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师”走上山区课堂 “孤烛”老师展笑颜
——《移动“云视讯”接入农村教学点 湖北山区老教师盼来了“新老师”》续 “小蝌蚪,找妈妈!直找得自己没了尾巴,想起见过的那青蛙,原来呀,它就是我的妈妈……”5月13日下午,保康县实验小学的教室里传来了阵阵动听悦耳的儿歌声,教室后方的“大屏幕”内清晰可见保康县黄堡镇大安教学点的董朝兵师生,他们正通过教育云“同步课堂”与实验小学的师生们共享着一堂优质教学课。4月13日,继《湖北日报》刊发《一盏“孤烛”照耀山村》长篇通讯后,“孤烛老师”的故事感动了许多热心读者、爱心企业以及期望接棒董老师的山区支教志愿者们,这些感人瞬间也一直铭记在保康县教育局局长孙代文的心中。关于如何接好棒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孙局长的心结:要么招录固定教师,或从县城派人交流,为支教志愿者们创造力所能及的条件……可面对情况不熟、山路艰险、支教困难的大安教学点,如何“接棒”才能走出一条农村偏远教学点及义务教育公平化发展的示范路!4月18至22日,在保康县教育局的全力关注支持下,湖北移动技术人员仅用一周时间就搭建并调通了大安教学点的教育云平台系统,完成了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23日,保康县教育局的领导再度与移动公司的技术专家一道,为该教学点安装投影仪、电子白板,进一步完善大安教学点的信息化教育系统。通过将教育云平台与录播系统对接,让大安教学点与保康县实验小学同步共享了第一堂优质生动的精品课。 至此,一个“董老师”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就像孙局长说的那样,董老师寻找接棒人的担忧正是当下中国农村教育的隐忧——教师稀缺、生源流失、学校萎缩。仅保康县46所教学点,学生10人以下的就有22所,老师只有1名的有14所,而董老师不是唯一的“孤烛”,“大安教学点”也不只1个,“教育云”平台的上线确实让他见证到了解决农村教育隐忧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全县教育工作者依靠技术手段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一次探索实践。“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绝非驻守偏远山区孤军奋战的无数“董朝兵”们的愿望,却是无数落后农村教学点的孩子们的心声。在大安教学点的实地踏访,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与希望,感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推进农村教学点及义务教育发展改革的决心和魄力,相信通过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建设发展,教育均衡化发展必将有力加快推进步伐。目前,大安教学点的董老师以及周边吴家岭、椴树、贾角尖、碾子坪、三管石等5个村的适龄儿童,已顺利借助教育云平台圆满实现了同步教学。下一步,保康县教育局将深化同移动公司的合作,通过创新尝试推广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支撑山区教育的均衡化、可持续发展。(通讯员韩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