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的下午 发表于 2015-8-12 15:48:02

南漳非物质文化遗产 旧时光里的宝藏

呜音喇叭



沮漳呜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呜音喇叭音调浑厚古朴,源于春秋时期楚国的宫廷音乐,是楚乐仅有的活化石,因流传于南漳县、保康县的沮水流域,又名“沮水呜音”。

薅草锣鼓



又称山锣鼓,是流行于南漳山区的一种田间表演艺术形式,古时的山民们在田间劳作时,一边打着锣鼓,一边歌唱,用以鼓舞劳作士气。歌唱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即兴作词的,有约定俗成的,有生产劳作的,有男女情事的等。

端公舞



端公舞又叫“扛神”,主要流传于南漳县薛坪镇一带,起源于楚宫廷舞,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民间流传过程中,端公舞兼收并蓄其他文化,但基本保留了原始古朴的风格,被誉为楚文化的活化石。端公舞在民间祭祀活动中,借以奉祀天地鬼神,为人祈福消灾。

高跷花鼓



高跷花鼓是流传于鄂西北南漳县东巩镇的一种民间传统文艺表现形式。宋朝时东巩就有了高跷,清朝至20世纪70年代最盛。那时东巩群众白天踩高跷,晚上唱花鼓戏,从春节一直唱到正月十六。高跷在群众中尤为隆盛,且踩高跷时要用花鼓戏调来说唱。

土纸制作技艺



纸作坊采用濒临失传的古老竹纸制作技艺生产“土纸”,俗称“火纸”。火纸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现多为清明时节寄托哀思所用。由于工序复杂、选材考究,所造出的火纸呈黄色和灰白色、无烟,易燃不熄,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故成为祭奠、祭祀、做鞭炮的上好材料。


ぷ灵ふ狐ぞ 发表于 2023-4-20 01:19:45

帮顶一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漳非物质文化遗产 旧时光里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