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4日讯(记者李冬阳)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成立仪式在北京举行,亚太中心主任杨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江陵端午祭和中国端午节有关联,但不是一回事,相互不影响。
申报“非遗”,不等于“所属权”
2005年11月25日,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网友对此事反应激烈。2012年2月22日,在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成立仪式上,有媒体再度问及这一话题。杨治认为,这件事情反映出多数人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认识不够完整、存在误区。
杨治说,有不少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谁申报了,就拥有它的所属权”,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的宗旨是“保护”,申报“非遗”的目的是让大家认识到有“遗产”濒危了或者这个“遗产”很有代表性。
“江陵端午祭习俗源自中国,经过韩国当地几百年的演化,适应当地的人文环境进行了演化,形成了自己的习俗。江陵端午祭和中国端午节有关联,但不是一回事儿,他申报他的,我们申报我们的,相互不影响。”杨治说。
培训中心会提升《公约》缔约国的非遗保护能力
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成立仪式上,亚太中心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也同时召开。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王文章(管委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弗朗西斯科·班德林出席。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表示,根据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建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的协议规定,中国亚太中心将积极开展非遗方面的国际培训活动,宣传推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公约,致力于加强亚太地区会员国非遗领域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促进非遗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弗朗西斯科·班德林详细介绍了培训中心的工作事宜。培训中心会在巴黎、在亚太地区设立一系列重要代表处。培训中心会在教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帮助各个成员国制订非遗保护方面的相关标准。
据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已有142个缔约国。杨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进一步谈到,以往,各国在履行公约、实施公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政策有些是积极向上的、有效的,有些是不恰当的,存在一些问题。“如有对公约认识有误区的、理解不到位的,有对公约内部设置的机制不了解的,有对非遗本身和非遗的价值不了解的,还有对非遗保护工作意义不了解的,等等,这些就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面临的问题。”
杨治说,为解决这些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重视能力建设,建设“培训中心”以培训各国的政府官员、非遗的工作者、传承人,并与媒体沟通,使媒体熟悉《公约》的具体情况,这样在全球形成较为一致的共识,有力的推动人类的非遗保护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