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蓓)8月4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春晖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对贵州省贵阳市久长文武学校的学生进行助学辅导,此次活动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决战脱贫攻坚,投身强国伟业”为主题,以“走进云端兴趣课堂,搭建师生心灵桥梁”为理念。志愿者们在一次次会议中讨论,最终决定将语文作为支教的课程,并将“文字”和“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板块。怎样安排才能够体现出语文课程的趣味性?怎样讲解才能让学生听懂?志愿者们每天在群里商议,争取让孩子们有一个好的体验,快乐地学到语文知识,并能够提升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体现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人文性”体现在语文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它在思想上给人启迪、在情感上给人愉悦,提高人的文化品位。 语文——语言和文字 语言文字是生动的,生动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一个“绿”字,仿佛给春天染上了颜色;生动在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便把沙漠美景描绘出来了;生动在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反复朗诵的价值和韵味。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汉字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在国内乃至国际社会中都越来越重要了。志愿者们为了扩大学生们的词汇量,在课堂上设计了“看图猜成语”的小游戏,遇到简单的,他们能脱口而出;稍微复杂一点的,需要语文老师简单提示,最终能够思考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们兴致勃勃,乐趣无限。课间,带领着学生们玩“你画我猜”的游戏,在游戏中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在游戏中将生硬的汉子变得鲜活、形象;在游戏中体会语文的乐趣;在游戏中积累成语。 支教期间负责语文学科的志愿者罗茜表示:“孩子们课堂上表现很积极,认真思考,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她认为这样的语文课堂也体现了“趣味性”,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语文——语言和文化 中国为“礼仪之邦”,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已经内化成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志愿者们决定将“文化礼仪”纳入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足以体现出文化礼仪的地位之高以及志愿者们对文化礼仪的重视程度。第一次文化礼仪课讲的主要内容是“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经典都有阐述,君子需是一个行孝之人。《弟子规》中也这样说——首孝悌、次谨信,首先是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志愿者们给孩子们讲解了古代许多关于“孝顺”的故事:卧冰求鲤、子路负米、黄香温席、乳姑不怠、哭竹生笋等等;同时,播放了《感动中国》孝感天下的片段,部分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负责语文学科的志愿者徐可来自文学院18级汉语言文学3班,她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行孝这件事情,就是得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些感触吧?父母给了我们生命,陪我们长大,我们也应该多像古今的孝子学习,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落实到行动中去。”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18级汉语言文学二班李红霞说到:“语文确实是很灵活、很神奇的。看似呆板,实际上生动有趣。作为中文系的一名学生,在专业课上,我学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支教期间,我们也是围绕着这两大方面展开的,从学生们的课堂表现来看,这样的设计还算比较成功的,带给孩子们启发,引导孩子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是我们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