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东湖社区 返回首页

shvir的个人空间 https://bbs.cnhubei.com/?45519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中国华中网)通城县历史名人大全

已有 3688 次阅读2010-12-5 04:43 |

本博客所发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 请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方琼,原名端五,号益庵。累官兵部尚书,兵部大元帅、抗金英雄、岳飞之师。居住于义井(黄袍山荻田),后居住于梓木里新庄(现湖北省通城塘湖镇黄袍新庄村和荻田村的交界处:擂鼓坪桥旁不远处)。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祖父方白允,进士宋朝左阁丞相,父亲方琳,进士及第,宋朝户部尚书。
方琼,生于宋朝宗熙宁年(公元1068年),哲宗元右二年(公元1087年)中举人,元右六年(公元1091年)登进士,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筮仕,累官兵部尚书,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因母亲去逝返回通城黄袍家乡,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人入侵,东路由燕京(北京)南下,过黄河进犯汴京(河南开封)。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泊机甸,提师勤王,次年夏,金兵又至,二帝北辕,京都危急,方琼率军奋勇御金,力战救驾,壮烈牺牲。奉敕归葬于县城东40华里的龙印桥象形山(实为荻田村西侧擂鼓小山处,前有玉溪流过)。后宰相李纲上书,“靖康之祸,有仗义死节者,请加赐恤”。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奉诏在鸡毛岭修建方琼忠臣庙。斯地山峦起伏,胜景颇多,亦为崇(阳)通(城)方氏主要发源地之一,故忠臣庙建于此。清代,康熙四十四年,年祀人县忠孝祠,立有方琼殉难碑。柰以沧桑屡变,忠庙早毁,而庙址犹存,复修于1994年,修复忠臣庙其面积为两百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幢,八室二厅,正堂位列迪,琳琼**石雕塑。在北宋时期,黄袍狮菇尖(又名八仙峰)的山顶曾有一塔,现已不知所踪,山顶现仅有一处数十平米的平地。在白水岩瀑布顶端右侧的怪山峰上有一名石:试剑石,相传为方琼听闻金兵来犯时怒劈所成,现在在怪石峰还可找到裂痕笔直的数石。
方 琼: 湖北通城县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书. 靖康元年御金壮烈牺牲。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琼宗庙于鸡鸣岭下建修方琼忠庙(庙现存)庙联云:"抗强敌保家邦勋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庙正气满人间"。清代,祀入县忠孝祠,立有方琼殉难碑。
方琼:崇阳通城通山修水平江岳阳等地的方姓人最杰的祖辈代表。
方琼:在北宋时期其名望并不逊色于民族英雄岳飞。在其参战抗金时,已年近六旬,二帝北辕,京都危急,方琼率军奋勇御金,力战救驾,终壮烈牺牲。
在北宋时期其名望并不逊色于民族英雄岳飞。在其参战抗金时,已年近六旬,二帝北辕,京都危急,方琼率军奋勇御金,力战救驾,终壮烈牺牲。
岳飞为奸臣秦桧所害死,而方琼却是“在其参战抗金时,已年近六旬,二帝北辕,京都危急,方琼率军奋勇御金,力战救驾,终壮烈牺牲。”试想一下,一位年近花甲之年的老人、身居高位、亲自率先冲锋救帝,这是何种的英雄?!试问,若在现代今日,哪个高官还会在第一线作战
再者:“方琼,生于宋朝宗熙宁年(公元1068年),哲宗元右二年(公元1087年)中举人,元右六年(公元1091年)登进士,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筮仕,累官兵部尚书。”--他是文官出身,他虽少年也有习得一身功夫,但毕竟非岳飞武将之名,而且他是兵部尚书,也是今日的国防部长兼军委副主席的官位,而岳飞仅是大元帅,大元帅官位要比兵部尚书低一点点的。而且岳飞是奉皇命而征战,方琼却是自告奋勇去救驾,其意义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
方琼既非武官,也非受皇命。岳飞既是武将,又受皇命。岳飞是奸臣所害死,方琼是自告奋勇为救驾而战死!一个是“被动”为之,一个是主动“送死”!谁更英雄?
而且是同一个时代,且同朝为官,就很有比较性。所以方琼比岳飞更英雄!更精忠!  
方迪 字迪、号白允,男,礼部尚书、左阁丞相。北宋通城县梓木里人(今黄袍山荻田),后迁后井(今黄袍八仙山左侧)。进士,礼部尚书、官至左阁丞相。“一门三进士”“祖孙三尚书”之一,系抗金英雄方琼祖父。为官清正廉洁,家风甚严,进士、户部尚书方琳系其子。方公其子孙后代遍布大江南北,犹以湘、鄂、赣、闽、台为多。




