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大后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做一名科学家曾是许多少年儿时崇高的第一理想,但如今这一趋势发生了变化。近期,由智联招聘、北京大学企业社会责任与雇主品牌传播研究中心发起的调查中,针对求职者未来3年职业规划目标的数据显示,仅有3%的女性希望“成为技术专家”,男性选择指数稍高,但也只有7%。需要指出的是,调查中90后选择“成为技术专家”的占比更低。(02月19日来源: 《工人日报》)。 应该说,这个调查结果并没有出乎公众的意料,它其实有着很深的现实隐喻。如果我们不抱先入之见,不带观念偏见,就会发现社会现实就是这样,大家都难以静下心来干事、都难以沉下心来学习。许多人都向往着快活赚钱、快速致富的生活。有人总结现在的社会是:大人想赚快活钱,小孩想读快活书。因此,许多过去让人羡慕不已、敬慕不已的职业如今却没人追求;许多过去让人自豪不已、骄傲不已的职业如今是遭受冷落。当个科学家,造福全人类,那曾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那是在一种人们都崇尚理想、崇尚知识、崇尚科学、崇尚劳动的时代里,人们没有这么功利、社会也不是这么现实。而现在的社会是市场无处不在,交易无孔不入,金钱无所不能。所以,金钱、享乐成了许多人的人生目标;走捷径、赚快钱成了许多人的生活追求;当老板、做大款成了许多人的现实理想。长大了,不再想当科学家 ,有钱了,就受人推崇就成了一种社会现实! 春节期间笔者回老家和父母同过,对这种感受尤为深刻。过去在老家,人们信奉的是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人是受到全村人尊敬的,大学生被当成家庭的骄傲。家长们不与别人比财富,只与别人比孩子。哪家的孩子上了大学、特别是上了名牌大学,大学都非常钦慕,其父母在村子里格外爱人尊重。因此,哪怕生活再艰难、经济再拮据,只要孩子读书成绩好,家长也觉得生活虽苦犹甜,也认为前途充满希望!但是,近些年,这种观念、这种理想却在逐渐远去,人们更加信奉的是谁家孩子会赚钱。今年春节,这种观念表现得更加突出。大人们坐到一起谈到谁家的孩子有出息、有本事时,都是说那个孩子会赚钱。几个初中没毕业就外出打工,后来成了老板挣了大钱的年轻人,被人赞扬过去,夸奖过来。有几个孩子正在读初中的家长已经打算让孩子辍学外出打工,那几个家长说起这件事时那种若无其事、那种漫不经心给笔者很难受的一种感觉。笔者劝其让孩子继续读下去,强调多读书孩子才有出息,马上遭到反驳。几位家长都说书读得再多也没用,不如早点去赚钱。再说孩子读不进了,也不愿意读了。让笔者默然无语。 而那些昔日曾被人视为成功、引为骄傲的大学生,因为毕业后都只在一些单位拿着死工资、过着清淡日子很少被人谈起,即使有人谈起时也只是当成读书无用的典型。笔者自己也被人反复追问:一个月收入多少?笔者回答:2400多元。当场就有人撇嘴,说不如到建筑工地当小工,让笔者无地自容。 笔者很理解老家人的这种想法,因为,在这个飞速发展、瞬息万变的时代;在这个房价飞涨、物价高昂的时代;在这个钱能通神、钱能铺路的时代,抓住什么都不如抓住金钱,享受什么都不如享受事少钱多。许多的官员不就是为了金钱而成为贪官的吗?是的,想赚快活钱、想做轻松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没有错。但是,如果这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成了大多数人的追求,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一种危险!众所周知,一个国家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傲然屹立在地球之上,能够在群雄逐猎之中笑到最后,靠的就是勤劳、靠的就是科技、靠的就是创新。如果人人都不愿意吃苦耐劳、都不愿意从事科学研究、都不愿意静心学习,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也就无从谈起! 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个家族要想延续辉煌,也不是靠一代人赚点快活钱就能够成功的,而是要靠一代接一代的知识接力、勤奋接力、财富接力。所以,稍有长远目标的家族,都是目光长远,都会把功夫下在子女的教育上,绝不会因为一时富有而沾沾自喜! 因此,“长大了,他们却不再想当科学家”无论对国家、还是对家庭既是一种现实隐喻,也是一道严肃考题。当然首先还是考的国家,考国家的决策、考政策的导向、考社会的理性。因此,希望国家能够用政策矫正社会的价值导向,让“科学家”等职业再成为大众的职业理想,这样崛起才会更有底气,未来才会让人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