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郑毅 特约记者丁艳红
本报讯 应城市4月7日报表显示,今年一季度税收收入完成21599万元,其中镇级税收完成10960万元,占该市税收收入的50.7%。
税收是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应城乡镇经济的快速壮大。应城市委书记朱高文认为,这主要得益于科学规划和放权让利并举。
在壮大市级财源的同时,如何解决好乡镇财源建设“腿短”的问题,推动市域经济协调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城因地制宜建立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中部高新技术区和西部旅游经济区。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依托这“三大板块”各自定位。目前,长江埠、东马坊、四里棚、郎君等乡镇办围绕原盐、“两碱”等产品精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在中部高新技术区开辟乡镇工业园,按税收等“六个不变”的原则,由边远乡镇陈河、天鹅等招商引资,目前已引进项目15个,投资21亿元。汤池、杨岭、城北等乡镇在西部旅游经济区配套建设农家乐、生态观光、山水休闲等项目,一年全市接待游客11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6.9亿元。
科学规划为乡镇找到发展抓手,放权让利则激励乡镇建设财源。从2008年起,应城就对乡镇实行“规范收支,核定基数,乡财市管,超收分成,一定四年”的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去年又出台乡镇“双目标、双挂钩”考核激励机制,将乡镇新增国税收入的30%用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两大改革推动乡镇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2009年同比分别增长34.8%、35.8%。去年完成33081万元,同比增长38.6%,占该市比重达50.7%,较体制实施前提高20个百分点。
乡镇富了,去年来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达3亿元,一大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湖北日报消息(记者张真真 通讯员郑毅 丁艳红)应城有“三宝”:石膏、岩盐和温泉。
只是,一轮明月,不如满天繁星。依托资源特色,应城利用产业优势拉动乡镇经济,找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把重要钥匙。
乡镇经济的滚滚洪流,正涌入这座“膏都盐海”新城。
聚集发展增效
1月18日,新都化工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此时,这家公司在应城拥有6家分(子)公司。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一批配套企业聚集应城东部,形成“盐-氯化铵-氯基复合肥”的完整产业链,为国内该行业最长、协同效率最高的产业链。
培植龙头,延伸链条,放大效益,带活一片,正是应城带活乡镇发展的杀手锏之一。
目前,应城以四里棚、东马坊、长江埠等乡镇为主的化工产业,已跻身全省67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之列,石膏建材、能源等产业也正往城北、四里棚、郎君等乡镇高效扎堆,聚集效应正在形成。
地方如何引导扶持产业聚集?这在应城市委书记朱高文看来,主要是做好“软”和“硬”两大文章。
硬,就是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去年,应城启动“三纵七横”道路、22万伏智能变电站、第二自来水厂等重点工程建设,建成武荆高速公路应城连接线,打通进出应城的快速通道。
软,就是服务。去年,应城对鸿祥化工等17家高成长型企业,投入5000万元资金重点扶持,逆转企业暂时困境,产业链条稳步延长。
在亲情感召的服务下,一大批在外的应城人回乡创业。近年来,已有30多位在汉正街做拉链生意的应城人,回到家乡陈河镇聚集。湖北首富、应城天鹅人刘宝林,也回乡投资1亿元,开拓中药饮品和食品产业。
特色培育增收
去年10月,应城糯稻一上市,国内糯米市场予以回应,应声降价3分钱。
这是因为,近年来,应城优质籼型糯稻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均居全国县市首位,左右着全国籼型糯米话语权。
应城籼型糯稻,已成为五粮液、茅台等酒业和副食品加工巨头的首选原料,浙江古越龙山和女儿红两家酿酒企业在该市杨河、田店、陈河等乡镇建立了15万亩的无公害优质糯稻生产基地。去年,应城籼型糯稻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
应城籼型糯稻“老大”地位,是该市培育农业特色促增收的精彩注脚。
早在2008年,应城就按照区域化布局、保优化栽培、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的思路,通过建生产基地、订单收购等方式,优质籼型糯稻种植面积和水平迅速提高。
在豪丰米业、瑞丰粮油等龙头企业基础上,应城还将积极引进大型糯米精深加工企业,推进糯稻产业化经营。
这样的发展神话,应城计划在双低油菜、大棚蔬菜、水生蔬菜和特色水产养殖上,一个个实现。
反哺百姓增情
乡镇经济发展,应该让老百姓分享成果。
去年,应城就出台规定,乡镇新增国税收入的30%用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
首当其冲是投向相对薄弱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去年,应城投入资金1140万元,解决7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260万元建成200口农村沼气池,100万元用于农村清洁工程,230万元改造农林机泵站,942万元改造1.31万亩中低产田……一系列反哺投入,农村人居、生产环境极大改善。
教育发展优先支持。去年,该市以每人一张存折的形式,发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费354万元,为5257名学生免去求学后顾之忧。
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提速。目前,全市共建有16个乡镇服务中心,417个村级服务室,群众办事做到“小事不出村,一般事不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