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李勋明

《荆门直隶州志》部分文章选登(不断添加中)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4-11-16 14: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泉十亭〕龙泉居蒙、惠二泉中。蒙、惠旧俱有亭,颇称胜地。成龙自癸亥来荆,及见者惠亭耳。岁甲戌,既修龙泉,复构书院如泉名,位全忠祠于院右,而以荆园二所翼之。左引泉经其中,以为荆士啸咏地。于是,古迹所在,渐次兴复。亭阁高下,随景布置。亭曰“龙泉”,阁曰“跃渊”,台曰“得月”,龙泉之新构也。右为陆夫子讲经台,太守张公题曰“仰止”,朂成龙也。继龙泉而构者,曰顺泉之孝隐亭,远映讲台者曰东山读书亭。泉右之惠亭,新之,颜曰“流清”。泉左之蒙亭,复之,目曰“养正”。书院之文昌楼,则为龙泉诸生奉也。荆园之洗心堂、方塘、书屋、听泉亭、东山草堂,则为龙泉诸生设也。至半岭之西山、泉神二祠,则斯地之名山灵水,咸以祀焉。不尽为亭而槪曰亭者,从其多也。亭不止十而仅曰十者,举大数也。亭不必尽在龙泉而统曰龙泉者,以诸亭俱自龙泉始也。绀碧辉煌,左右映带,山环水绕,景色澄鲜,登高一望,宛然图画云。
〔西宝昙光〕西宝山古名西堡山,在蒙山西三里,为州之右肩,形家称东堡耸立于左腋,西堡雄峙乎右肩,即谓此也。视蒙山高数倍,前则为罗汉山,诸峰罗列,计十有八,如蹲如倚,或高或俯,若挐鸷鸟,若擐修虵,峭拔狰狞,状如罗汉。每当夕阳在山之时,昙光四合于层空,宝色迷离乎岭际,讵非天然宝林、西来妙境乎?石内长石莲蓬树,牵藤盘顶,不花而实,煎水可治气疾。山麓有海会寺,旧为名剎,今废。
〔唐安古柏〕古柏在象山东麓唐安寺前。寺为唐莱公禅师建,初名“唐安”,后赐名“广福”,明初改“安福”,今从其朔。师尝植双柏于寺前,今仅存其一。老干扶疏,干宵插汉,洵古物也。南去枣园半里,北数武为文安祠,再北为四泉,半野半郊,亦山亦水,苍龙绀宇,掩映参差,远近称赏。杜老诗云“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若为斯柏咏者。州牧舒成龙既构石栏以护之,复刻石碑以标之,移建寺宇,并新佛像,亦象山泉亭之助也。
〔南桥塔影〕古塔在东山南岭上。隋开皇十二年智者禅师建。记云:立了东山塔,长林生头角(荆门在隋为长林县)。后孙何、孙仅兄弟状元,果应其谶。南岭视北岭为高,塔复踞其颠顶,七八十里外皆可遥见。方成龙之初莅荆门也,即闻父老云“东塔,文运所关。又一州眉目,颇资瞻眺。每良宵云敛,皓魄东升,塔影山光,景趣尤别。”南门桥去塔刚二里,塔影移桥,如苍龙之横波上,兼之清涟溪流映带左右,骚人雅士恒流连桥畔不置也。顾其桥久废,塔影付之东流矣。州牧舒成龙购石建桥,名曰“文运”。一日劝农南村,晚过桥上,清光袭襟,塔影触目,溪流活活,一涤尘襟,益信父老所言不虚也,遂援笔而志之。
〔带河金虾〕金鰕河在州城内。明正统间,穿城作渠,曲折环绕,厥形如带。尝有金鰕出游,光彩照耀水中,它水则无,亦异物也。河源西郊外天心堰,入注河内,绕凤凰台、城隍庙,至高家桥,旋转北门左而出。昔此河疏通时,科甲联绵,人民殷富。淤塞之后,景物萧条,人多灾患,则此河洵大有关系矣。第天心之水由城根水道入内,顺依河形向东直灌,原有宣泄之剅眼,日久阻塞,水无归而涣散。以致乾隆九年霖雨水涨,坍城数十处,民房倾颓。是此河之淤,不但风水攸关,并妨城垣庐舍,自应及时疏通,以复旧规。且挑挖宽深,蓄积余水,浇灌洗濯,永便民用。即骤遇火灾,亦可济急,利甚溥也。乾隆己巳,州牧舒成龙会同邹游戎士权,与阖郡士庶约:自西关外天心堰起,至北关剅眼头出水处止,各照屋址,自加修浚。如空处及无力之家,则捐俸以助。其河道务以宽五尺、深五尺为率,两岸俱甃以砖石,料实工坚,以期永久。仍令互相保护,不得秽污。从此地脉舒畅,风水发越,城垣民居并得坚固,士民称便焉。
