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解之妙 江腊喜 “揣着明白装糊涂”,说的是有些人在对话或阅读等情况下,虽然明知对方或文本等的意图,却假装不懂,故意作出错误的回答或解释。这种考试命题专家用来设置陷阱、为难考生的“曲解原意”的手法,在古典名著中也多有运用,而且还用得妙趣横生。 先看《水浒传》。 “三拳打死镇关西”的鲁达,负案在逃,只好遁迹空门,到五台山削发为僧。然而,鲁达“回到丛林选佛场中禅床上,扑倒头便睡”,他前后两个和尚劝他学坐禅,他却质问:“洒家自睡,干你甚事?”见有如此不讲理之人,这两个和尚只好“善哉!”以对,可没想到的是,鲁智深挽起衣袖说:“团鱼洒家也吃,甚么善哉!”见好心招来这种这等“口孽”,俩和尚叫苦道“却是苦也!”智深又接着说:“团鱼大腹,又肥甜了,好吃,哪得苦也?” 这段令人捧腹的对话,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位看似蛮不讲理,实则心直口快、不守清规戒律的莽汉形象。作者的这种曲解,不仅达到了搞笑的效果,而且也拉近了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 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更是曲解高手。曹操征讨称帝的袁术时,袁术却坚壁清野,闭城不战。曹操的十七万大军顿军坚城之下,粮食自是不济。负责接济粮饷的仓官王垕,向曹操请示对策,曹操让王垕用小斛散粮以“节约”粮食。此举激起吃不饱饭的将士怨愤,曹操假装不知底细,斩杀了王垕,说是王垕“盗窃官粮”,借王垕的人头安定了军心。曹操的手法自是高明,可其奸诈嘴脸也由此暴露无遗。 再看《红楼梦》中的刘姥姥。 刘姥姥因日子过不下去,厚着脸皮去贾府借贷,没想到竟得到了王熙凤的接济。后来再进荣国府的时候,又投了贾母的缘,便留下解闷。第四十回鸳鸯与王熙凤为了讨好贾母,就拿刘姥姥来取乐。“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席间,当贾母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此举令人喷饭,贾府上下都笑弯了腰,笑岔了气。事后,当王熙凤和鸳鸯向刘姥姥道歉时,刘姥姥却说:“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心里要恼,也就不说了。”看来,见多识广的刘姥姥也擅长曲解。 其实,把曲解手法的效果推向极致的,当属睢景臣的《哨遍·高祖还乡》。 《哨遍·高祖还乡》以嬉笑怒骂的手法,通过一个熟悉刘邦底细的“土老财”的口吻,把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壮举,写成了一场滑稽可笑的闹剧。曲中类似“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的句子,极尽讽刺之能事,剥尽了封建帝王身上的神圣外衣。特别是曲子的结尾“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更是令人叫绝:汉高祖是刘邦的庙号,而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刘邦衣锦还乡时,怎么会“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