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
3月2日,一年一度的全市民政工作座谈会在黄州举办。
这是一场总结成绩、明确目标的大会,也是一场提振精神、鼓足干劲的大会。
如何加强兜底保障?怎样应对人口老龄化?怎样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如何推进社会事务改革?四个关键词交出了2021年我市民政工作的暖心成绩单。
关键词一:兜底
当前,全市有低保对象110597户212533人,特困人员54369人。如何聚焦低保对象的急难愁盼,让所有人的生活都能有所保障?
据了解,去年我市共发放救助金14.7亿元。在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中,我市对未在兜底保障范围内的脱贫不稳定人口8295人进行了排查,将符合社会救助政策的732人纳入低保,33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681人进行临时救助。对未在兜底保障范围内的边缘易致贫人口15076人进行排查,将符合社会救助政策948人纳入低保,43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1174人进行临时救助。
与此同时,及时调整了社会救助标准,在全省率先统一城乡集中供养标准。新公布的保障标准按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将农村集中供养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调整到与城市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一致,其他各项标准均保持2020年的水平。
针对当前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薄弱的突出问题,着眼于增加救助服务有效供给,提高社会救助服务质量和效率,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及时、高效、专业的救助服务,全市民政部门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2021年,全市共购买社会救助服务项目17个,投入资金2156.33万元。
在救助对象上做到了及时精准。全年共受理委托核对各类救助对象408454户816040人。检出有结果对象43339户134583人。通过开展集中核对,将不符合救助对象清除,将符合救助对象的家庭及时纳入救助,进一步确保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风华介绍,新的一年,全市民政系统将进一步加快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其中加强兜底保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推动社会救助政策落实等将成为这一项工作的重要突击方向。
关键词二:养老
老者是当下中国社会的重要镜像。通过一系列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较快,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老龄化大潮下,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是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必须回答好的一道“时代命题”。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197家,总床位数2.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5张。
他们的便利,离不开我市这些年在养老方面的积极探索。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我市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了《黄冈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为全市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
在推进适老化改造工作中,今年我市1080户改造、4个街道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项目和29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提档升级项目的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
此外,市民政局有序开展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在黄州城区规划建设5个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点,投入资金630万元,对市区7500名对象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同时,做好高龄津贴发放,全市享受高龄津贴的老年人数14.1万人,发放资金6722.6万元。
开展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改革也成为去年民政创新工作之一,全市建成县级失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7家,区域性失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6家。黄梅县在全省农村特困供养机构改革现场推进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记者在会议上获悉,2022年,我市民政部门将着眼于推进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壮大养老服务产业、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推进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改造提升三年行动等措施,推动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扩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规模。
关键词三:扶弱
弱势群体的柴米油盐、冷暖起居,关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我市民政系统始终将其记在心间、放在首位,努力为困难弱势群体撑起了一片蓝天。
2021年,我市稳步提升儿童福利保障水平,将孤儿养育标准与低保、特困救助供养标准同步联动调整。强化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精准保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儿童纳入保障范围,全市共有1442名儿童纳入保障范围。
与此同时,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建设,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在全市开展“三个一百工程”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项目。在市慈善总会设立“呵护困境儿童成长关爱基金”,为困境儿童开展生活救助和心理帮扶。
不只困境儿童,2021年生活困难的残疾人群体也得到了更加精准的保障。在加强残疾人服务保障方面,我市残疾人“两项补贴”执行全省统一标准规范发放,生活补贴为70元/月,护理补贴为100元/月,全市共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54亿元,同时全市残疾人“两项补贴”实现全国通办。实施“福康工程”项目,为乡镇福利院免费配送康复辅助器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家庭和特困人员中的残疾人免费配置假肢,免费发放康复辅助器具64套、256件。
今年,我市民政部门还将进一步加强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设。持续加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保障,同时,选优配强基层儿童工作者,提高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能力。深化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也将成为新一年民政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关键词四:慈善
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既是创新基层民政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又是现代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我市民政系统积极推进慈善社工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慈善活动,“幸福家园”村社互助、“慈善医疗众筹”、“童享阳光”困境儿童救助三个联动项目共筹募资金1.38亿元,为慈善事业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镇社工站的建设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已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92个,村(社区)社工室230个,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同时,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规范并重,全市培育社工机构32家,实现了本土社工机构全覆盖。在开展志愿服务试点项目中,选取黄州区东湖和赤壁街道办为试点,以社区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和提升志愿服务能力水平为重点,探索建立“时间银行+爱心义仓”模式,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殡葬改革是一项破千年陋习、树现代新风的民生问题。去年,各县(市、区)已编制城乡公益性公墓布点规划并启动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黄州、英山等5个县市区的县级公益性公墓已投入使用,麻城、武穴等地共计65个农村公益性公墓试点已开工建设。在落实基本殡葬费用免除政策方面,英山、罗田实行“四免两送”,红安、浠水等地在村级公益性公墓建成前免收骨灰寄存费,英山县对主动迁坟和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每例奖励500元。民政部门还联合发改、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成立专项整治工作专班19个,开展殡葬中介专项整治,全市摸排并整治问题199个。全面深化殡葬事业改革也将成为2022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到2022年底,全市城乡公益性骨灰安葬设施(公墓)覆盖率将达到80%。
为切实帮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我市开展多部门联合街面巡查,以社区为依托,整合公安、城管等行政力量和“五社”等社会力量参与街面巡查救助。妥善开展落户安置,全市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677人次,滞留超过3个月的受助人员共计184人,经当地政府批准落户安置139人,正在办理落户45人,各地均建立了易走失人员信息库。
搜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