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湾的豆皮铺子找不到了,那对夫妇,五六十岁,做生意不冷不热。就两个人,早点就两样,豆皮和蛋饼,配的饮品是现磨豆浆。
豆皮摊子最早在路口,一个推车支摊,两口平底锅,永远是大妈主锅。大叔负责打包收钱,豆浆分杯。因为是现做现卖,生意做不快,也做不大,来两个顾客就要排队。他们家豆皮,不像通常的早点铺子,一炕一大锅,皮子要么焦了,要么怕焦了,一锅底的油,腻人。他们家豆皮,皮子糊调好,打进鸡蛋等着,一勺糊子正好一张豆皮,糊子舀到锅里晃平,皮子成形,头天晚上煮好的糯米也是现填,炕好的皮子将糯米四角一包,翻面,稍稍带点焦意起锅,想老一点就说一声。我要说的是,不加葱,于是大叔看到我,会说,下一块不加葱。
他们从路口挪进巷子,有了店面,招牌是别人的,别人做中晚餐,后面屋子里摆了几张桌子。豆皮铺子不需要那么大地方,顾客都是买了就走,一路走一路吃。大叔和大妈做生意的格调一直没变,俩人都不爱笑,六七十度的热情。两人脸上略微带着点退休干部的矜持。
有一次大妈说,我们家的豆皮被评为特色早点,上了电视的。老夫妇的骄傲全在这句话里,他们的豆皮几年不变,无论哪一点都不变。
我们从陈家湾搬出来三年了,这三年像好大一片时间,老夫妇的豆皮铺子没有了,他们这样的年龄,经不起老。
美食不宜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