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访红楼
文/田琼仙
武昌红楼是我们武汉人民的心灵鸡汤,是我们大武汉的重要地标!他总是以庄严肃穆的姿态站立,唤醒许许多多有志之士的深刻记忆。一踏入带着历史气息的土地,忽然就见到一大片梅花含苞待放,那临风傲骨的姿态,那暗香浮动的韵味,宛如一张张青春勃发的脸庞,用热烈和活力把拜访的人们簇拥起来。顺着花径的引领,我们来到了孙中山的雕像前。这是个两层的石雕,下层的圆柱形且带着梅花花瓣状的石柱托起身着长衫、威风凛凛的孙中山先生,目光炯炯地眺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现在人们的幸福笑脸和富裕生活,还有青山绿水堆起的金山银山。雕像后面的武昌红楼,红砖红瓦,和四周的苍松翠柏遥相呼应,昭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通过微信扫码,我们来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左右两侧的武昌起义的军旗让人肃然起敬。军旗由红黄黑三色组成,红底与黑色九角象征“铁与血”,黑九角内外两圈各九颗共计十八颗圆星,代表全国十八个行政区;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的炎黄子孙。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向封建社会打响的打一枪。1911年10月,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人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导致了清王朝统治的迅速覆灭,结束了在中国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走向共和的大门。
我们首先参观了“鄂军都督府”。通道内都是圆形的拱门,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在“名人留踪”展区里,我们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1961年3月4号公布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199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的签字,1999年3月宋庆龄的亲笔题字“辛亥革命武昌纪念馆”,文学家、教育家余秋雨书写的“千古江山、百年胜迹”遒劲有力,挥洒飘逸…还有港台要政参观视察的题字和合影留念。他们的到访,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感召力,这种思想理念像宇宙风一样向全世界传播!
各个展区格局相似,拱形的玻璃窗户,长方形的会议桌,带着靠背的椅子,小方形桌上的电话机,陈设非常简单,非常古朴,可见当时的条件多么艰苦。我们在这里驻足流连,吸取精神养分,滋养我们的心灵!
“谋略会议室”主要负责人蔡济民是湖北黄陂人,天资聪颖,读诗书,习经史,胸怀革命大志,18岁参加张之洞举办的新军。1911年成为起义军的参谋长。都督府里还设有军令部、军务部、民政部、外交部……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在红墙与红墙之间,无论多么曲折和艰难,总会有一条道路连接着,那就是神圣的使命!无数的革命先驱们大声地喊出“三民主义”,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在波涛汹涌的历史风云变幻中,殚精竭力,自强不息,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与日月同在的中国史诗!
“教惟以爱”是丰子恺的儿童漫画展区。丰子恺浙江桐乡人,是我国现代画家、文学家、翻译家。他的画充满童真童趣,温馨而甜蜜,和谐而快乐。妈妈推着摇篮里的宝宝回家名曰“唱歌归去”;孩子们自己烧火做饭,自己打桌椅板凳,自己的事自己做,都叫做“无条件劳动”;两兄弟勾肩搭背,一个的左脚和另一个的右脚捆绑在一起行走,名曰“步调一致”;还有“柳下相逢握握手”、“雀巢可俯视而窥”多么温馨的画面啊,见面握握手,打打招呼,亲亲热热,共享美好时光,纯朴的乡风民俗跃然纸上…虽然是看画展,但我们从中悟到共和共同的真正含义!在钢筋水泥的建筑里,衣食无忧,物质条件非常丰富,往往是隔窗相望,老死不相往来!
冬日的暖阳引领我们到了辛亥革命博物馆。踏进博物馆的大门,就看到一组群雕,革命先驱者们一个个昂首挺胸,身着军装,荷枪实弹,气宇轩昂,盛气凌人!拨开历史的尘埃,一桩桩往事慢慢浮现眼前。我们听到了孙中山应上海《中国晚报》的邀请所作的演讲,全文原声再现;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发布的关于中华民国改为阳历的通电; 孙中山起草的国民建国大纲;中华民国元年月份牌……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个个传奇的故事,一场场会议记录,一件件大事记载,这些辛亥革命的元素,就像浩瀚星河中璀璨的星星,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里!
武昌起义的枪声已经渐渐远去,但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革却是巨大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革命先行者和志士仁人,推动着古老中华顺应历史和世界潮流,不怕困难,英勇无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和力量!
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这是红色的革命根据地,成千上万的英雄儿女,为了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热血和志向已经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的革命先辈在这里,我们的根脉在这里,我们的红楼在这里,这里储存着丰厚的历史信息。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这里朝拜、探访和聆听,踏着古老的记忆,屏心静气的呼吸曾经的气息,脚下的路越来越坚实,越来越宽广。革命岁月的风景,珍藏着岁月的痕迹,丰满了英雄城市的精神和品格,那永久的红色信仰,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