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平安:一树一人,笑傲江湖
也许是蔡平安对艺术情有独钟:偶然的发现,使他对盆景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2年,他在武汉卓刀泉公园第一次看到了对节白蜡盆景,他知道对节白蜡是京山县独有的珍稀树种,蔡平安想到村里的大山林,一个大胆的设想出来了:利用山上独有的资源,生产盆景出售,这不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吗?说干就干,蔡平安说服了心存疑虑的干部群众,干群集资5万元,他自己就投入5000元,拿出村积累5万元,在1994年初,小花苑花木盆景园在皂当公路梭罗河路段搭起了架子。不到两个月,在这片荒地上,它们高标准建起盆景园、树桩园,收购本村定植的对节、三角枫、刺青等16个品种的树桩1万个,聘请专家指导,专人陪管,成活率达90%以上,上钵的1000个盆景全部成活。
从那时起,蔡平安每天起早贪黑摸爬滚打在花木公司。没有信息,他到省园林研究所请来了专家;为增加品种,他奔波在全省各地苗圃。
蔡平安回忆创业艰难时感触最深的是,那时候他作为村里派来的总经理,手上捏的是群众的血汗钱,真的是怕把大伙的事办砸啊。他出门办事,住的仍然是十几元的小旅社,有时候就是一包方便面打发一天。
为了提高盆景制作技术,他自费订阅了大量有关盆景艺术的书刊报纸,高薪请来专家手把手教自己和村民,几年下来,他的艺术功底和技术突飞猛进。现在已是中国对节白蜡盆景协会会长,在中国盆景界享有很高声誉。这条路走对了--几年后,花木公司还清了乡亲们当初集资的本息,村民们也从制作盆景中尝到了致富的喜悦:200多户中就有180多家种植各种盆景,家家每年冬春两季,光靠挖树桩、卖盆景就可获纯利5000元左右。山村的农民彻底告别了土坯房,买回了彩电、VCD、摩托车,70%的农民购回了拖拉机,小花苑村一跃成为全省500强村之一。
1999年蔡平安出资近60万元买断花木盆景公司,开始他盆景事业的第二次创业。这一年,他获得"跨世纪湖北省杰出盆景艺术家"称号。
现在,蔡平安的公司拥有大中小对节树桩盆景近万盆,价值1000多万元。他的作品参加在桂林举行的全国盆景展,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1999年5月,小花苑花木盆景公司应邀参加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选送的三件对节白蜡盆景分获世界银奖、铜奖,世博园出资10万元将他们收藏。
在他的带动下,京山县现在已经有近200家花木盆景园,对节白蜡焕发出青春,盆景生产作为新兴产业在京山县方兴未艾,为京山县生态农业增添了光彩。
蔡平安思考的事:对节白蜡是国宝,滥采滥挖是断子孙后代的饭碗,如何让保护利用“活化石”,让对节白蜡盆景为更多的人欣赏是他日思夜想的心事。
蔡平安无偿向乡亲们敞开公司大门,让想学技术的农民到公司跟专家学习。每个月他都要到全县各地为盆景专业户上门辅导。他要让京山对节白蜡盆景的牌子在全国、全世界叫响。
他最担心的是只卖树桩的短期行为。他做过这样的对比:用的农民滥挖树桩,一棵能卖几百元,而经过五、六年的培植,一盆盆景就可卖几千元甚至几万元。有计划开采、探索对节白蜡的人工种植是他向乡亲们反复宣传的内容。
经过潜心研究,蔡平安的公司成功地进行了对节白蜡的扦插再植试验,为合理利用珍贵资源探出了新路。
蔡平安富了,但全家仍住在几间简陋平房里。他有一辆小轿车,那是为方便联系业务。为了事业的发展,他又十分大方:他正在武汉建设窗口,让京山盆景走向全国,走出国门,进入国际花卉盆景市场。就连他正在读大学的小儿子也投入其中,也在为公司制作网页,宣传京山的花木盆景。在蔡平安的盆景园里徜徉,我们可以领略到旷野林木之幽趣,自然山水之神韵。那是一幅幅流动的画,也是一首首无言的诗……蔡平安的人生感悟是“人生在世,重要干几件实实在在的事”,这也许是这位共产党员、一位已过不惑之年的汉子的不懈人生追求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