方琳 男,北宋通城县梓木里后井人(今黄袍山荻田湾),进士,户部尚书。为官清廉,家风很好,对子孙犹严。“一门三尚书”“祖孙三进士”之一,系礼部尚书方迪之子,兵部尚方琼之父。琳公一生正气!  
杨起莘 通城县隽水人,宋理宗保佑四年(1256),他与文天祥同时高中状元。于南宋朝高中丙辰科进士文天祥榜一甲二名,御赐状元及第,知九江府,卒于任上,归葬县城隆平寺。清代邑候孙断王奉旨勒碑,称其“金殿传雄楚之大儒,胪盟扬银邑之蜚声”。

刘塘湖 刘绣衣,名仕昌,字时亨,号塘湖。生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刘绣衣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庚子科举人,甲辰(公元1424年)科进士,登刑部宽榜,授陕西道监察史,升任浙江副使。于明永卒于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

汪润田 字茂实,官名佥事,明邑进士,梓木里人(今黄袍山润田湾),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入学,苦读数载,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中进士,初任吴江教谕两任,后任南京应天府上元县知县三任,由于剖事立明,升四川省按察使司,官至驿盐道,卒于明永乐年十三年(公元1415年)。

金阁背 字秉诚,明永乐庚子(1420年)科进,梓木里人(今黄袍山阁背屋),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生,任福建布政司副理问,后升山东巡按。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在东昌府临清县闸下身故。
汪宗翰 武昌府通城县梓木里人(黄袍润田老屋)。光绪庚寅年间,恩科会试中第92位进士,钦点在吏部主政。汪宗翰,翰”一作“瀚”,字栗庵。通城县黄袍润田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进士,先在吏部任职,1896年调任甘肃镇原县知县,从此在甘肃省做官。1901年,汪宗翰调回兰州,任主管乡试的内帘考官。1902年,受到排挤的汪宗翰被任命为敦煌县知县,携老母幼子出关任职。叶昌炽在1902年8月5日日记中说汪宗翰“以吏部改官作令,签掣镇原,调补边缺,颇悒悒不得志”,可知汪宗翰从北京中央政府的吏部,被一路向西发配,直到敦煌县,确实算得上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汪宗翰肯定是很不情愿去敦煌的,但还是于1902年4月28日从邬绪棣手中接管了官印。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年前后任敦煌县令。曾得甘肃学政叶昌炽赏识。藏经洞发现后,他利用职权,获取其中一些写本和绢画精品。光绪二十八年后陆续赠叶氏宋乾德六年水月观音像和“写经卷子本,梵叶本各二”,叶氏以及文物极有价值,建议将藏经洞所贮文物运至兰州保管,因缺经费,光绪三十年三月改命敦煌县检点封存,汪氏实主其事,但未严加保护,而是交王道士就地保管。光绪三十三年,斯坦因与蒋孝琬到敦煌活动,宴席间得见汪氏出示之《敦煌县志》,并得知藏经洞发现经过。同年5月,斯坦因因在莫高窟获取藏经油宝藏而久留甘肃,引起省方怀疑,6月13日乃离去,汪氏对斯坦因诈骗敦煌石室经卷和佛画之行径竟一无所知。同年7月,敦煌发生****;不久平息,旋改任他县。善文,曾为敦煌石室撰对联云:“夏无酷暑,冬不奇寒,四季得中和景象;南倚雪山,西连星海,九州寻岳渎根源。

杜金戚 武昌府通城沙堆港背人,清朝进士(湖北志资料记载不祥)
王世法,系王开运嗣子。武昌府通城梓木里人。考中雍正丙午科(1726年)举人,后中进士。他两登明通榜,初任郧西县教谕,再任蕲州学正。

王开铨 系王开泰四弟。武昌府通城县梓木里人。考中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壬午科举人,后中进士。历任云南曲靖府平彝县知县,临安府新平县知县,姚安府大姚知县,授云南高明州知州,礼部祠祭司主事。
王开藩 系王开泰三弟,武昌府通城县梓木里人。考中康熙五十三年(1713年)癸巳恩科举人,后中进士。他为浙江候补知县,署青浦盐场大使。
王开运 系王开泰胞弟,武昌府通城梓木里人,考中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壬午科举人,后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年考中丙戌科三甲第四十三名进士。任直隶顺天府房山县知县加三级,敕授文林郎,署理直隶涿州知州。
王开泰 武昌府通城梓木里人,考中康熙己卯科(1699年)举人,后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庚辰科玉露榜二甲第十二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广东博罗县令,后授浙江处州府庆元县令。著有《四书礼记制艺》行世,参与纂修《一统志》并《国史》。
赵继瑞(赵纪瑞)(1846~1907),字少云,通城县马港廷拔屋人。任云南永昌、江川、永善、弥勒、保山、贵州兴义等县知县。后升永昌府知府,代清政府与英国确定中缅边界,威镇边关。诰授奉政大夫,晋奉朝议大夫。

