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特别是亲戚朋友之间,哪家的孩子上大学、子女婚嫁、老人升天、乔迁之喜、职务提升、当兵提干等等,都要送礼。现在一些地方的同学、同事、邻居之间也时兴送礼。但现实中为送礼闹纠纷的事情却时有发生,有的人因送礼心情不爽多年朋友不往来,有些人为送礼闹翻脸几代的亲戚成仇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送礼人的心态不同,境界不同所导致的。笔者根据多年来的观察和分析发现,送礼有三种境界,境界不同,结也迥然不同。 送礼的第一种境界:以情为重,不图回报。 笔者有位已经交往30多年的朋友, 30多年来,无论是朋友还是亲戚,每次送礼他出手都非常大方,从没看到他为送礼而烦恼。一次,在与笔者闲聊时,谈到送礼的事情,他说:“我送礼从来不记名单,也不记数字,我只凭感情、凭感觉送。如果对方人好、经济条件差,我就尽力多送点,从不考虑对方回报。我相信好人有好报,做的好事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多。也相信钱就象流水,越用越活,只要愿意努力就不会没钱用。而且,送的礼能够帮人解决一些困难,让别人生活更好一点,自己也有成就感和荣耀感,这就是一种幸福。况且,一般的人都是有良心的人,你送给别人超出预想的礼金,别人也会铭记在心。所以,这么多年,每送一笔礼,我都感到开心、感到快乐。我认为,朋友亲戚不在乎我送礼的多少,但我多送一点,他们肯定更高兴,我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又会增加一分。如果送礼时就想着收礼,别人没还礼或还礼没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就心情不爽,就耿耿于怀,那就让自己生活得太沉重了,人生就多了许多烦恼,少了许多乐趣。”朋友的话让我领悟到送礼的本质,看到了送礼的最高境界。 送礼的第二种境界:情利兼顾,公平交往。 人与人交往,大部分人都是情利兼顾,就是亲戚朋友往来也要求公平交往。所以,在送礼时都讲究礼尚往来,对等还礼。自己送的礼基本上都有个数,送给谁,送多少都会记着。张家孩子上大学李家送500元,李家孩子如果隔年上大学,张家就会还礼600元。朋友家搬新房,王家送600元,改年王家迁新居,朋友就会还礼800元。姐夫的儿子娶妻,妻弟送礼1000元,妻弟的女儿出嫁,姐夫就还礼1200元。如果对方忘记还礼,心中可能小有不适,但也都放得下。这样,礼送了,人情还了,面子顾了,相互之间都没有心理负担,没有人情压力,朋友依旧,亲戚照走。这是送礼第二种境界。 送礼的第三种境界:以利为重,敛财为主。 有一种人,很自私,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与人交往总是把利挺在前面,总想从中捞点好处,亲戚朋友送礼首先想到的是敛财。所以,他们一有事就广发请柬、遍邀宾朋,有的还甚至明言只要钞票。对每个交往对象、每次收的礼金额他都用一个塑料本子记着,收的礼少于心理预期就会当场露出不悦之色。但别人家不管什么事,他都是装聋作哑,从不送礼,连份子也不凑。事情过后,碰到当事人,他毫无愧色地打着招呼,一脸生动地叙着友情,满面嗔意地埋怨着:“你家那么大的事怎么不告诉我呀?太不够意思了吧?”当事人回答说:“告诉你了,你不愿意捧场呀!”他马上换上一付无辜的面孔、一种吃惊的神态说:“你确定告诉过我?哎呀,那我忘记了,你看我这记性,下次一定补个恭贺。”但是,如果你信以为真,那就大错特错了,他说的话马上就随风吹散,他许下的诺言,也就是豆腐垫脚。笔者一曾经的邻居就是此类人士,当初我们住一个楼栋里,他家女儿出嫁,女儿生女,老人去世,他都是家家户户通知,我们都带着礼金前往恭贺、吊唁。有的人在外地,他也千方百计地通知到,还美其名曰:礼到人不到也行。一旦别人因为特殊情况礼没到,再见面时,他就会挖苦、嘲讽,让你不得开心颜。但邻居家不管有什么事情,他都是两耳不闻,从不相帮,更不送礼。 更有少数奇葩,收了礼后或是找出借口与送礼者断绝来往,礼尚往来变成了来而不往。或是干脆玩起失踪,从此寻踪难觅。现在网络发达,送礼、收礼变得非常方便,无论是天涯海角,还是相隔万里,只要键盘一敲,手机一按送礼就能完成。但有的人利用这种方便,在收到礼金后就拉黑送礼人,删掉手机号,让你活生生地吞下一只苍蝇。这是送礼第三种境界,也是最差、最没品位的一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当然最好,但那需要有大胸襟、大气概、大智慧,非一般人可以做到。第三种境界最不好,其人格之低为众人所侧目、所鄙视,长久了,就会众叛亲离,人人不理,大部分人都不屑为之。第二种境界虽少了一点胸襟、差了一点气概,但符合人性,也符合市场法则、符合公平原则,所以最为普通人所青睐,所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