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木兰从军》讲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花木兰(公元412年—公元502年),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人,她是古代民族巾帼英雄,也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突厥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投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而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花木兰回到家乡,父母非常高兴,她来到自己的房间,脱下军装,穿回自己当姑娘时的衣服,打扮得十分漂亮。她的部下看到她的这身装束都非常惊讶!想不到将军是个女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为国尽忠,可歌可泣!
听说突厥犯边境,不由木兰怒火升。
卫国保家应争先,不死匈奴国不宁。
怎奈我父无长子,我弟年幼未成丁。
军令即出如山倒,怎忍爹爹去出征。
洗脂粉男妆改扮,立壮志替父从军。
南北朝时候,有一位叫做花弧的将军。年轻时,他武功高强,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老来退伍在家,且年迈体弱身多病。
花家有一个女儿,名叫花木兰。花将军十分宠爱女儿,从小就带她到野外练武射箭、骑马打猎。木兰长到了十八岁,英姿飒爽、文韬武略。她织布做活,也十分孝顺父母。
有一天,木兰正和弟弟在野外放牧,遇到一群大雁。木兰张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箭直射出去,一只大雁掉落下来。弟弟跑到草丛里捡出大雁,连夸姐姐的箭法准。
回到家中,木兰帮着母亲做好雁肉,满屋飘香气。弟弟也连忙坐在桌边,眼馋地盯着桌上的菜。然而父亲却皱着眉头,只是一杯一杯地喝酒,一脸愁容。木兰忙问父亲有什么烦心事。
父亲叹了一口气说:“我们又要与突厥开战了,军中急需将士,于是,可汗大征兵。军书公告说,各家各户都要出一名男丁去从军,父亲年老可以由儿子代替。我年岁已大,恐怕已经无法承受这样的波折。你弟弟还小,也不能担此重任。你虽年龄合适,却是个女儿家,这可如何是好啊!”
木兰听了,只能说几句话劝慰父亲,却也想不出办法。一家人草草地吃玩饭,就各自歇息了。木兰带着心事默默回房,织着布,心里忐忑不安地发愁。
木兰无兄能顶替,弟弟年幼未成丁。
军书频传战事紧,误了军情受杖刑。
冯氏西羌威名振,葛娘年幼战危城。
女儿有个两全计,替父从军学古人。
这一夜,木兰在床上翻来覆去没有合眼,绞尽脑汁想要找到一个办法,既能让父亲在家休养身体,又不会被官府怪罪。快天亮时,她终于想出了一个替父从军的主意。
天蒙蒙亮,木兰就偷偷跑出家门到集市上去了。她买了一匹骏马,还有配套的马笼头、马鞍和马鞭,又做了一身适合自己的战袍。穿上战袍,扎好头发裹上头巾,一眼看去,木兰变成了一个英姿飒爽的小伙子。
父亲已做好了拖着上了年纪的身躯去应征的决定。此时,眼前突然出现一个打扮齐整、英气勃发的大小伙子,惊得他停下了收拾铠甲战袍、准备启程的脚步。他几乎认不出眼前的年轻人是自己美貌可爱的女儿了,但也一下子明白了女儿的打算,忙让木兰不要在这种时刻开些无聊的玩笑。
木兰一本正经的对父亲说:“爹爹,我已经长大了,从小您就教我习武,各种武艺我都学过,也不比别人差。虽是女儿身,但我体力好,有本领,也有能力保护自己,一定可以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您不要向人提起我的身份,就让我去吧。”父亲担心女儿的安危。但木兰心意已决,无论父亲怎么劝阻,她都丝毫不改变自己的主意。
正在这时,征兵的队伍来到花家门前,敲开了大门。木兰不等父亲做出任何反应,就连忙上前对官府的人说:“我叫花木兰,是花弧的大儿子。年龄不大,但习武多年,愿意替年老的父亲出征。”接着木兰就当场表演了几个武打和射箭动作,官府的人看到木兰身手矫健,也并未怀疑木兰性别,当即点头同意,登记在册。父亲见事已至此,只好默许了。
我儿奇志世少有,不由为父热泪流。
女中豪杰巾帼将,更比男儿强出头。
突厥穷兵来入寇,岂忍家恨和国仇。
木兰一马上阵去,胡骑休想过雁幽。
于是,木兰告别了父母和姐弟,骑上马背起行李,随着征兵队伍走了。父母在家门前看着女儿远走的背影,一面欣慰木兰长大了,是个孝顺、勇敢的孩子,一面又担心女儿在军中受苦。夫妻俩眼里含着泪,心中不舍,百感交集。木兰的姐姐和弟弟看到木兰突然跟大队人马走了,心里也十分难过。
新兵队伍很快离开了木兰的家乡,和大军汇合,奔赴疆域。因为战况紧急,队伍行进很快,披星戴月地前行。一路行军到黄河,夜里在河边露营,木兰耳边已经听不到父母的呼唤,只有黄河水滔滔奔流的声音。行军到黑山脚下,能够远远地听到战场上胡人的马匹在嘶鸣。将士们夜晚枕戈待旦,丝毫不敢松懈。
