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政府网消息】经济发展,招商先行。1至6月,高新区新签约项目76个,总投资422.92亿元,完成市年度目标任务的74.3%。其中,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项目8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7%;引进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45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8%;引进30亿元以上外向型经济产业项目1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0%……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坚实步伐,是高新区招商人大胆创新、巧干实干的优良作风。“项目落地有空间,创新有平台,营商有环境,发展有政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襄阳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邓卓海表示,高新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作为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不断创新招商模式,开创了招商引资新局面。 “链式招商” 产业强筋骨 “‘链式招商’,关键要形成主导产业集聚、主导产业发展的生态链。”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平武说,今年以来,高新区紧盯“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体系,聚焦“链式招商”,持续“链”上发力,有针对性地“有链强链”“无链建链”“短链延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汽车及核心零部件项目持续发力,引进汽车及零部件项目14个,总投资194.13亿元,包括比亚迪襄阳产业园、东风轻型车智能制造和绿色工厂等项目;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异军突起,引进装备制造项目20个,总投资30.36亿元,包括博亚精工智能精密装备、重庆罗博泰尔工业机器人等项目;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实现突破,引进新能源新材料项目14个,总投资37.23亿元,包括东莞同济大学襄阳研究院及产业孵化、湖北华磁高性能软磁铁氧体材料、上海迪赫自动化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等项目;电子信息项目后劲十足,引进电子信息项目12个,总投资16.3亿元,包括阿里巴巴襄阳数字经济产业园、武汉镝次元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分析及数据可视化等项目。 企业集群才能形成产业集聚。高新区与襄阳市各产业链牵头单位同频共振,精准分析行业领军企业、拳头产品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分布,做大做强做实做优特色主导产业。 深挖潜力 老树发新枝 对外招大引强,对内培优壮强。高新区紧盯投产项目、优势产业,助推企业技改扩规,“二期现象”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以商招商、向内招商”的虹吸效应在高新区持续迸发,多个龙头企业追加投资新建项目。 自动上料,半成品在各个工位有序对接加工……走进襄阳美利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数字化智能精密加工车间,看到的是繁忙的机器运行场景,工人们只需通过生产线总控系统进行辅助监控。 落户襄阳11年来,美利信科技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提升、市场开拓,已跻身国内汽车关键零部件、5G通信零部件压铸领域龙头企业,进入国家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入选工信部公布的2021年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名单。 随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板块订单快速增长,今年2月,美利信科技与高新区签订协议,增加投资5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零配件扩产项目。 4月30日,总投资59.01亿元的东风轻型车智能制造和绿色工厂项目在东风汽车公司新能源商用车阵地开工。这是东风襄阳汽车城第一个启动搬迁项目,将通过集聚制造领域先进技术,进一步推动东风轻型车加快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转型;通过对制造阵地优化整合,提高物流效率,提升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能力,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或扩建新厂,或改造旧厂,或上马新项目……一批优质企业纷纷大手笔增资扩产,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线不断延伸,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 智慧招商 精准提质效 6月24日,阿里巴巴襄阳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在高新区管委会举行签约仪式。项目落地后,将发挥阿里巴巴集团在数据、人才、金融等方面的优势,5年内带动2500家以上的数字市场主体落户,其中每年不少于500家,同时帮助拓展本地产品销路,助推高新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总投资5亿元的武汉百捷集团有限公司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项目今年2月落户高新区,计划5年内在襄阳地区培育200家现代服务业企业,其中孵化规上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成为年营收过亿元、纳税过千万元的“亿元楼宇”。 这是高新招商与国际合作有限公司以大数据“精准分析”,实现“双招双引”新突破的生动写照。借助大数据,高新区招商引资向智能化、精准化、定制化方向发展,推动招商从“盲人摸象”到“顺藤摸瓜”,促进一批又一批高端制造、科技孵化、集群效应的产业项目相继落地投产。 在平台建设方面,襄阳自贸片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发展迅猛。园区正式投入运营以来,已入驻跨境电商相关企业83家。去年,园区完成进出口邮件150万件,实现进出口贸易额2亿元。去年3月,大龙网正式入驻襄阳综保区,已有11家企业入驻大龙网襄阳龙工场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