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930|回复: 2

[闲谈鄂南] 答赤壁市的赤壁山人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847

主题

1538

帖子

2090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090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4-6-30 08: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答赤壁市的赤壁山人
童力群
2014630日星期一
    湖北省赤壁市的赤壁山人2013224日在《荆楚网·东湖社区》发表了《答童力群先生挑战冯金平先生帖》。我今答赤壁市的赤壁山人如下:
    一、对赤壁市的赤壁山人的“怎么不在楼主的老家建一个拜风台呢?”的回答。
    我的老家湖北省黄冈,虽然没建拜风台,但曾经兴建了横江馆。
横江馆。横江馆位于湖北省黄州赤壁山之南端。它是由东晋的龙骧将军蒯恩建造,建造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赤壁之战。
唐代杜牧有《题横江馆》诗,曰:
孙家兄弟晋龙骧,
驰骋功名业帝王。
毕竟江山谁是主,
苔矶空属钓鱼郎。
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下》写道:“横江馆,在赤壁南,李宗谔《图经》以为晋龙骧将军蒯恩建。”
    清人张楠在《横江馆》诗中说:“陵谷迁移不胜嗟,横江馆外尽渔家。仙人一去无消息,零落满林丰本花。”张楠自注此诗说:“横江馆在山之南,晋蒯恩建,宋王元之重修,今废。”
    著名方志学家王葆心在《黄州赤壁沿革考》中云:“宋时之赤壁有可考者,其时盖与竹楼、月波楼、栖霞楼、涵晖楼迤西南而相差次,而赤壁尝位其东北,又南濒晋唐以来之横江馆”。
    二、以湖北省赤壁市的赤壁山的军事地位、交通地位来肯定“赤壁战址在蒲圻赤壁”,是例证不当。因为赤壁山的军事地位、交通地位远远比不上武昌(今湖北省鄂州)的军事地位、交通地位。武昌是吴都(孙权吴国之首都)。
三、箭镞。
赤壁山及其附近出土的箭镞,呈多品种状态。
不仅战场会有多品种箭镞,练兵场也会有多品种箭镞,若干代烽燧的小队驻军累积起来也会有多品种箭镞。
如果没有过硬的文字资料,是不能由箭镞来断定赤壁山就是建安十三年赤壁战役的主战场的。
《三国志·魏书·辛毗传》写道:“帝欲大兴军征吴,毗谏日:‘……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此“先帝”就是被追认为魏武帝的曹操。
辛毗进谏于黄初三年(222年),比赤壁战役晚14年。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写道:“肃上疏日:‘……论之近事,则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此“武”即魏武帝曹操。
王肃上疏于魏明帝太和四年(231年),比赤壁战役晚23年。
  曹操征讨孙权,“临江而不济”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赤壁战役;
第二次是“(建安)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
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二月,进军屯江西郝溪”。
“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是解决“赤壁战役主战场”问题的关键!
蒲圻赤壁在江南。赤壁市的冯金平先生一再强调曹军与孙军在蒲圻赤壁的陆地上打了一仗。“锐师”——曹军没有过江,确定冯先生所言为假!
    既然曹军没到蒲圻赤壁山上打仗,那么,蒲圻赤壁的出土文物的作用是零!
四、赤壁山明清时代建筑。
据清同治《嘉鱼县志》、《蒲圻县志》载,拜风台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由嘉鱼知县刘秉政主修,称关主庙。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嘉鱼知县葛中宪重建拜风台。今拜风台系1935年重建,1948年维修。
