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彻底改变千百年来,宜昌人穿衣用纱靠外埠的被动局面,上世纪六十年代宜昌市委借三线建设的强劲东风,发奋在宜昌筹建一座较大规模的棉纺织厂—宜昌棉纺织厂,当时市人都称万人纱厂。1967年4月份破土动工,很快就建成投产。
作为开埠以来所修建的最大的棉纺厂,选择厂址很关键,这厂址首先要交通便利,同时整个厂区要有一个相对平坦的土地,在宜昌这块丘陵地代,谈何容易。筹建组的同志们考虑到,水运吞吐货物量大而且便宜,又要一块面积较大的平地,用来修建厂房和宿舍。经过各级部门慎重的调研,多方选址的攀比,最后将厂址选在城东头的伍家岗靠江边的那块地。因为这里不光可建吃水较深的货运码头,而且还能利用旱路通往各地。
万人纱厂的建设,给这片沉睡多年的临江丘陵地带,带来勃勃生机。伍家岗附近的市郊的农民,因工厂占地,不少当地人由农转非因而捧上铁饭碗。并且搬出破旧土坯茅草屋,住进新修的还建楼房,真可谓鸟抢换炮一步蹬天。
万人纱厂属战备式的厂房,半封闭式的厂房临江而建,这样极便于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运输,从当时的时局来说,备战备荒的角度来讲,这都是十分有利的。据说屋顶上能种上树木花卉等,来进行伪装,即使敌机飞临上空,也很难察觉道下面是座现代化的工厂哟。三层楼的车间将纺纱、织布严格分割开来,这样不光更便于管理,而且还能起到前进原料,后出成品之功效。这种独特结构的纺织厂在国内独一无二。
伍家岗在万人纱厂带动下,各方面都呈现出个“新”字,新马路,新农庄、新厂房、新设备、新工人。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现在已将伍家岗建设成,大厦环抱五一音乐广场,商贾林立,生活设施齐全,宽广笔直的柏油马通天下,的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在岗上的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走完前辈需要几代人所走的路程。
这些建厂初期,曾不计报酬忘我工作,比布尔什维克还要革命的帅哥靓妹们,为宜棉这份来之不易的家业,不知流下了多少的汗和血,熬过多少个日日夜夜。这群奉献青春献子孙的元老们,曾为宜棉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现在还在为宜昌,继续奉献自己的子孙。这群慢慢步入饕耋之年的人,本该享受夕阳下的天伦之乐,再不应为生计奔波。可随着企业改制工作,宜棉厂这群血统产业工人,和建厂初期一样,十分理解厂里曾在的暂时性困难,也一道承担新生事物诞生前难熬的阵疼。他们咬紧牙关与企业同命运共呼吸,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群工人很难看到希望。因为企业暂时性困难,但这困难太长长的没有边际,遂然组织上还是设法给内养的职工,每月发放300元生活费,但所有一切的困苦,还得由这群职工消化克服。
有些意志薄弱的,对前途感到渺茫,有的因病痛轻生永远告别了太阳。我们一块进厂的李汉东,不就是因为救治不渝的三高病,在小区的八楼上纵身一跳告别人生。当今我们所建造的厂房还在,不像旭棉北厂被推平,大量建房改作房地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行,宜棉也渐渐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现已被私人购买改名为“裕宏”,继续为宜昌纺纱织布作贡献。“裕宏”继承了宜棉的光荣传统,所纺出的纱和织出布,输送面越来越广,现已辐射到全世界。私营老板终究是为了赚钱,在纺织行业重复建设,过剩情况质下,据说宜棉也要走旭棉的路,转行跨入赚钱的不动产行业,可能不久的将来,我们为之奋斗几十年的企业就要拜拜了。
雄踞一时的宜棉家属宿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