(补充:赵继瑞(1846-1907),字少云,通城人。初投滇军刘靖巨后累升迤南水昌知府。1904年曾与其子赵世伦会同事列敦勘定中缅边界)

舒大猷明代官员。字锡崖。通城县梓木里人。嘉靖二十五年举人,历任江西安仁县教谕、眉州知州、户郎员外郎及郎中、四川龙安知府、广东韶州知府、广东分巡海南道兼提学兵备副使、浙江右参政佥事、淮阳海防兵部河道、浙江按察使、右布政使等职。历三朝。博学多才。著有《平海纪略》、《历任拙录》、《清心亭稿》、《诸儒粹义策学》、均成册而未刊。万历二十六年(1598),首纂《通城县志》,主修舒氏家谱。

一位很有争议性的人物,因为是他首编通城县志,但却将很多重要的通城籍人物、大事漏掉了。通城的很多相关资料还得调阅湖北志及其他各省志等。资料收录很偏,极为不全。

邱道文 (1860---1947)清湖北通城人。字仁甫,名峻,别号嵩憔,拔贡,丁酉科乡试与弟邱道盛同榜中式举人,戊戌科会试后内转升主事,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刑部广西司兼贵州司行走。朝廷锐志维新下诏求直言,因上疏论时政得失条奏十事,洋洋万言,已亥至壬寅总办朝审两次,会办全国秋审两次。奉旨刑部主事,诰授朝议大夫。
(补充:邱道文(1860---1947)清湖北通城人。字仁甫,名峻,别号嵩憔,拔贡,...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御前侍卫。五品顶戴)

邱道盛 (1870——1930) 清通城县人,字善甫,别号海峰,本省乡试与兄同榜中式举人,奉旨以知县分发河南归改选班补,加四品衔,赏戴花翎,历充河南陆军测量局文案兼收支差兼参谋处文案。民国改建充收发密电要差兼电政管理局文案,民国七年充湖南督军署咨议官兼督办军米官差。

邱道昌 (1867一?),名岳,字午云,号屈庵。清湖北通城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丁亥科试府试第一,取入武昌府学,庚寅(1890)科试举试,行生员考取府学一等第三名,选用训导。分发到省湖北布政使瞿以考验巡抚,赏六品顶戴赐正途出身。兼理德安府教授,陆军第四十八旅秘书官参谋本部湖南测量局书记官,通城县驻省公益会会长。著有《违堪子屈庵文诗集》、《屈庵随笔》、《屈庵诗话》。

邱道隆 (1880一1920) 清湖北通城人。字遇丰,别号莜峦。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试考取,宣统初元举制科孝廉,旋以参赞营务,赏给五品翎顶。

葛方拔(1849-1908),别号翠臣,湖北通城麦市生家垄人,清光绪壬午科中试第三十七名举人。张之洞亲笔写信,聘请他为通城青阳书院主讲。后又要他督修通城南门高等学堂,聘他为该学堂之经史教员,故云“经师”。

葛成斋 通城县大白塅人,清朝时期武举人、任千总。

葛步云 通城县麦市井堂屋人,清朝举人,曾任四川扶丰县知县。

葛潮 清湖北通城县人,曾任知县。(资料不祥)

葛尧臣(1872-?),号荚廷,笔名麦臬山人。麦市江田人,清己卯科副榜,广东新兴县知县,后任州府太守。史馆汉文誊录,东山阁诗社“余社”社友。

挽葛尧臣联
诗人例作水曹郎,记骚坛旗鼓,占一时益社才名,东阁碧纱留,长听秋砧怀旧雨
玉阙仍为香案吏,问故国河山,剩几个当年乔木,西湖丹灶在,好随抱朴著新书

杨臣 湖北通城人,正六品,万历间福建百户。在明朝,百户所长官称百户,为正六品官。

吴寿平 字格斋,湖北通城人。嘉庆戊辰举人

陈登象 湖北通城人,捐纳。福建省台湾府巡检、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任。
胡大集(1820~1873),字成斋,诗人,通城人。清拔贡,曾任八旗教习,善诗。著有《北遭漫吟》、《南中游草》,1927 年在北平印行。

