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741|回复: 0

发展“非遗+产业”模式,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复制链接]

426

主题

427

帖子

648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648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0-9-7 17: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大数据平台的统计结果,中国有近90万项非遗资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分布于村庄,根植于广袤的乡村生存和发展,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乡村非遗伴随乡村传统文化日渐式微。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新的契机。不少地方通过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与传承,让非遗带动产业兴旺、村民致富,探索出“非遗+产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1、机缘巧合,走上竹编非遗技艺传承路
赤水竹编工艺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次偶然的机会,90后妹子杨昌芹在政府的资助下到赤水学习竹编工艺,从此与竹编结下了不解之缘。杨昌芹成为了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凭借着传承竹编非遗技艺,成为了当地青年创业和产业振兴的榜样。
在最初接触到竹编工艺时,自幼学习美术积累的功底,让17岁的杨昌芹编出来的东西比常人不同一些,这也引起了身为赤水竹编传承人陈文兰的关注。
陈文兰是当地竹编名人,凭借竹编技艺先后被评为贵州省拔尖乡土人才、贵州省“十大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并且成为赤水竹编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她的竹编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并远销港澳台、日本、美国和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看到悟性极高的杨昌芹,陈文兰竹如获至宝,把杨昌芹收作徒弟,并把毕生的竹编技艺传授给杨昌芹,希望杨昌芹把竹编工艺发扬光大。


2、探索创新工艺,拓宽“非遗”工艺产品市场
2008年杨昌芹成立了竹艺公司,从一个小加工作坊发展到公司化运营。在经营过程中,杨昌芹意识到学习新思维、大胆创新的重要性,于是开始摸索立体竹编工艺,尝试将传统手工艺与时尚、文化、生活相结合。
杨昌芹不断带领团队考察学习,将传统平面竹编成功转化为立体竹编,创新出了竹编水杯、竹编茶具、竹编瓷器、竹编手提包、竹编首饰等一系列立体精细竹编工艺品,很受市场青睐。
2012年,在赤水市政府的资金扶持下,杨昌芹成立了自己的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牵起手来,发展赤水的竹编工艺”,杨昌芹解释自己公司命名的初衷。
3、培育产业人才,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为进一步带动竹编工艺的发展传承,杨昌芹发现必须要培育人才,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
于是,2019年杨昌芹在大同镇上成立了集生产、销售、加工、培训等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把培训班“搬到”乡村,面对面传授本地农民竹编技艺。
杨昌芹通过“赤水竹编”这一非遗产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上千人就业,其中很多是贫困留守妇女。2019年,她的公司拥有20多个商标、12项发明专利,产值达到1200万元,还帮助贫困户实现年入10万元梦想。
如今,赤水有20万人从事相关产业,很多人像杨昌芹一样,吃上了“生态饭”、“手艺饭”。赤水竹编成为了助力贵州赤水脱贫攻坚的产业,也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4、“旅游+竹编工艺”新模式,让小产业汇聚大能量
近年来,国家提倡乡村振兴、三产融合等政策。贵州赤水拥有良好的红色基因,红色文化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形成的旅游产品,深受游客喜爱。杨昌芹觉得,将政策、产业和当地资源有效结合,才能真正显示出“小产业,大能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这一次,杨昌芹想到了“旅游+竹编工艺”的非遗产业发展新模式。在赤水当地党委、政府帮助下,杨昌芹在赤水四洞沟景区游客接待中心旁开设了非遗展示销售厅,第一次将赤水竹编工艺和旅游、休闲结合在一起。
除了与旅游结合之外,杨昌芹还把竹编工艺品登上电商平台,受到国内外用户的疯抢。2020年,在农产品直播的助推之下,杨昌芹还带领团队采用直播的形式销售竹编工艺品,成为网红级非遗产品。
对于未来,杨昌芹表示要打造竹编工艺产业链,让更多人端起非遗手艺的‘饭碗’,传承非遗文化,创享美好生活。


从传承到创新工艺,从培育非遗人才到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赤水竹编非遗工艺产业的壮大发展模式,显示出“非遗+产业”在促进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借助非遗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
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发展潜力巨大,不仅能为更多人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为乡村长远发展留住人才;也能通过传承、创新形成新的产业,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壮大乡村经济,带动脱贫致富。为此,应重视非遗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