    蒲圻赤壁的古建筑,以刘、关、张与诸葛亮为主,明显的受《三国演义》的影响。
    然而,《三国演义》没有一个字提到蒲圻赤壁!
    历史上的赤壁战役,孙刘联军的主将是周瑜,主力是孙权军。蒲圻赤壁的古建筑根本没有反映这些史实!
赤壁市的赤壁山人写道:“所以对于古建筑的考证不单单是建筑的时期,更在于为何要建?为何在此而建?有何历史和现实需要性?”
回答这三个问题,就要对有关历史记载追根溯源。
王琳祥先生(湖北省黄冈市的赤壁山人)有专著《赤壁之战战地研究史》。该文有九章:
第一章、熟知赤壁所在的魏晋时代。
第二章、众说纷纭的南北朝时期。
第三章、黄州、蒲圻两说并存的隋唐时代。
第四章、“黄州赤壁说”处在上风的北宋时代。
第五章、黄州、嘉鱼、江夏三个赤壁并存的南宋时代。
第六章、黄州、蒲圻赤壁二说并存的金元时代。
第七章、“黄州赤壁说”显而复晦、晦而复显的明清时代。
第八章、民国人论证赤壁。
第九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赤壁之争。
    赤壁市的赤壁山人如果看了《赤壁之战战地研究史》,一定会产生新的感想。
附录一:
答童力群先生挑战冯金平先生帖
赤壁山人
2013224
    现在的的所谓史学考证学家名声不可谓不大矣,但其中为了自己的观点只找有利于己,忽视不利于己的证据,漠视基本社会人文背景、无视自然地理变迁的偏证型专家也太多了,只怕楼主就是其一。
    赤壁古建筑复建于明清时代是没错,但注意两点:一是在原有的古建筑遗址上复建的,不一定是复古如旧;也就是说原有的纪念遗址究竟具体是何样因时间的久远已不可考,自然复建者在纪念主体、主题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加入了许多复建者所处时代的人文元素,现在不是同理吗?二是明清时期的社会人文背景是我国理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时期,是三纲五常思想尤其是正统观念、忠义思想至上的历史时期,是元末明清小说包括三国演义由话本演化为小说的关键时期。立足于从统治阶级最上层的治国思想和最基层的忠君报国思想,拜风台古建筑供奉的是中国人包括统治者推崇和神化的刘关张三结义就顺理成章了,同一时期由明成祖朱棣敕建的武当山古建筑群也离不开这一大的人文背景。还有中国一切纪念性的古建筑都有滞后性,并不是与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步兴建的。所以对于古建筑的考证不单单是建筑的时期,更在于为何要建?为何在此而建?有何历史和现实需要性?其作为证据的意义正在于此,否则怎么不在楼主的老家建一个拜风台呢?我想楼主不应该否认这点吧。
    至于赤壁之战的实证“”赤壁出土的一千多件文物”。其中又以以各种型号的铜箭镞为主,楼主说不可信的论据主要归纳为两点:一是出土地点问题,二是东吴的年号问题。
    关于铜箭镞的考证,我们不能忽视以下三点:
    一是使用铜箭镞的时代。恐怕楼主不会否认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是我国使用金属由铁器逐步取代铜器的过程,直到秦汉时期,冶铁还是高科技项目,铁器主要用于农具等生产工具居多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弥补了铜器不适合生产工具的弊端,所以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有了质的飞跃,所以我国才在小农经济为主的基础上诞生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而铜器使用方向主要在于礼器、食器和兵器,且技艺相当成熟,尤其是特别是大规模使用铜箭镞应该主要还是这一时期,由此我们不能否认赤壁出土铜箭镞的时代,但无法准确确定其使用是哪年哪月哪日,楼主也没有这样的功能吧;既然由使用铜箭镞不能准确定位,那么怎么能用其佐证赤壁之战呢?这里主要是认同铜箭镞的时代和战争用途就可以了。
