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67
版主
   
- 积分
- 8960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2-12-15 15: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乡土【散文】
刘继智
一
你能脚踏实地地到田间去转转吗?
你能真真切切地深入到乡土之中去感受它的温存吗?
恐怕很少有人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即使回答,那也只不过是一些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去散散步、锻炼锻炼之类的话题,田间的风景好啊!
是的,田间的风景是美好的:空气清新,民风淳朴,景色如画。那是站在田间之外看田间,那是站在乡土之外看乡土,对于乡土这个概念,如今又有谁愿意更多地提及它呢?又有谁愿意去真切地关注它呢?
乡土,那东西太古老太朴素太陈旧了,甚至有些庸俗有些愚昧有些无知,不值一提。日渐城市化商品化的社会使乡土这个概念显得那么地苍白无力。是啊,如今享受着高科技现代化通讯交通工具坐在舒适的办公桌前,蹲在豪华的小轿车里面的人们,有谁又真正地去爱过乡土,有谁又真正地去眷恋过乡土,有谁又真正地去思考一下乡土上所存在的问题呢?甚至连一些新闻报道、电视节目在关注经济腾飞、政府活动、娱乐界的绯闻轶事之时,总是把乡土这个概念挤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一些电视剧、电影节目关于乡土的题材也越来越少了,即使有那么一些,也被那些在城里长大的演员们演成了“四不像”,又有多少乡下人愿意去欣赏这太离谱的艺术呢?至今,有关反映乡土生活的文学作品更是少得可怜,那些帝王将相演绎着的文学舞台,已经有些缤纷异彩了,相比之下,乡土文学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二
乡土这一概念,在人们的意识领域里,已经彻底失去了平衡。
那些曾经在乡下生活过,知晓了乡下生活的艰难和困苦的人们,他们一旦脱离了乡土,一旦进入到城市的生活圈,一旦进入的优越的城市生活中去,他们的意识里也逐渐淡化了乡土,他们已经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节奏,逐渐学着城市人一样打发日子、装扮生活,他们以生活在城市为荣、以自己曾经是乡土的一份子为耻,那内心里的耻辱和憎恶更增添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狂热追求。
那些根在乡土、家在乡村、生在乡土,长在乡土,如今在远方的城市打工赚钱的年轻一代,他们没有多少知识、没有多少文化,他们的肤色、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性格,他们的意识都与那厚重的乡土难解难分,都与那乡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妻儿老小甚至至今还在乡土之上,他们一旦离开了乡土一旦进入到城市的空间,一旦进入到城市那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世界,在短暂的痛苦和折磨之后,也渐渐地瞧不起生他养他的乡土了,瞧不起与乡土有着深厚感情的父辈们,他们尽管在城市流血流汗卖着苦力过着枯燥而乏味的生活,但他们对于城市是向往和依恋的,尽管这种向往和依恋充满着许多矛盾而复杂的成分,但他们的心绪、他们的情感已渐渐远离乡土这个固有的概念。还有那些许多年轻漂亮、如花似玉的乡下女子,她们到城市的娱乐城、发廊、洗脚城、桑拿、酒吧去充当吧女、坐台小姐,甚至不惜出卖肉体来换取金钱,尽管这种选择更多的是出于无奈,尽管她们最初只是对于城市的向往和梦想,尽管她们心中还有许多美丽的憧憬,但她们的行为仍然还是背离了自己的乡土、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她们迷失在那繁华而又热闹的城市流程之中,渐渐地丢失了自己纯洁的灵魂,让膨胀的金钱欲望和对物质生活的强烈追求充斥着自己的意识形态,但是,这又能完全怪她们吗?不能说她们没有梦想,不能说她们没有追求,她们也许真的不愿自甘堕落,因为城市和乡村巨大的经济反差使她们一时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而已。
乡土,你是一个复杂而又让人难以说清道明的话题;乡土,你是一个波动起伏、变化无常而又往往让人淡化忽视的概念。
三
一旦到乡土之中,一旦深入到乡土的心脏,我就感觉到它的脉搏的跳动,我就感觉的它的血液的奔涌......
