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时间 : 2019/11/30 11:48:04
作者 : 何执林 来源 : 黄冈新闻网
1974年,我读小学四年级,罗田县大崎镇祁家冲大队进山的第一条公路修通了,群众奔走相告,喜气洋洋。当时刘金鏊老师带我们去参观,同学们顺着沿山冲挖出的一条大约3米宽的疏松土路,走到一处悬崖峭壁处,村支书何国焕指着乱石与斧凿痕迹讲述着杨家山社员如何大战“斗笠口”。我在作文里重点写了这个故事,还赞美公路像一条黄龙在山冲盘旋而上。现在想起来,作为新生事物,那时修公路可能是个筚路蓝缕的伟大工程,也算划时代的进步。
去泗泊河公社3公里的羊肠小道不知不觉被淘汰了,村民走在新开辟的公路上,外出时缩短了不少路程与时间。不知什么时候,祁家冲的介芳买了台“神牛”牌拖拉机,算是我村的第一辆客货两便专车,化肥、灰砖、水泥等物资运回来,稻谷、树木、板栗运出去,介芳成了运输专业户,悄悄发了大财。
等我见多了山外城里的公路,感觉我村的公路还是比较寒酸。1984年作为垸里第三个买自行车的能人,我从黄岗庙公社教书回乡,兴高采烈地骑着自行车,走在村公路上的时候,上山多半推着车,下山小心翼翼避免刹车不灵或陷落密布的坑沟。那时候农用车渐渐多了,但土路失修严重,事故多发。我垸早艳奶靠在县城卖水果致富了,第一个建楼房,从隔壁的三里畈灰砂砖厂拉砖,车行驶到离村庄不远的冲担咀路上爬不了坡,车子失控倒退侧翻,据说她被卡在驾驶室大半天,救出来时已奄奄一息。
实行责任制后,村公路保养似乎总不及时。路况越来越差,承受不了越来越多的各种车辆通行。1989年我准备在老屋结婚,整理房子时,从李婆墩用自行车一包包拖水泥、石灰回大屋坳,虽然我才26岁,血气方刚,但骑在这条破烂不堪的机耕路上真是需要奋勇拼搏。我当时念想,进村的公路要是柏油路就轻松一点。
2004年秋季我买了摩托车,虽然有不少商贩开着各式各样的车来村子收购板栗,我还是多次回家帮父母拖到镇上,能卖得高几角钱的价格,但走在村里破路上总是提心吊胆。回顾起来共遇过三次较大危险,其中一次带垸里一位大嫂在杨家山外“斗笠口”那儿翻车,外沿几丈高,路上一堆洪水冲积的泥沙差点要了我们的命。没想到只过几年,国家实施的乡村发展规划如东方风来满眼春,交通建设政策实施如火如荼,政府部门先期在一些路口村兴修了硬化路。2010年,公路建设风起云涌,村民们的美梦成真,我村公路硬化在那一届村委会一班人努力下,沐浴新时代雨露顺利完工。
近几年我坐着小车走在回村路上的时候,发现水泥路二次加宽,拓宽到5.5米,特殊路段还安装了护栏、反光镜等设施,这等次怕是相当于20年前的县级公路啊。道路两边的山林也是层叠密实,郁郁葱葱,四季有景,宛如森林公园。现在我村通组公路也普及了,私家车多了起来,农户的生产营销也很方便,杂粮、木材、板栗、柿子、药材、山货等货畅其流,身价倍增,昔日闭塞的村落与世界联通一体了,顿感时代的巨大变迁来得实实在在,令人幸福而欣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