(通城胡姓,文韬武略,灿若星群。有庠生189人,廪生28人,监生23人,贡生52人,太学生126人,举人13人,进士7人,翰林4人。建国后,高中、中专3349人,大专、大学1174人,硕士60人,博士21人,博士后8人,留学11人。担任行政职务:村股连178人,乡局营223人,县处团39人,市地师12人,省级2人)

皮庆云(1870~1939),通城人。清秀才,湖北省议会议员。

皮晃(1851—1920),字晖吾,通城人。湖北省临时议会议员。
赵鼎盛(1885~1941),国学家、史学家,字真度,通城人。两湖总师范毕业,自办“培元学社”教学。曾测绘《通城县地图》,著有《通城金石志》、《中国历史简篇》、《国学启蒙三宇 经》等书。

李麟1892-1941 湖北通城人,中将。 毕业于黄浦军校 历任上校大队长,第九战区挺进第十支队中将司令   

万壑涛(1905-1952)少将。字藻萍,湖北通城黄袍山望湖洞人。 民国国军整编第九十六军少将副参谋长兼政训处长,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7期工兵科、陆军工兵学校毕业。抗战期间曾任第5战区鄂豫皖边区挺进纵队司令,抗战胜利后任整编第96军少将副参谋长兼政工处长,1948年4月24日在山东潍县被俘。获释回乡后,任湖北省通城县自卫团团长,1949年5月在湖北通城投诚。后任湖北通城县纺织厂厂长。

罗道南(1901-1980)少将,军长。字希程,湖北通城黄袍山望湖洞人。l90l年生。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政治科毕业。历任浙江省保安团团长。后任少将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回乡任通城县抗战动员委员全军事股股长,第八十—师罗启疆部副官长,衡阳新兵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粤汉铁路交通警察总队少将总队长。国防部服务总队第四总队少将总队长。1949年离开大陆后升任军长。1980年后在泰国病故。

魏希文 (1912年4月10日~ 1989年3月4日)湖北通城人 国防部新闻局少将, 教育专员,作家。中央軍校訓政研究班一期,國防研究班七期畢業。曾任《北方日報》副刊編輯,平津流亡學生訓練班教官、軍委政治部上校股長、少將科長、貴州輜重兵學校政治部主任,在上海創辦《中學生》周刊,「民間知識」社社長,春潮出版社社長,中國文藝協會、中國青年寫作協會、中華民國雜誌事業協會理事,國大代表。魏希文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及論述、散文、傳記。於1928年在南昌新聞報發表第一篇中篇小說〈杏姑〉,總計出版了十多部作品。作品以小說為主,基本上是以深入人性、發揚愛人助人的美德為出發,整體的表現相當自然,給人一種真實、親切的感受。

葛大章(1890-1944),女,字友兰,通城黄袍人。通经史,能古文,执敦于县小学,为通城女子教学之先例。著有《冷香阁吟草》2卷,《茶甘吟》4卷。
葛宗楚(1880-1947),字次甫,通城麦市并堂屋人,中国同盟会会员。因一度涉趣佛教,自号痴佛。早年入武昌两湖书院,受湖广总督张之洞保荐,赴日本高等商业学校深造。毕业后留日实习三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6年归国,任教育部编修,后任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教务长,1919年任校长。以著文触怒王占元,遭通缉,弃家逃上海。 1928年回湖北,任《武汉日报》编辑、省财政讲习所教员。抗日战争时期,避难通城麦市山内,敌酋鸟山利用其留日关系,多次以重金馈诱,不为所动,入山益深。1940年,在山区创办国难中学(通城一中的前身),半日课读,半日劳作,深得乡人支持,有越界百里来受教者。时日寇封锁食盐,通城群众长期淡食。葛协助县府组织官督审办食盐公卖处,出面向江西修水裕民银行贷款,并赴长沙面请九战区司令长官批准每月供应通城食盐l0万斤。抗战胜利后,被推选为县参议会议长,呼吁政府减免税捐,益撰拟通城农村改进计划草稿,凡10余万言。1947年2月,病逝于武昌寓所。
赵鼎盛(1885~1941),字真度,通城人。两湖总师范毕业,自办“培元学社”教学。曾测绘《通城县地图》,著有《通城金石志》、《中国历史简篇》、《国学启蒙三宇 经》等书。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