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不搞这个经(小说)
阿三和阿兰同生于一个村,一个院。从小一起放牛,一起打猪草,一起上学。20世纪80年代初高中毕业后,阿兰务了农,阿三去新疆当了兵。
阿兰经常收到阿三写给她的信。阿兰就想“放”(许配的意思,土语)人家,这一想就过去了三年,阿三就回家探亲了。
阿三回家的当天晚上就去阿兰家玩。阿兰是村子里最“强”(漂亮的意思,秭归土语)的姑娘,虽说阿三傻头傻脑,但阿兰打心眼里想“放”给他。两家“抬头不见低头见”都是“屁股夹刀板行时极了”的人家。
两家大人都不明白娃的心事。只有天知道,阿兰想死了阿三。只有地清楚,阿三念念不忘阿兰。那个年代,当兵的人可是姑娘心目中最水准的阿郎。那可是国家从一个村和一个乡,千人和万人中挑出来的解放军,有哪个姑娘不向往呀!
这根弦就牵动了村长。村长便连夜地张罗,上十天的功夫就把阿兰“放”给了阿三;又上十天的功夫,屋东头还在“哭嫁”,屋西头的阿三就“结”了“新姑娘”。阿兰终于把阿三想到手了。
闹喜的人们在新姑娘房外偷听私房话,而新姑娘房里的阿三却紧张不得了。
新姑娘催说:“快上床睡呀,愣着干啥?”
新郎倌急道:“你是女子,我怎能跟你一起睡?”
新姑娘哑口无言,羞得钻进了被窝……
一连几天,阿三在椅子上困着,眼看阿三就要归队了,新姑娘急得心里火燎燎的,又不敢再催。有时在梦中,阿三被阿兰抱得一个鲤鱼打挺:“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搞这个经!”
就这样,一直到村子里人把阿三送上归队的班车,阿兰和阿三也没圆上房。新姑娘眼巴巴的直望到阿三复员了才搞上这个经。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阿三和阿兰恩恩爱爱,女儿在北京读完大学分配在林区信合工作。这些年来,阿三和阿兰两口子在信用联社的帮扶下发展壮大了自己,而且早已抱上了金娃娃,腰杆子也粗了。阿三的庄园便成了神农架的一种楷模、一种风景,现时演变成了神农架“旅农林” 经济模式。阿三也成了复退军人发家致富的模范人物。
夜半时分,阿兰在阿三的怀里撒娇说:“当新姑娘时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搞这个经,而现在老夫老妻了,你却老搞这个经……”那个乐哟,把整个山村逗醉了。
阿三嘿嘿地傻笑着像在腾云驾雾,嘴里却说:“你看这社会主义新农村多好?怎能跟我们那个时候比?远的不说就说我们家和女子的信用联社近几年的变化,特别是这近三年的变化……啧啧!了不起!据说中国信合存款已突破千亿了。”
“你看,神农架‘旅农林’经济在我们的带动下发展多快呀。现在手头缺钱不打紧,只要有好项目,讲诚信,信合就是我们的娘家,信合就是我们坚强的支撑!孩子他爸赶明儿核桃收了给信用联社的同志尝尝去?这几年,要不是信用联社雪里送炭,我们这千亩核桃林早黄了!”
“可他们不搞这个经呀,不如送个匾,上写‘神农巨变日日新,联社信贷片片情。立足三农促发展,昔日黄土变成金。’”夜的神农架,夜的村庄,夜的信用联社一片幸福的梦乡。
阿三和阿兰又一夜疯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