    二、关键是铜箭镞的型号分析,这是至关重要的。赤壁出土的铜箭镞是不同型号和多种规格的,这是楼主无法质疑的。我们知道军事武器的制作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割据的地方政权的国防工业。秦的统一条件中其中有一点就是在工艺制作方面的严格性:几乎采取的是后世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可以提高效率和减少战争的损耗。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自然战争是每一个割据政权的重中之重,自然为战争提高军事后勤保障也是每一个割据政权的重中之重,自然效率的保证和提高也是军事工业的重中之重,自然作为主要远程进攻性和防御性武器的弓箭也是军事工业的重中之重,自然在制造弓箭包括箭头的制作在效率至上的思想下自然是尽可能规格和型号的相近,虽然当时是手工制作,但一个割据政权的军事工业的某一种武器的型号必然要求尽可能一致性。由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断:赤壁出土的诸多箭镞展现出的诸多型号和规格不可能是某一个割据政权的产品,只能是众多来自不同割据政权或不同军事集团的军事交锋产物。楼主如果你是割据政权的首脑,你不会脑残到不要求自己的军需部门提升效率吧,把主要进攻性武器的箭头制作的乱七八糟,恐怕死的更快。
    三是铜箭镞的出土地点质疑。 “在蒲圻赤壁山共出土了318件铁箭镞、5件铜箭镞、3件石箭镞,共326件,可见总数是颇多的。这些箭镞并非在赤壁临江悬崖上出土的,而是在赤壁山、南屏山等地出土的,距离江面在300——2000米,如是曹军之物,弓箭哪有如此之远的射程?曹箭所射击这一带地方,说明逞进攻状态,哪会如史书所记那么惨?其实,这些出土的兵器文物,根本与赤壁之战无关,而是作为战后东吴前线总指挥部所在地陆口备战与训练的遗物。”这是楼主问题中的置疑点。楼主犯下了以赤壁长江段现在的地理风貌来判断三国时期地理、漠视近2000年自然地理变迁和人文因素的影响的主观错误。现在任何人到赤壁都无法感知其地理位置特别是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为何?沧海桑田而已。对岸现在是江汉平原,赤壁之战时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属沼泽地带,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曹军不服水土、疾疫横发了。同样古长江在东汉末不可能有大规模的人工治理,还是天然河道,现在的江面宽度是后世不断治理长江、开发江滩导致人为变窄的,也就是说现在发现铜箭镞的地点很多在三国时期就是江床和江滩。我们也可理解为什么在赤壁山矶头摩岩石刻有多处了,其趋势就是不断向江中心偏移,何故?江面变窄也。楼主用现在的江面距离否定铜箭镞的实证效果,似乎有点贻笑大方了。
    综上所述:铜箭镞的时代性(秦汉时期)+铜箭镞的多样性(多政权混战)+铜箭镞的出土地点(古江滩)=赤壁地区发生过最晚在东汉末期的多政权的军事战争=直指赤壁之战。
    至于东吴年号的判定,包括东吴铜币和上大将军的弩机,只能证明战后赤壁一地仍然是三国鼎立的军事要害,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不容东吴政权的忽视,因而高规格的重视此地的军事防务,军事防务多带有军屯性质,这不正好说明赤壁山所处地位的重要性吗?如果没有之前发生在此地的赤壁之战一战定乾坤突出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东吴政权能拔高其防御的规格吗?何况赤壁山不仅军事地位重要,而且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经济交通地位也同样突出,1991年赤壁九毫村出土大批量的金饰器皿(金凤冠饰物)充分证明了这一地区在突出政权间军事防御地位重要性的同时,经济交通地位的重要性。而军事+经济交通地位的双重重要性纵观长江中下游地区唯赤壁山最为突出,尤其是割据政权时代。
    历史考证,孤证不立。实物史料和人文史料可以相互佐证,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可以彼此补充。赤壁地区出土的文物尤其是铜箭镞、弩机是实物史料,赤壁地区和对岸的乌林的地名考证、摩岩石刻、传说等是人文史料;考证战争,铜箭镞又是直接史料,长江江滩的变迁、古建筑、赤壁弩机、赤壁山经济交通地位的重要、史书记载等又是间接史料,各种史料齐全。其它地区赤壁之所以说是“伪赤壁”,归根到底都是只突出其某一项的孤证,而人为的忽视、甚至是漠视其它的旁证,为何?要就是没有旁证,要就是旁证不利。
    浅见而已,基于史学道德而发,勿笑鄙陋。
2013224日见楼主贴匆匆而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847

