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早期疾病“无处遁行”
微米级磁共振成像系统将登场
2005年,时年44岁的丁明跃放弃海外三维超声研究工作回到华科大。2007年,32岁的尉迟明也留学回国进入华科大。随后他们从华科大自动控制专业转行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始专注于超声研究。丁明跃回忆,那时西方的超声断层成像走在前面,不断尝试“超声+CT”的研发。2013年,美国第一款超声断层成像系统走向市场,每台70万美元。
同样是2005年,时年33岁的谢庆国从华科大自动控制专业转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任教,与丁明跃和尉迟明先后成为同事。此前,谢庆国已在校内创立数字PET实验室,专注于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方法研究和仪器研制。他率先提出“全数字PET”概念,试图和进口PET“掰腕子”,“当时大家都憋着一股不服的气”。
1980年,在教育部的批准下,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在力学系建设生物力学专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生物工程系。1982年,生物工程系王君健教授、信息工程系康华光教授与化学系徐辉碧教授联合,成功申请在华中工学院成立全国第一个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点,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开创了理工医交叉融合的先河。
“面向国之需求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回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办的初衷,年逾九旬的王君健教授对今天的办学成绩很是欣慰。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生物信息技术领域发展迅猛。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实现了从信息采集到数据整合与分析的“一条龙”式发展,为精准医疗与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据悉,目前,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率不足三成。过去,国际品牌的PET占据中国市场90%的份额,现在已经下降到60%,以锐世医疗为代表的国产PET重塑了国内市场格局。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组长王卫东教授表示,以全数字PET为首的华科系医学影像设备研发团队,经过20年坚持不懈的创新,核心部件都实现了国产,不仅推动了国内精准医学的发展,还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武汉已是国内医学影像设备研发的重要策源地。
在医学影像“三大件”之一的MRI领域,华科大团队也有了自己的规划。
“5年内,珞珈山下的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后将达110特斯拉,MRI性能也将获得大幅提升。”国家脉冲强磁场中心主任李亮表示,在磁共振成像上,可将目前的3特斯拉或1.5特斯拉提升至9.5特斯拉,将亚毫米级的显像提升至30微米,提升一个量级,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更为有效,可以推出全新升级版的微米级磁共振成像系统(MRI)。
“MRI的性能(成像分辨率)与磁场强度正相关,强度提升带来性能提升。”国家脉冲强磁场中心教授曹全梁表示,MRI由磁体、波谱、数据处理系统组成,而磁体是研发的核心,核心问题解决了,其余都会迎刃而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