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一起看看黄州码头自民国至今的变迁,不知老黄州人是否赞同笔者以下的观点。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邑人王少卿注册经营黄州大码头,安置趸船、跳板、票房等设施,以供客、货轮使用。当时还有刘维桢的、汉口江顺轮船公司的、英商、日商的。共有客货轮四五艘每日或隔日停靠黄州。
民国二十七年秋日军飞机轰炸大码头,码头设施被毁。日占期原中、外客货轮全部停航,仅有日本军舰与日商客轮(如小樱丸)停靠黄州。目本投降后,王少卿经省航业局批准,重新在黄州码头设置趸船供客货轮停靠。由于轮船多,常有抢停抢靠现象发生,省航业局增设木驳趸船一座,专供该局轮船停靠。 1949年5月14日黄州解放,政府立即恢复了黄州码头的航运。黄州与鄂城之间1952年前主要靠木帆船渡客过江,1952年始有机动的赤壁号为专用渡轮,不久有汉口一九江、汉口一黄石两条水运线每日上、下水各有一班客轮停靠黄州。1958年沙街末江堤开了一个至少两车道宽的闸门,开始在闸外右侧建了一座县粮局的储粮仓库。 1960年后县粮食车队进驻此闸门右侧江岸,在此修建了停靠运粮船只的专用码头;同年还修整了关上码头,配置了码头装卸设施;县搬运站还填平了闸门外左侧垃圾倾倒场将其修整为码头,并用土法增添装卸货物的土吊、卷扬机等机械设施,停靠货轮、客轮。人们因粮仓先建于此,便将闸门外两侧江岸的码头统称为粮食码头。四里凉亭码头仍在大江枯水期用,由于码头岸基较硬便于起货,故一直未配备装卸货的机械设施。 1963年武汉军区在关上码头下游汪家墩堤外建成的军用汽车渡口码头,1966年交付给黄冈专区养路总段而转为民用,它就是有名的黄州军用码头,黄州汽渡是湖北省最大的公路渡口。为连通鄂东南地区公路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直到2002年秋鄂黄长江公路大桥通车之后才逐步停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关上码头泥沙淤积日盛、枯水甚时已无法靠船、趸船只好再下移到仅下距汽渡码头几十米处新址码头定锚。黄州港是沙滩岸,码头因江水季节性的涨、枯随趸船上下移动而有多处。其最上游处为大码头,虽下游处在清代至20世纪80年代是关上码头,今为汽渡西侧的新固定的码头。上下间岸线长达6800米。 20世纪90年代初航运部门把趸船固定在汽渡西侧新码头处,关上码头、四里凉亭码头、粮食码头、大码头都废弃不用了。为此新固定的轮渡码头,1994年修了几十米水泥栈桥,出租车可以上下行驶江边方便接客,过江坐快艇只需1分多钟、坐大船只需5分钟的时间到鄂城。2005年轮渡公司职工买断、资产转售给宏达,公益事业私营化弊端导致停航至如今,看来似有检讨的必要。黄州汽渡码头下游江北船厂一带(上距关上码头约10公里处),水深岸直,20世纪80年代即有本地人雇用的大型货轮在此处卸货。1990年黄冈地区便在此处修了黄州新港深水货运码头,设置了几十米铁栈桥、在趸驳上还安装了2台25吨取重吊车。随着长江水运的衰落,虽停靠的货运大轮不多,但仍沿用至今日。 此外,黄州港还曾有两个码头,今日已鲜为人知,那就是潘家湾农用码头与沙洲外码头。潘家塆农用码头在关上码头不远今建新小区处,专门转运汉粪(当时没有化肥,有人做贩卖大粪的生意,此处堤下公路两侧曾有几十个储粪窖)兼起运黄州萝ト。沙洲外码头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大码头上游百米许沙洲临外江岸,曾建有一处临时码头,枯水期取代大码头使用。大概使用3--5年就取消了,故几乎被人遗忘。 黄州码头从宋元时期兴起再到明清逐渐兴盛,民国至今也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黄州人,黄州码头的变迁是这样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