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剑气如虹 于 2014-6-23 15:06 编辑
6月 18日深夜 23时许,合肥东二环路玫瑰绅城花园小区 C1栋,一位神志有些不清醒的六旬老太,挨家挨户敲邻居大门,只为找人陪自己聊聊天。被敲门的 17户居民中,仅有一户人家开门,屋主韦先生陪她聊天,得知老人还没吃饭,又下面条端给她吃。之前,这位老太曾独自坐公交车出现在磨店,后被好心路人和民警接力送回。她又三次冲到长女单位,吵着要回小女儿家……老人的种种举动让人无奈。她身上折射的“空巢化生存”,值得很多人反思。( 06-20来源: 中国新闻网)。 看了这条新闻,我就有一种心酸的感觉,这位老太不是敲的17家的门,而是17次对孤独和寂寞的排遣、是17次对自己晚年生活的叩问。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都是年近8旬的老人了,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但平时我们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留在家中的就是二位老人。他们因为失能,网络不会上,手机不会用,看电视不会换频道,空调开了不会关,门锁上了打不开,上下楼都非常艰难。生活就是是两人相对无言地一坐一上午、一坐一下午。每当我们回家后,他们的脸上才有了生气,如果有其他子女来看望,他们更是兴奋得象个孩子,一旦有人要告别时,父亲就发脾气、阻拦。母亲则低垂着头不停地叹气。因此,每次都是哄着二老睡下了,来看望的子女才悄悄地离去。但是,当次日太阳升起的时候,父母的孤寂又重新袭来,他们或是以漫无目的的出走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或是以在家大发脾气来引起关注子女的关注,多少次我们都是在安慰加哄骗中才让他们安静下来。 现在我也年过五旬了,所以,每一次看到父母的状况,我们都不禁担心起自己晚年的生活,也深深理解父母害怕孤独、害怕寂寞的心情,深深地理解老人渴求亲情、喜欢热闹的心理。他们工作了一生、热闹了一生,退休后,离开了工作岗位,离开了同事的视野,回到了冷清的家中,岁月在时间中老去,日子在重复中消逝,忙碌在孤独中停顿,心理在寂静中落寞。而子女们又都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工作,要挣钱养家。如果子女们在本地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至少还能够“常回家看看”,如果没有在当地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只有远离父母背井离乡讨生活。许许多多的老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留守空巢,有的自己的生活都非常不易,却还要忍受着孤寂给子女带孩子。这些空巢老人就象那山坡上正在枯萎的松树,不被人关注地慢慢消失、就象那正在干涸的山泉,慢慢地从人们的视野中隐没。 但是,他们毕竟是活生生的人,是曾经风风火火的人,他们有着对亲情的依恋,对友情的期盼;有着对生活的憧憬、对精神的渴求。因此,他们希望子女能够“常回家看看”,家人能够常围绕着转转,能够在心理上给他们的以安慰,在精神上给他们以关照。一旦心理上的安慰,精神上的关照空缺了,他们就会万般失落,就会千般难过,就会只为找人陪自己聊聊天,挨家挨户敲邻居大门。 所以,为了我们父母能够安享晚年,为了我们也要老去的岁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抽出时间陪伴父母,并尽可能地尊重父母的生活习惯。政府也应该以更加完善的政策来保障老人的生活,以更加健全的机制来满足老人们心理安慰的渴求!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努力,让我们的父母和每个人都要老去的岁月,不再只为找人陪自己聊聊天,就去挨家挨户敲邻居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