一别黄河北国走,追风驰电催骅骝。
万重关山若飞渡,骤思家乡离别愁。
木兰虽从小练武,但从未经历过这样艰辛的生活。每日马不停蹄向前赶,抓紧时间练兵习武,干的活儿和其他男兵一样重,还要时时处处提防露出破绽,以免被人发现自己是个女儿身。虽然军中生活十分艰苦,但是想到自己的付出能够让父亲平安地在家休养,能够担起保卫国家的使命,心里也就好了许多。
每上战场,木兰总是凭一身好武艺冲杀在前。一次与匈奴大战之后,军中将士死伤很多,但终于击溃了敌兵。回到营地之后士兵们都放松下来,抓紧时间好好休整身体。木兰趁夜色深,看战友们大都睡着了,就偷偷溜出来,跑到营地外的小河想要浣洗头发。
正当木兰准备解开头巾的时候,听到不远处草丛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她躲在树后偷偷观察,看到草丛中有几个穿着匈奴装束的人,于是赶紧回营报告。因为她报告的消息,军营中设好埋伏,成功捉住了想要夜袭营帐的匈奴兵,并获得了一些对方的情报。经此一事,将军开始注意到这个机灵的小兵。
木兰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过很多著名的战役,因此对于行军作战并不陌生。此后,木兰几次在关键战役上,向将军提出了非常有用的建议,受到重用。在一次冬季战斗中,将军计划从山间快速行军到达敌营,趁势突袭。木兰考虑到地形和天气变化,建议将军改换线路。因为天寒地冻,从山林中狭窄处行军很可能遇到大雪封路,到时候不仅无法完成突袭计划,还可能在山中被冻饿至死。但将军求胜心切,一意孤行,认为短时间内不会被大雪阻住,于是决定按照原计划行进。木兰只好申请额外带领一队兵马走另一条路,到敌营时互相接应,两面夹击,得到了将军的应允。后来,将军带领的小队还没走完预计的路程,就被雪困在山中。木兰听到消息后赶紧通知后方部队接应将军,进山开路救出了被困的将士。她机敏多谋、善于组织,在军中多次得到提拔。
残酷的战争经年历月,一批又一批的战士奔赴边疆。军队中不断传来噩耗,士兵战死的消息屡屡传回家乡。木兰一路身经百战,为军队屡立奇功,得到将士们的认同和赞扬。虽然多次在战场上负伤,但凭着一身好武艺和智谋,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途中也与战友相处融洽,从未被人怀疑起她的身份。
一别家乡黄河水,古来征战几人回。
而今边关庆胜利,壮士怎能不思归。
十多年后,木兰跟随军队凯旋回朝。皇帝对这次成功平定边疆的征战非常满意,赏赐有功将士。他听说一个叫木兰的士兵屡立奇功,于是亲自召见木兰,意欲封她为官,此后继续为国家效力。没想到木兰感谢天子恩赐之后,表示自己并不想要荣华富贵,也不想做官,只想能够早些回到家中与父母相伴。皇帝对木兰的忠孝之心非常感动,赏赐一大笔银两,派兵将木兰护送回家。
我儿从军十二春,堂前盼坏老娘亲。
今日归来多欢庆,但愿木兰早回程。
花家得到女儿终于要回来的消息,多年的牵挂终于放下。父母此时已经不再年轻,盼女心切,彼此搀扶着走到城外,早早等待着木兰的身影。弟弟已经从当年的小孩儿长大成一个青年小伙,在家中磨刀洗刷,忙着宰猪杀羊,准备做一顿好吃的欢迎姐姐回家。
征战凯旋回家转,爹娘定然心欢畅。
姐姐想必已出闺,弟弟种田守园庄。
爹爹问女女问娘,全家欢聚在草堂。
开我东阁门,住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今日帐前我是带兵将,来日我又是花家二姑娘。
木兰和同行战友回到家中,与父母弟弟相见之后,请父母好好招待战友,就回到了自己房间。她脱下战袍,换上当年的衣裙,将头发梳好,仔仔细细上了妆,并在额头贴上花黄。她在镜子前打量了自己好久,虽然晒黑了,皮肤变得粗糙了,身形也比从前粗壮,但一双眼睛还是那么动人,笑容也不改当年的模样。
她收拾好自己,袅袅婷婷地走出房间。父母看到木兰这番样子,这才真觉是女儿回来了。战友们一时没有认出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姑娘,正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反应,木兰故意摆出一副严肃的表情,粗声粗气地向大家打招呼,他们才知道眼前这个美丽的姑娘就是同行多年的战友,心中完全不敢相信屡建奇功的花木兰竟然是一个女子。大家同吃同住了这么多年,竟然从来没有发现她的身份,不禁对这个姑娘心生敬佩。
木兰从军十二载,凯旋归来无瑕斑。
谁说世上无奇女?吾家有女胜贤男。
我说终日将儿盼,她说夜夜想家严。
白发银髯催人老,欢笑今日得团圆。
花木兰的故事既是保家卫国,同时又是为父亲尽孝,故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通俗文学中常见的题材。戏剧、电影、说唱、小说中都有,也是人们文化生活中最常见的女性形象之一。(文/思乡远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