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凤林关古道,如今成了南北交通干线。 李俊勇 摄 凤林关之役
“关隘”即险要的关口,《南齐书·萧景先传》“依山筑城,断塞关隘”即说明了关隘的形制特征。关的本义为门闩,许慎《说文解字》云:“以木横持门户也。”后来引申为重要地段或边境上的出入口。我国山川之间,阡陌交叉之处,遍布着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关隘。因其常设在险要的山口或要塞处,所以又常建有关门,筑有关城。函谷关、山海关、嘉峪关、玉门关、镇南关、平型关等著名关隘都与历史上的战争密切相关,凤林关也不例外。东汉末年发生在此的精彩一战使破虏将军孙坚命殒襄阳。《三国演义》第六、七、八回作了精彩演绎。
凤林关之役发生在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交战双方为长沙太守孙坚与上任两年已基本坐大的荆州牧刘表。当时,袁术与其从兄袁绍有隙,袁绍与刘表相结,袁术与孙坚联合。袁术嫉恨刘表入据荆州,让孙坚击刘表。孙坚也想扩展势力,于是就发兵攻打刘表。刘表派江夏太守黄祖应战。最初,孙坚兵将勇猛,数次挫败黄祖,致其败守襄阳城。刘表令黄祖趁黑夜秘密出城调集援军,又在襄阳城南岘山下被孙坚打败,孙坚乘胜连夜率骑兵绕道攻打襄阳。刘表便令黄祖在凤林关设伏,孙坚被乱箭射死,时年37岁。 关于凤林关之役,《三国志》刘表本传记载颇略:“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刘)表州,使(孙)坚攻(刘)表。坚为流矢所中死,军败,(袁)术遂不能胜表。”而《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记载了时间且较为详细:“初平三年,(袁)术使(孙)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黄祖)祖军士所射杀。”宋代裴松之为此文作注时引《典略》曰:“坚悉其众攻表,表闭门,夜遣将黄祖潜出发兵。祖将兵欲还,坚逆与战。祖败走,窜岘山中。坚乘胜夜追祖,祖部兵从竹木间暗射坚,杀之。”又引《英雄记》云:“刘表将吕公将兵缘山向坚,坚轻骑寻山讨公。公兵下石,中坚头,应时脑出物故”,丰富了孙坚之死的资料。《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记载类似,但把时间提前了一年。 不过,有关凤林关的具体地点,正史只是言明在岘山,《三国演义》亦从之。地方志书也提供了不同的方位。乾隆《襄阳府志》卷四山川“岘首”条:《三国志》孙坚围襄阳,单骑登岘山,为黄祖军士射杀在是山。盖坚之单骑登山,欲观城中形势,以定攻取之策耳。而同治《襄阳县志》记载:“凤林关距城七里,在凤凰山南麓,为凤林渡,昔刘景升设伏毙孙坚于此。”一南一北,似有矛盾。地方志书成书于清代,当以前代史志或民间传说为据,故有抵牾之语。但那场大战,在岘首、凤林之间的狭长地带展开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值得一提的是,孙坚对刘表发动攻击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理由,就是报刘表截路之仇。《三国志》裴注引《吴书》曰:“(孙)坚入洛(阳),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孙坚欲藏匿传国玉玺回江东,路过襄阳时,被忠于汉室的刘表拦截。颇有意味的的是,这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即春秋时期卞和在荆山发现并为此历尽苦难的那块璞玉。玉印岩如今已是南漳的重要景点。 凤林关之战是三国前期的一场重要战役。战争以孙坚殒命、刘表取胜告终,但这并非最终的结局。从此,孙策、孙权与刘表、黄祖结下了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16年后,黄祖被孙权部将甘宁所杀,刘表不久也病逝,大荆州分崩离析。父辈之间的恩恩怨怨到此为止,“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子辈的高下悬殊被曹操总结得淋漓尽致。孙权终于可以告慰魂绕岘山的孙坚了。
来源:襄阳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