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的公信何来“度”? 前些时候,据说是上面有考核组要到各地进行“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组织工作满意度”,即“两度”的测评和调查,其中还有暗访这个环节。听说这个“两度”调查会影响到干部的形象,影响到干部的提拔,所以,每个地方的官员都是高度重视,都是想尽千方百计要把调查的“公信度”、“满意度”升上去。好让上级对当地干部有个好印象,对当地组织工作有个好评价,让当地的干部在提拔时能够占得先机。因此,各地都专门召开会议对“两度”的测评和调查进行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都是由二把手主持会议,由一把手作“重要讲话”,由组织部长作具体安排,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就如何应对测评、调查、暗访,讲方法、技巧。要求每个干部在接到暗访的电话时,一定要回答“很满意”,对提到的问题要回答“很熟悉”。如果回答不出来就告知对方手机受话器有问题,听不清楚。在参与问卷调查时要一律填写“很满意”、 “很熟悉”。一旦发现暗访组到了本单位,单位的一把手一定要坐镇指挥,并迅速与组织部联系。各个单位还要特别注意那些“可疑分子”,一旦抽查到这些人员就以他们出差或是休假的名义另换信得过的人参加。领导还都特别强调:这次测评和调查的具体情况,调查组会向当地党委和组织部门通报的,包括哪个单位、哪个人是怎样填写测评表?怎样回答提问的?都会反馈过来。因此,希望大家都有点政治敏感性,都有点集体荣誉感,认真做好“两度”的测评和调查工作。如果哪个单位的暗访、测评不是按组织要求回答的,就是问题,就要问责那个单位的领导。 市里的大会结束后,各单位的领导又将自己单位有可能参加测评、调查的人员召集在一起,先打一个“预防针”。这个“预防针”打得更加深、更加重、更加透。领导反复强调这次调查的结果关系到地方的形象,关系到组织部门的形象,关系到当地主要领导的形象,关系到本单位在市领导心目中的形象。有的单位领导还拍着桌子加重语气说:如果我们单位参加 “两度”考核测评的人不是按市里要求全部打“很满意”、“很熟悉”,我们就会被问责,我们的干部提拔,工作考核就会被领导否决。领导就会让我们不好过,如果市里让我们不好过,那对不起,我就会让打钩的人不快活!你就别上班了,我们就给你办“学习班”。直到办得你厌烦到极致,办得你讨好叫饶为止!而且还不能提拔、不能评先、不能换岗!因此,大家一定要慎重对待! 领导还说:测评表设计的项目有“很满意”、“很熟悉”、“ 满意”、“熟悉”、“ 基本满意”、“ 基本熟悉”、“不满意”、“ 不熟悉”四个选项。“很满意”、“很熟悉”都排在第一项,打钩时我们都只能打第一钩,打第二钩就是错误。到时候如果抽到我们单位,我们就把人编号,你们就按号入座,不怕你们随便打。讲完之后 ,又来了一场现场演试,每个人都发一张表用实名制现场打钩,以测效果。 有人一走出会议室就讥讽道:真是掩耳盗铃,蒙着鼻子哄眼睛。假事认真做,真事无人做,什么都是假,撒谎才是真!这话可谓一针见血,人们不禁要问世:纸上的公信何来度?安排的满意哪有度?象这样强迫个个填“很满意”,人人写“很熟悉”,不仅是欺骗上级,也是强奸民意! 这就是典型的搞形式主义、典型的假、大、空。我们有些官员不把精力用在平时的工作上,不把心思用在为群众谋利益上,不把智慧放在搞发展上。而是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喜欢做表面文章,把精力和智慧都放在捉摸上级意图,迎合上级口味上,利用权力强迫下属、强迫群众和他们的一道撒谎、一道造假,把溃疡说成是血色红润,把红肿说成艳若桃花,把乌鸦乱啼说成是莺歌燕舞。明明是怨声载道,偏要说成是万民称颂。 有的官员在选人用人上不是任人唯贤,任人唯德,而是任人唯亲、任人唯钱。让群众非常反感。但是,一到上级指示来考核、检查时,这些官员就绞尽脑汁地在应对、忽悠、糊弄上下功夫。先是精梳妆、巧打扮,自己给自己涂脂抹粉,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把自己搞得容光焕发,弄得浑身上下通体发光。然后用权力加威胁要求下属为他评功摆好。所以,表上的考核、纸上的测评,这样的官员都是很优秀、很廉洁、很正派。群众都是很满意,很高兴、很拥护。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皇帝的新装”,这种满意都是写在纸上的满意,这种高兴都是说在嘴上的高兴,这种拥护都安排的拥护!群众是一边手上写,一边心里骂。 象这个“两度”考核、测评,本来是好事一桩,它可以约束、规范有选人、用人权的领导干部和组织部门在选拔任用干部时更多地实行阳光操作、公开透明、公正选人,更多地听取群众的意见,更好地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而保证选出公道正派、德才兼备的干部来。对有选人、用人权的领导干部和组织部门来说,就应该在平时选人、用人的过程中贯彻好党的选人用人政策,充分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公道,把那些德才兼备的人选出来,使用好。不能搞暗暗箱操作、不能搞背后成交、不能虚幌一枪,李代桃僵、搞伪民意、假公示。这样才有“公信度”,群众才有“满意度”。就不用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安排、威胁了。 而从事暗访、测评、考核的人则应该是“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私下里坐公交或步行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和那些最底层的群众闲聊一下。常言说得好“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聊时”,闲聊时才能听到真评价、闲聊时才能了解官形象。怎么能够人还未动,消息先行?考核未到,招呼先打?这岂不是鼓励人造假?这哪里能够听到真民声?哪里能够了解真民意?这样调查来的写在纸上的公信度,说在嘴上的满意度,除了欺蒙上级、忽悠百姓、劳民伤财、自我陶醉外还有什么意义?它只能让群众多了不信任,把老百姓变成“老不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