02:14:59

帮顶一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镇江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