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思想的闸门被打开,会喷薄出怎样的精彩?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
这一年,要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把应有的增长追回来。年初,一季度经济运行困难重重,面临退步之危、落后之忧、发展之困,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破发展突围,以干在实处推动加快振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没有行动上的突围。全市上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把问题找到、把原因找准、把措施找对,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持续开展“六破六突”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活动,用新发展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奋力开创黄冈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破“精神懈怠”之冰,突“发展气场不足”之围——
黄冈气场升腾荆楚
坚持以第一力度抓发展第一要务。这一年,“向发展聚焦、为发展开路”是最突出的主题。
4月30日,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工作,市委书记张家胜强调: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为牵引,向发展聚焦,为发展开路,在全市上下大力营造想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浓厚氛围。
还记得,今年前三季度三次在黄冈日报头版“晒”出一张排名表,分别公布一季度、上半年、三季度各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谁英雄谁好汉,发展赛场比比看”,释放出以高质量发展论英雄的鲜明导向,激发比拼赶超的浓厚氛围。
还记得,5月19日至21日,市委书记张家胜率领市党政代表团赴武汉、孝感、荆州、宜昌,深入市园区、企业、项目等,对标先进,一路学习,一路思索,我们最大的差距不在区位、资源、要素,关键在干部的理念、思路、作风,要跳出黄冈看黄冈,立足黄冈干黄冈,以“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善谋发展、大抓发展的实际行动,谱写黄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还记得,自9月11日开始,利用周末时间,连续举办四期政府系统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训班,28家市直单位和部分县市区长走上讲台,围绕项目谋划、主城崛起、农业产业化等发展主题讲解,集中赛马,现场打分。以大讲堂为载体,引导各级各部门深入研究政策、研究问题、研究措施,大力提高领导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的水平。
还记得,面对企业成本上升、经营困难,市委市政府连续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市区制造业综合成本问题分析会,与企业家面对面分析问题、寻找对策;聚焦发展堵点、痛点,密集发布6个“一业一策”,促进建筑业、现代物流业等高质量发展,采取更具系统性、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为企业排忧解难,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做大做强。
黄冈大地,思发展、谋发展的激情空前高涨。
破“路径依赖”之冰,突“产业体系不优”之围——
黄冈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工业化、产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这一年,“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是强劲的脉动。
——编制全市“1+10”产业地图,精细化定位产业发展方向。深入对接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25年,培育打造1个2000亿级、3个千亿级支柱产业、1个产值过500亿元优势产业、8个产值过2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8个产业集群进入省级重点产业集群。
——实施重点产业链“双链长”制。明确八大产业链,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供销协同,大中小融通,提升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双链长”制,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大健康、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努力打造一批千亿级支柱产业、五百亿级优势产业、两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坚持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对照“7755”战略,扎实开展“技改赋能、制造焕新”专项行动,市政府发布黄冈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黄金六条”,其中4条是对技改的激励政策。顾家家居今年新增4条生产线,1-9月实现产值6亿元,同比增长 273.6%。
——坚持抓新兴战略产业培育,催生更多细分领域“小巨人”“隐形冠军”和行业龙头企业。抢抓武汉城市圈“产业同链”,承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外溢,TCL黄冈智能制造产业园、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光谷重大项目的配套企业相继落户黄冈,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积蓄能量;以星晖新能源汽车为龙头,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
目前,我市已有74家省级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1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1至10月,全市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08家,累计完成产值1028.4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3.53%,同比增长29.53%。
黄冈的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破“观念陈旧”之冰,突“项目支撑不力”之围——
“项目为王”跑出“黄冈速度”
