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石洪潇)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此过程中,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和最艰巨的任务。为了深入了解基层扶贫干部的工作以及我国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8月10日,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青禾实践队来到了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木座藏族乡民族村进行走访调研。实践队队员伍思洁采访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朱晓敏。
据介绍,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木座藏族乡位境内多高山峡谷,耕地资源短缺,气候寒冷,自然条件的恶劣是导致当地贫困的原因之一;自然条件恶劣,再加之地形封闭,交通不便等诸多原因,让木座藏族乡陷入了长期贫困的局面。
好在近年来随着脱贫工作的开展,木座藏族乡的贫困情况有了很大改善。根据朱晓敏介绍,民族村在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有着非常详细的规划,扶贫队伍的建设也十分完整。总的来说可以用“两不愁,三保障,六有”一句话来概括。所谓的“两不愁”,指的是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则是住房安全保障、基本医疗救助和义务教育保障;“六有”则指的是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在队伍建设方面,木作藏族乡有专门的扶贫工作队,市委统战局下派了一名书记,县委统战局下派驻村工作队成员,加上市司法局下派的驻村工作队成员以及24个帮扶责任人,一起构成了民族村的扶贫队伍。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木座藏族乡的扶贫干部们采取了很多办法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
木座藏族乡的扶贫工作总的来说还是“因地制宜”四个字。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中药种植业,主要栽种了天麻和黄芪等中药植物;此外,他们还积极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养殖了猪和鸡等家禽,还把蜂蜜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与木座藏族乡对接帮扶的单位和责任人也努力与外界沟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产品销售渠道。这样不仅利用了荒山,也解决了一部分的就业问题。其次,为了保障村里孩子们的义务教育,扶贫队和当地政府成立了教育专项基金,将部分农村学生转移到了城镇,还同时实现了“三免一补”即免书本费、住宿费、学杂费和发放营养餐补助。偏远村庄的孩子们上学的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到现在也同样适用,九绵高速连接了九寨沟和绵阳,途径绵阳市、江油市、北川县、平武县。九绵高速平武段的修建给民族村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同时也极大的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但是,高速公路的修建在给村子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为了减少因为修路对生态的破坏,平武县委和九绵高速项目建设单位达成共识,成立了生态扶贫公益林专项资金,用这笔资金,建设一片生态扶贫公益林。可以说,这就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真实写照。
谈起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最困难的事,朱晓敏告诉伍思洁,“最难的还是观念和思想的转变。”民族村的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时会对政府的扶贫政策产生误解,或者一些扶贫政策在短期内没有明显效果,村民甚至会因此对扶贫干部感到不满意,遇到这种情况,扶贫干部就只能反复向村民们解释扶贫政策以及他们的工作安排。“必须要锲而不舍!一次不懂,我们就再去一次,去第二次第三次,最夸张的时候,我为了向一户村民解释我们的政策,一天去了五六次。我相信,只要我们去的勤、讲的细,同时身体力行的做好对村民们的承诺,他们会明白的。”朱晓敏这样说道。
当伍思洁问道这样的情况会不会让扶贫干部感到无奈时,朱晓敏只简单说了“好事多磨”这四个字。“好事多磨”这四个字让伍思洁印象深刻:“在朱书记眼里,脱贫工作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好事”,尽管过程曲折又艰难。朱书记只是数百万基层扶贫干部的一个代表,他对扶贫事业的尽职尽责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让我钦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更是新生活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