〔长春丹井〕长春院即今之玄妙观,在城内州前街北,以元道士丘长春名。宋时为荆岑伟观,端平中兵毁,元始复之。宏敞清幽,州城仙境也。长春之道以清虚为主,一时从游者甚众。尝炼丹院中,遗有丹井。明时,病者饮井水即愈,其井益重。百余年来,规模渐损,广基侵为狭址,丹井则依然在也。州人旧传“八景”,此居其一。成龙爰于井之四面围以石台,新其观而颜以旧名,传古迹也。因思城市古迹多就湮没,兹井犹传,非以其济物之功溥欤?夫丹传而井传,井传而长春传,长春传而道院以传。人杰欤?地灵欤?请以质之学仙者。 
州城内外古迹
〔贡院〕在州城内西北隅,即武库旧址,今改为小教场。
〔响井〕在北街。投之以石,响如金玉,良久乃止。
〔明水井〕在儒学内,又义井三,俱元州牧田温凿,今塞。
〔星井〕在内泮池东,今建土地祠于井上。
〔过发钟〕旧在东山书院侧万寿寺内,乃元至大元年,戊申,住持僧绍阡铸造。其钟重六千余斤,钟纽有断痕,发皆可过,而钟县不坠,且附近之地绝无蚊蚋。寺遭兵燹,钟移玄妙观,考之无音,置诸墙角。乾隆丙寅,州牧舒成龙建官署成,作新楼,觅钟不得。诸生张东林等以此钟告,命工拭洗,以火煆之,则声韵洪远,居然大吕之音矣。舁之楼上,旦暮鸣之,荆门耳目一新。署当夏秋之际,每苦多蚊,自此钟悬后,无复噆肤之苦焉。
〔双节祠〕在南门内。祀宋吴源及妻卢氏,今废。
〔古荆门府〕在当阳古城。
〔荆门县〕在今州治东门外。
〔观望台〕在南门外东隅,台基犹存,今废。
〔洗马潭〕在州南门外。相传关夫子洗马于此。
〔皇华驿〕在北门外,元毁。明正统初开设驿馆,州牧朱珉创建荆山马驿,荆山驿始此,今改为马神庙。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4-11-16 14: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蒙惠龙顺四泉图说
〔四泉〕并在象山麓。泉从石罅涌出,渐汇成渠,环城三面,至东门北流。蒙、惠二泉,唐、宋以来已著名。蒙泉在北,性凉。惠泉在南,冬性温,澄澈如镜,石鱼可数,泉亭之胜,甲于一州。宋熙宁中,翰林学士彭乘知军,于蒙北增泉曰顺,析为三沼,并引至竹陂河,东入汉水,以灌民田。绍兴间,陆九渊知军,观察张垓行部至荆,大书“蒙泉”刻诸石。嘉定间,东平刘无欲镌蒙卦于崖石。题咏名贤,唐有宇文鼎、李德裕、沈传师、牛征、刘次山,宋有欧阳修、孙仅、孙翀、张敬翁及元、明诸公,篇章甚伙。明末戈马蹂躏,往迹十不得一。惟宋黄庭坚、张垓,明黄辉、康一元各书蒙惠泉石碣犹存。国初,守备孙光哲因旧址建亭,州牧薛继岩、李衷灿、何成祖先后修葺,今止存惠亭耳。州牧舒成龙新得龙泉,味甘质重,爰构四泉神祠并亭阁廊槛十余处,复蒙亭,建顺亭、惠亭及诸沼,大加修治,泉流益旺,民受其利。详见“八景”。
〔卫公赋诗石〕在城西,唐李德裕节度荆南,赋诗刻石。
〔漱玉亭〕在惠泉旁。又有〔寒亭〕、〔信美亭〕、〔喷玉亭〕、〔澄渊阁〕、〔船亭〕,今俱废。
〔荆园〕在龙泉书院东。宋绍兴中,王嗣建洗心堂,久废。乾隆中,州牧舒成龙辟荆园,引蒙泉自书院入园为方塘,重建洗心堂于方塘之中,北为方塘书屋,北东为东山草堂,东南临泉,为山上建听泉亭,极园林之胜。同治七年,州牧恩荣添建洗心堂卷棚。
〔文明湖〕在龙泉书院前。州牧舒成龙引蒙泉为二流,一北流自书院入荆园,东出来龙桥南,与顺泉合。一东流会龙、惠二泉,汇为湖,由陆夫子祠南,东出与顺泉合。烟波浩渺,亭影参差,水色山光,染人襟袖,往来冠盖,无不问津者。
〔白龙潭〕城西里许,在雨山麓。宋学士朱震曰:“蒙山北有池曰天井,潭下有数窦,泓澄不竭,素滴云浮,潭有寒亭。”方山华题诗一绝,见《艺文志》。遇旱以虎脑骨掷潭内,祷雨辄验。州牧舒成龙屡祷屡应,因于山上建甘雨亭,又题“白龙神潭”四字,镌石壁上。
