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知青,命运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的知青岁月,毕竟同甘共苦过的岁月!毕竟是为我们祖国命运多思少眠的岁月!毕竟是使我们更成熟、更坚韧、更宽容、更善良、更具有责任感的岁月!”这是《知青》中的十分著名的一段话,我想以此勉励此次湖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小喇叭实践队“乡村支教递温暖,携手共进播希望”志愿支教活动。 知青,含义是知识青年。知青是不分国家种族,没有时代界限的,其共同特征是:朝气蓬勃、思想单纯、富有理想和献身精神。新时代下的当代青年们也要传承这种敢于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献身精神、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建设的创造开拓性精神。 支教,是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用一段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支教,既可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又可以培养知国情、讲奉献、高素质的复合型青年人才;还能逐步成为共青团组织引导和鼓励青年学子服务基层,在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生活中受锻炼、长才干、做贡献的有效群体。 支教在某方面来说是新时代下的知青!都是一群有学知识,有革命积极性的新青年,他们同样在建设美好祖国中奉献自我的力量,哪里需要我,哪里就有我!用力气!用知识!用热情!建设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当支教团队来到阳新县大桥镇完全小学的时候,由于是非住宿学校,这里的住宿条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起初二十个实践队员男女生都必须要打地铺,洗漱甚至都要排队在一个不足五平米的小厕所里面洗,伙食条件也甚为清淡,甚至面临着20个实践队员管理五个年级的繁重任务,但实践队员从未抱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洗漱场所狭小就按照顺序不浪费一点时间,吃得清淡就尽量克服,繁重的教学任务那么就给每一个老师合理分配教学任务,有时候甚至出现一个支教老师会同时带好几个班的体育、数学兼班主任。对己要相信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惊人的。绳可锯木断,水可滴石穿的坚定信念。只要坚持,克服,努力……相信成功一定不会太远的。对小同学,要遇到一个困难就解决一个困难,坚决不能让困难留到第二天,孩子们的事没有小事,天气热,就腾出来两间空教室作为体育运动场所、有的孩子没有带水,就给孩子们要求到办公室接水…… 夏日的名词: 西瓜、可乐、冰淇淋…… 我们的名词 蝉鸣、书声、汗淋漓…… 这是属于我们的芳华 热情洋溢、生机盎然的校园 《知青》中的知识青年号召国家要求,来自上海、北京、哈尔滨……浩浩汤汤来到北大荒,成为光荣的兵团战士,将一片一片的黑土地开垦成种满庄稼的良田;新时代的我们承担一名知识青年的责任,我们来自湖北师范大学,同全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支教援助事业,将一片一片教育水平贫瘠的农村地区开垦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天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在缱绻的蝉鸣中,天幕逐渐被深邃的黑紫侵染,支教活动的第四天进入尾声。支教的老师站在校门前,挥手作别背着书包离去的小同学们,看着他们渐行渐远,最终隐没在山间以及无边的黄昏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