我常常站在乡土之上,站在我曾经耕耘过的乡土之上,凝视、瞩望、冥思、遐想.....我密切地注视着乡土之上悄然发生的一切变化。
也许,在有些人眼中,山还是那样的山,水还是那样的水,村庄还是那样的村庄,田野还是那样的田野,人还是那样的人,一切还是原来的模样。说实在的,如今的乡村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楼房高了,街道繁华了,乡村的公路变宽了平了直了,路上的车子也多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山青了,水绿了,树木也长得茂盛起来,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增强了,发展经济的门路和途径也渐渐地多了起来,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开始重视起来,教育的投资也多了起来,在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同时,对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渐渐强烈起来。
但是,从总体意义上说,乡土永远还是乡土,它是有别于城市的繁华和热闹的。城市日渐高涨的商品化虽然在不断浸蚀着乡土固有的内容,但乡土之上所呈现的主流,商品的流通还永远不是主要的。乡土之上赖以生存的仍然还是土地和粮食,土地是乡土的原始基础,土地之上生长的庄稼和谷物以及与之有关联的一切活动,仍然是乡土所蕴藉的内涵所在。
当土地不断地减少,乃至荒芜、被浸蚀的时候,那些依赖土地而生存的农民,就意味着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根基,就意味着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生活规律也在相应的发生变化。这个时候,我们再来审视乡土,再来力求寻找到那些朴素的东西、那些自然的因素、那些乡土之上所呈现的固有的文化氛围,总似乎很艰难。
古老的朴素的文化渐渐地丧失,新的乡土文化才刚开始孕育,还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乡土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失衡,总好像缺少一点什么,到底缺少什么,那些生活在乡土之上的人一时半会也回答不出来。一旦失去的东西,总要力求寻找到一些新的东西代替,如果没有什么东西代替,就势必出现断层。在这种濒临断层的乡土文化衔接转换过程中,那些生活在乡土之上的人们,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出现奇迹。但是,乡土仍然按照它固有的流程变化着,如果人为的一下子去彻底改变它,这似乎是不可能的。
四
我依然关心的是乡土本身和乡土上生活的人们。
凝望那一片黑色的土地。那土地生长着庄稼谷物,也生长着希望和失望、喜悦和痛苦。庄稼在风雨中飘摇着,散发着诱人的芬芳的气息,那青青的禾苗,披挂着晶莹的珠露,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着,那是怎样的情景,那是让人陶醉神往迷人的情景,那情景中,有庄稼人流出的汗水、付出的心血、寄予的希望、倾注的热情,还有太多太多复杂的感受。眼望这种情景,便会使人联想到春天耕耘的泥浪,夏天锄草的波痕,秋天收获的金黄,全在这田野中一一呈现出来......
我就是这样,常常一个人深入到田野之中,深入到庄稼地里,深入到种田人劳动的氛围中,去聆听庄稼拔节的声响,去感受庄稼细微地律动,去体味劳动的节奏,去揣摩庄稼人对于土地复杂的感情。而在夏天,当谷子扬花的时候,田野就有些多情和浪漫起来,稻花在风中飘香,蛙鸣声四起,开始鼓奏出丰收的交响乐,这时的田野便变得迷蒙起来,变得丰富起来。不久之后,庄稼便在一定时间的酝酿中悄然地成熟起来,满畈里便尽是金黄的色彩,镰刀在阳光下闪耀,汗水在阳光下流淌,歌声在阳光下飘荡,笑声在阳光下传播,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呀!忙碌成了这个季节的主旋律,喜悦成了这个季节的主题歌,当金黄的谷子垒在稻场边,当一满担一满担的稻谷收进仓的日子,庄稼人的脸上才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而在寒冬,大雪纷飞的日子,庄稼人在雨雪天便围在火塘边烤火,在大晴天仍忘不了墒情,他们翻挖着土地、积肥施肥、整墒清淤、又在为第二年的播种默默地准备着。
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有些简单而又神奇。