正东古迹
普惠洞图
                              

普惠洞图说
〔普惠洞〕在州东五里大慈山。康熙二十三年,御塘唐凯建公耽风雅,究内典。时征吴逆军兴,公奉使驻荆门,与福善僧懒庵善,相与探幽选胜,寻壑经丘。至东南大慈山,见其地峰峦秀异,景趣幽佳,遂建佛剎,且置斋田以栖懒庵。佛庐三层,层累弥高,半岭则为普惠洞,洞设大士像,石磴纡折。每当仲春佛诞,奔走瞻拜者遍邻壤,祷无不应。其地三山环抱,一水潆回。前架石梁,右构琴亭,杂药纷披,丛篁密荫,有秋风先到、午日不知之乐。至洞左之说法台,洞右之望云台,亭旁之甘露泉,雨花岸溪边之弥陀洞(即清莲洞),与僧寮、茂树参差掩映,俯视尘寰,居然上清矣。乾隆间,州牧舒成龙重修。唐公有《建普惠洞碑记》,见《艺文志》。(查唐公置买斋田,旧系三石三斗零。数十年来,半被侵占。州牧舒成龙清查,复十之七八。又,徐圣方原施山田十九石五斗,今易以水旱田五石五斗,并载碑记。)
〔松韵庵〕在城东二十里。苍松百本,中构一庵。每风雨之夕,谡谡之声常在树间,大有佳趣,庵名以此。
按,旧志《古迹》又有“荆台城、安居城皆在州东六十里石牌西,编县城在州东六十五里”三条,考《隋书·地理志》,“安居县,梁置,隋开皇十八年改荆台,大业初,改昭丘,寻废,入当阳县”,则安居、荆台实一城也。明嘉靖十八年,以荆门之马良望乡益钟祥,荆台、安居、编县三故城皆隶钟祥,不应复入州志。而《方舆纪要》亦云“荆台城在州东六十里”,当亦沿袭旧说,未详考改隶钟祥之故耳。
又按《当阳县志》,“荆台县故城在治东六十里,今荆门交界处”,则州西又一荆台城矣。又按旧志《沿革志》,“西魏于仙居置安居县,隋开皇十三年,改安居为昭丘,大业元年,改昭丘为荆台”,则是先改昭丘,后改荆台矣,与《隋书》不合,建置时代亦与《隋书》不合,未知何据。其曰于仙居置安居县,尤为可议,其安居故城则列入正东古迹,去州六十里,而仙居则列入西北古迹,去州一百二十里,亦并无故城之说,不显然自相矛盾乎?以讹传讹,种种疑窦,与其存疑,不如削去。
东南古迹
内方山图
  

内方山图说
〔马良山〕即《禹贡》之内方也。在州东南九十里,南望潜渚,北眺郢都,东瞻京邑,西顾荆门,襟带汉水,肘腋两湖。由长冈岭迤逦东北约七八里,群山罗列,云雾、朝阳、仙女、太平、七宝诸峰尤为秀异,古名章山。三国时,马良读书于此,时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故又曰马良山。唐司马子徽炼丹于此,又名马僊山。旧有万石撑坡、山城枕汉、古剎巢云、朝阳映月、方洞还丹、七宝叠翠、飞燕贴壁、仙女鸣珰诸景。州牧舒成龙重修云雾观,建亭其侧,以志古迹,复立内方书院焉。
〔沙洋〕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元末为县,明为镇。逼临汉水,居民稠密。北堤直抵内方山,南堤直抵沱潜,沙洋居其中,两堤若翼。南堤镇水者关帝庙,北堤镇水者晏公庙也。
〔辛公义泉〕在沙洋北里许。相传有司马辛公者,山西人,官荆门。母不习水土,公拜祷出泉,味同故乡,母服之无恙。俗名孝子井,今淤。
〔夫子山〕即黄家山,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东六图,去沙洋一里许。州人黄点明理学,通五经,设讲堂于此山,从学者常数百人,故尊其名曰夫子山。今讲堂遗址犹存。
〔仙女洞〕在内方山南。昔有仙女于此围棋,上有梳妆台及仙女庙遗址。
〔基州城〕在内方山东北马良口。《唐志》:“武德四年置,并置章山县,七年,州废。”
〔古绿麻县城〕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绿麻山上。新城都统边居谊所筑,即今沙洋地。