坚持“项目为王”,这一年,黄冈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看,一栋栋机器轰鸣的厂房。湖北祥云、顾家家居、科峰传动等龙头企业纷纷上马新生产线,投资35亿元的黄冈津晶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区项目第一台产品成功下线,投资10亿元的TCL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顺利投产。
看,一处处塔吊林立的工地。武汉新港唐家渡港区一类水运口岸项目、鄂东(黄冈)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鄂东南(黄冈)应急救援基地、黄冈市(区域性)粮油物资应急保障中心、黄冈LNG储气基地、燕矶长江大桥、沿江高铁武汉至合肥段、武汉至红安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正酣。
眼下的黄冈,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双推进”风生水起。
“7755”,这是笃定的目标——招商引资协议投资中工业、民营占比均超过70%,实际投资中工业占比50%,工业投资中技改占比50%,重点加大工业投资、技改投资、民间投资力度,以高质量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
“集中签约+集中开工”,这是每月开展的“双集中”活动,对重点招商项目,建立市领导包保重点项目落地工作机制,推行“双清单”管理模式——服务专班任务清单和项目主体任务清单,形成项目建设大闭环、大声势。
“看新不看旧,看大不看小,看产业不看其他”,这是我市聚焦聚力“7755”的目标,重点项目建设拉练活动出现的新气象。
看日新月异的产业园区、车水马龙的城市腹地,一个个已经建成投产或正在建设的重点项目,气势之宏伟,气场之强劲,令鄂东大地激越振奋。
破“方法局限”之冰,突“招商质效不高”之围——
释放专业招商的“黄冈磁场”
这一年,黄冈换道“专业招商”,不断扩大朋友圈,释放强磁场效应。
从今年5月,市委作出全员招商向专业招商升级的工作部署,到《黄冈市专业招商方案》《市区招商引资项目评审办法》等专业招商创新之举密集出台,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引凤来栖。
从抽调专职招商干部,到举行全市专业招商大讲堂,再到一批批招商干部奔赴一线,在建强专业招商队伍上下功夫,为招商工作注入新鲜血液。
从编制全市“1+10”产业地图,明确装备制造、医药化工、智能家居、建筑建材等主导产业,到实施重点产业链“双链长”制,抓住招商“牛鼻子”,坚定不移推动产业链招商。
从聚焦招大引强,到招引母体型、旗舰型、链主式的总部企业、头部企业,招引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专业招商催生新的风向标。
从TCL两度签手黄冈,到国内数据通信行业头部制造企业——东莞铭普光磁股份有限公司落户黄冈,一个个高大上项目的成功签约,释放出从全员招商升级为专业招商的如虹气势,见证着黄冈以高质量招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
从“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转变为精准招商、敲门招商,择优引进企业和项目,以“亩均投资和亩均产出论英雄”,全市上下消除“怕招”的顾虑,强化“敢招”的激励,提升“会招”的能力,持续烧旺招商引资之火,在招商引资主战场上拼出精气神、拼出加速度、拼出新气象。
破“思想保守”之冰,突“营商环境不优”之围——
力争实现“在黄冈没有难办的事”
一个地区要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这一年,努力实现“在黄冈没有难办的事”,成为最嘹亮的号角。
敢于喊出“在黄冈没有难办的事”。
底气从何而来?
底气来自于破冰突围、自我革命的蝶变新生——
举行多场营商环境专题新闻发布会,倒逼相关职能部门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
今年6月,市政务服务大厅新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事项办理严格控制处理时限。一个小窗口,折射出变政府思维为企业视角、群众视角的改革魄力。
底气来自于向发展聚焦、为发展开路,直面问题解难题的决心——
开展“千人进千企”行动,党员干部主动上门、靠前服务,个性问题专项化解,共性问题集中攻坚,累计排查问题3000余个。
开展全市营商环境半年大督察等专项行动,推动解决优化营商环境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
底气来自于一系列含金又含情的政策组合拳——
今年6月初,我市重磅推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9个政策组合拳。9月,“一业一策”文件密集出台,真金白银,干货满满。再次彰显我市向发展聚焦、为发展开路的决心。
全市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形成营商环境顶层设计、工作流程、政策措施、纪法保障、考核评价等一体化工作闭环,升腾起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的强大气场。
一串串数据,彰显全市上下大力想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浓厚氛围——
在全省率先开展“一业一照”改革,市、县24个部门106个“证照分离”改革事项和企业开办涉及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一表申请、一窗办结、一照准营”。
深化投资项目“一事联办”改革,在省级21个联办事项基础上新增12个事项。
10个县(市、区)平均压减95项,压减率8.68%,落实减税降费11.99亿元。
电子证照应用实现大幅减材料。500个高频事项做到“最多跑一次”。
61个事项与武汉市“跨城通办”,58个事项与九江、安庆、佛山跨省通办,可办量居省内市州第一。
破“固步自封”之冰,突“县域经济不强”之围——
县域经济迎来“雁阵起飞”
县域强则黄冈强。今年,黄冈打响县域经济发展攻坚战、整体战。
谋定一个目标——《黄冈市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提出,到2023年,实现5个县市区生产总值过300亿元,1个县市区超过500亿元,各县市区在全省考核中位次前移。
明确一系列重点任务——实施产业提升工程、项目增量工程、创新驱动工程、新型城镇化推进工程、乡村振兴工程、开放带动工程、绿色发展工程等7项重点任务。
一年来,11个县市区争先进位,形成“雁阵”效应。
武穴市和麻城市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挺进全国百强储备县行列;
千年东坡故地,引领“主城崛起”。黄州区聚焦“主城崛起”,着力发展都市农业、商贸物流业、生物医药业和总部经济,打造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重要功能区、创新成果转化区、品质生活服务区;
武汉东,新团风。团风县发挥区位优势,加速融入“大武汉都市圈”,推动“港、产、园、城”深度融合,谋求建筑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鄂东连接武汉的“桥头堡”;
罗田县把康养文旅产业作为建设全省乡村振兴标杆的重要产业来谋划推进,着力打造养生“大花园”……
以新思路擘画发展新愿景,黄冈县域经济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