主题

1538

帖子

2090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090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4-6-30 08: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2:
                                          向赤壁市宗教局副局长冯金平先生挑战——“蒲圻赤壁说”外表经不起分析
                                                                                    童力群
                                                                              2013年2月23日

我对“蒲圻赤壁说”可以单挑,我今向赤壁市宗教局副局长冯金平先生挑战。
我对“蒲圻赤壁说”可以“一对多”挑战,我今向冯金平先生、郑中权先生、王善才先生等挑战。
“蒲圻赤壁说”经不起分析。我今暂且讲一讲“蒲圻赤壁说”外表的一些东西。
一、对“蒲圻赤壁古建筑”的分析
甲、拜风台又名武侯宫,坐落在南屏山上。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又重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建筑面积有 310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庙堂,内殿供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的全身塑像。(今拜风台系1935年重建,1948年维修。近些年,台座增加了现代雕刻)。
乙、凤雏庵建于清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然而,这些古建筑只是明清时代的建筑,其主题是歌颂刘关张和诸葛亮(凤雏庵是纪念庞统的)。这就有三个问题:
1、难道明清时代的建筑能肯定蒲圻赤壁是三国(或东汉末)的赤壁战役的主战场吗?
2、历史上的赤壁战役的主角是孙权、周瑜、鲁肃、黄盖还是刘关张和诸葛亮?
3、从小说的赤壁战役看,《三国演义》写了蒲圻赤壁半个字没有?
   
二、对“蒲圻赤壁一千多件文物”的分析
拜风台左侧有文物陈列馆,建于1979年,馆内陈列赤壁出土文物一千余件,有刀、枪、剑、戟、镞、戈、带钩及东吴铜币(“大钱当千”、“大泉五百”、“大泉当百”),并有东汉铜镜和“剪轮五铢”钱及大量东汉、三国时的陶器等。
1、东吴铜币。
东吴之立国在公元222年,赤壁战役在公元208年。东吴铜币比赤壁战役至少迟了14年!
2、蒲圻赤壁的箭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专辑登载了刘盛佳先生的《东吴军事要地鄂州、黄州、武汉、陆口、岳阳考——再论赤壁之战在何处》。刘先生写道:
“在蒲圻赤壁山共出土了318件铁箭镞、5件铜箭镞、3件石箭镞,共326件,可见总数是颇多的。这些箭镞并非在赤壁临江悬崖上出土的,而是在赤壁山、南屏山等地出土的,距离江面在300——2000米,如是曹军之物,弓箭哪有如此之远的射程?曹箭所射击这一带地方,说明逞进攻状态,哪会如史书所记那么惨?其实,这些出土的兵器文物,根本与赤壁之战无关,而是作为战后东吴前线总指挥部所在地陆口备战与训练的遗物。”
3、蒲圻赤壁的弩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专辑登载了朱靖华先生的《黄州赤壁与古战场地理环境吻合》。朱先生写道:“因为第一,文【童力群注:“文”即冯金平先生的《读<赤壁战地考>序后的一点意见》——发表于《中国文物报》1990年10月25日第41期。】中所举‘上大将军吕侯弩机’的文物,这我早在拙《序》【童力群注:《序》即朱靖华先生的《<赤壁战地考>序》——发表于《中国文物报》1990年6月21日第24期。】中说得很明白了,那是‘赤壁之战’后约40年的遗物。我的依据是:‘吕侯’即吕岱,他在赤壁之战时,尚是一个督军校尉,据《三国志•吕岱传》记载,吕岱任‘上大将军’时,是在东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故刻有‘上大将军吕侯’字样的弩机,只能制造于赤乌八年之后,而其时已与赤壁战争远隔38年之久了。它怎么能成为‘赤壁之战’留下的文物证据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614

主题

740

帖子

1267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267

IP属地:湖北省咸宁市

发表于 湖北省咸宁市 2014-7-1 17: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