其实,农民对于土地并没有多大的奢求,只是希望它能够供应给自己赖以生存的粮食罢了。而土地,总是有限的,甚至是那么的狭小。在一些地方,特别是那些比较偏僻的乡村,在人均还不到半亩地的情况下,那仅有的一点土地是收不到太多粮食的,加之退耕还林,加之一些田地自然的荒芜,特别是不但新建的房子大量地占用了有限的耕地面积,耕地就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窄了。这么狭小的耕地,即使付出再多的劳动,花费再大的投资,所获得的收入仍然还是有限的。他们根本不可能在土地上种出金子来,绝对不可能。曾经有一阶段,一些农民为了解决种植结构问题,改变原有的种植模式,把种粮食的一部分土地改种经济作物:药材,树苗,茶,板栗等等,甚至种一些蔬菜,虽然经济有所改观,但终于还是碍于市场疲软,投资风险大,几年之后,又不得不改种粮食作物了。改种粮食作物后,他们在土地上投入的时间和劳动量并不多,也没有那个必要。说实在的,现在种庄稼,比过去要好种多了,有优质稻种,有化学肥料,有高效的除草剂,那一点点狭小的耕地,用不了多少个劳动日就解决了,庄稼种在土地上,便只等风调雨顺,就可以高枕无忧地等待收获了。只是在平日悠闲的日子,扛着锄头到农田中转悠转悠,看看水,以保证田地的湿度,观察一下也没有病虫害的发生。
在那短暂的农活忙完了后,更多的日子,那些地道的种田人便显得异常的悠闲:聊天串门,闲聊闲扯,他们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古论今,上至五千年,纵横天下事,真实的,虚构的;村里的,村外的;古代的,今天的;国内的,国外的,只要是扯得出来的,什么奇闻轶事都要拉出来品评一番。如果这些都品完了,他们也许便开始无事生非,说东家道西家,家长里短,谁家的公婆儿媳怎么不和,谁家的小两口最近拌了嘴,谁家的女儿最近又怎么怎么了.....这还不是最悠闲的时候,你如果深入乡村,你如果实实在在地沉入到他们中间去,去切切实实地了解他们的生活,你便会发现他们悠闲无聊到了什么程度:如今的乡村,处处可见一堆堆一桌桌打麻将的人群,处处可听噼里啪啦搓麻将的声响,一路上走来,你便会听到这声音里面夹杂着笑声,埋怨声,自责声,喧哗声.....仿佛一切的声音都与赌博输赢有关,彩头虽小,但他们却乐此不疲,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多岁的小伙,无人不会,无人不晓,麻将和扑克目前成了乡村最高尚最快乐的文化生活。
每每看到这种情形,我总以为现在的农民是最自由、最悠闲、最舒坦、最快活的一种职业。如果把他们所从事的农业劳动也算作一种职业的话,那么这种职业恐怕是最没有约束力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权利去约束他们,除非法律。从表面上似乎看起来他们已经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不再像往日那样对土地有过多的依恋了。
但是,我永远只是了解乡土的表层,我永远只是了解乡土的凤毛鳞角而已。我虽然是农民的儿子,在乡土中出生在乡土中长大,如今又在乡土这个大范围里生活,日日夜夜与乡土打着交道,我却 无法深入乡土的内质、无法深入乡土的底层,去细心地触摸它的根须,去真切地感受它的律动,去认真聆听它的心跳......我实在无法透彻全面地诠释乡土之中所蕴藉的内涵,尽管我总是在努力地去阅读它。
那些生活在乡土之上的农民,他们曾经有一阶段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存危机,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外出打工便是例证。农民,这个朴素的字眼、这个朴素的称谓、这个朴素的形象,一旦进入城市、进入工厂、进入大型的建筑工地、进入那繁华似锦光怪陆离的空间,他们所承担的都是一些繁重的体力活,出卖的都是一些廉价的劳动力。农民工的问题是最让人头痛而又复杂的问题。农民工讨不到工钱的事件屡屡发生之后,立刻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但这事件的本身所包含的问题却是复杂而又深远的。只有社会专家们通过深入研究才有可能探讨出一个究竟来。
相比而言,一些农民尽管没有外出打工,在家里搞一些农副产品深加工,跑跑运输也能赚到一些钱,促使一些家庭逐渐走向富裕之路。但是,对于更为广大的农民来说,这样的暴发户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农民还是奔波在生存线上,以求得自身的温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