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城老九 于 2015-11-17 11:10 编辑
黄梅故里黄梅戏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我很庆幸我有故乡,我的故乡就是黄梅戏之乡——黄梅县。 “近乡情更怯”,回到久违的家乡,总想到处走一走,转一转,尽量多寻找一点昔日的印迹。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幸走进了黄梅戏剧院排练厅,恰巧央视记录频道在拍摄一个有关黄梅的专题片。 年轻的黄梅戏小演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排练了《天仙配》、《锁麟囊》、《五女拜寿》等经典剧目,也让我这个黄梅戏迷过足了黄梅戏瘾。 据介绍,黄梅戏又名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据史载,黄梅县北部的紫云山、垅坪山、多云山等地自古就盛产茶叶,每当茶收季节,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上山采茶,为调节气氛,解除疲劳,遂以唱和为快为乐,他们唱的形式不拘、内容不限,由于是边采茶边唱歌,如是人们称为“采茶歌”。“采茶歌”又自然地与黄梅的山歌、樵歌、渔歌、船歌、灯歌、硪歌等民间小调融合汇通,形成了质朴清新、甜丽流畅,带有黄梅泥土芬芳的独特风格的一种地方小戏即黄梅戏的前身——黄梅采茶戏。 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发源地,2006年黄梅县黄梅戏被国务院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周洪年被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据了解,作为黄梅戏发源地,黄梅县高度重视黄梅戏事业,着力打造黄梅戏艺术品牌,以出人出戏为目标,以把黄梅戏请回娘家为己任,黄梅戏艺术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12年10月29日在安庆参加了中国(安庆)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2013年该剧获湖北省第八届黄梅戏艺术节金奖和湖北省戏曲牡丹花奖。2013年5月,剧院新创禅宗人物黄梅剧《传灯》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以及中央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出席观看并给予高度评价。 全县黄梅戏专业剧团1个,半职业剧团23个,村级业余剧团161个,演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为发展黄梅戏事业,黄梅县委、县政府每2至3年就要举办一次常规性的黄梅戏艺术节,省文化厅和黄冈市也定期举办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涌现出了象乐柯记、项雅颂、易春华、吕金姣、周洪年、黄东风、郭华阳、吴红军、王慧君等一大批优秀演员和以桂遇秋、湛志龙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理论家和著作家,打造了一批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剧目,如,《於老四与张二女》、《邢绣娘》、《离巢凤》、《守护真情》、《兑现》、《奴才大青天》、《传灯》等。 为了培养黄梅戏新秀,让黄梅戏事业发展后继有人,自2011年起设立了每年30万元的黄梅戏基金,并在全县选拔学员到安徽学戏。2013年首批30名学员学成归来,现在已开始挑大梁、演大戏。 “一曲黄梅戏,海峡两岸情”,最近又欣闻由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创排的大型禅宗题材黄梅戏《传灯》,走进宝岛台湾巡演成功,不仅弘扬了黄梅戏文化,还促进了两岸和平发展,更是黄梅县黄梅戏走出故乡,走向海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尽管为了生计,漂泊他乡,但始终无法改变的是黄梅情愫,祝愿故乡的明天更美好,故乡的黄梅戏事业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