按《方舆纪要》,“西魏置绿麻县,隋大业改曰章山县”,又云“有绿麻山,在州东南百三十里,宋末吕文焕遣都统边居谊筑,沙洋之绿麻城,城盖在山下,俗亦名桃李山”。
又按《括地志》,“章山在长林县东北六十里,县盖以山为名”,考隋与唐初之长林县治,即今州治,章山即今州北之鸡头山,则西魏之绿麻县自在州北。宋边居谊所筑沙洋之绿麻城,特沿旧县名耳,非取名于绿麻山也。今州境有绿麻堤,即小江湖堤,有绿麻寺,以在绿麻堤上,故名。其堤与寺当皆以近绿麻城而名,非以绿麻山而名也。详询土人,均不知绿麻山在何处,亦并不知桃李山之名,其无绿麻山也明矣,《纪要》之附会无疑矣。然《纪要》于绿麻县、绿麻城明系二处,旧志考之不详,竟以沙洋之绿麻城为古绿麻县,而又以为在绿麻山上,更为附会矣。
又按《当阳县志》,“绿林山在县东北百二十里,汉王常、马武起兵处,西魏以此名县。古绿林县城在今荆门沙洋地,距绿林山百余里,因山在境内,故以名县”,则亦以宋末之城为西魏之县,而又以绿麻城为绿林城,以绿麻山为绿林山矣。改古证今,强人就我,毫无考据,尤为可笑。
又按《方舆纪要》,“绿林山在当阳县东南百二十里”,当阳旧志则云“在县北六十里”。一山也,或以为在北,或以为在东北,或以为在东南,或以为六十里,或以为百二十里,纷纷聚讼,讫无定论,考古者将何据乎?盖绿麻、绿林字体略似,易于传讹。要之,绿麻县在北,绿麻城在南,不得浑为一处。绿麻自是县名、城名,不得浑入绿林山。绿林自是山名,不得浑入县名、城名,互为牵掣,徒资嗢噱耳。
〔新城〕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宋守将吕文焕都统边居谊筑。今冲成河,里人移居谊庙于堤西。
〔浸汉楼〕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宋末边居谊死守新城,元伯颜破之,楼毁于火。
〔贬王嘴〕汉景帝皇太子四岁废为王,后坐侵太宗庙壖地为宫,得罪徙居于此。
〔桃花台〕在藻里,高二丈。传为吴王栖嫔妃之所,值天雨久阴,土人间闻有丝竹声。
〔春申君故宅〕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前有翰林港,后有读书堂,碑字剥落,讹春申为奉甲,今呼为奉甲店。唐杜牧有诗,见《艺文志》。
成龙按:春申君黄歇,楚人也。初事楚顷襄王,使秦,归太子完,立为考烈王,封春申君为相。二十年,救赵、灭鲁、却秦、强楚,可谓有功矣。然后以昏眊为李园所杀,抑可哀也。史亦未详卒葬何地。今考府志,载有春申君墓,土人且传其故宅,似为州人也者。及考钟祥人物旧志,且载歇名,是歇又为郢人矣。然钟邑新志,又辨驳、删削,其前志考核未实耶。兹志于《墓宅》之传仍存其旧,而《人物》内姑为阙疑,不敢附会焉。
〔长林县城〕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即今后港。自晋南渡,析治于长湖东北隅,在黄歇塜之北。唐贞元二十一年,复移长林于此。下有关门冈,被水冲塌,移城于东冈。今有遗址。
按,晋隆安五年,于编县地置长宁郡,宋泰始中,改永宁郡。隋开皇十八年,改长林县。唐贞观八年,立荆门县,属长林郡,此长林城即今州治也。贞观二十一年,移长林于藻湖之关门冈,此长林城即今后港也。贞元二十年,关门冈被水,移长林于东冈,此长林城即后港之东冈也。晋隆安中,分编县地置长林县,属武宁郡,《方舆纪要》云“在州西三十里”。则州境之长林故城共四处矣。旧志惟著后港一处,又以唐之长林为晋之长林,又以贞观之移治与贞元之移治浑为一事,皆属错误。
〔紫云山〕在州东南一百六十里青塜村。上有紫云寺,即资福寺。唐武宗会昌元年,正空禅师建。至元无闻禅师注《金刚经》于此寺,见紫云。明僧惠林重修。
〔旌阳县城〕在州东南百五十里,今李家市西北。梁承圣三年,刺史萧秀筑。魏改旌阳为武山,寻废。
〔李家市城〕在州东南百五十里。五代高氏筑,址犹存。
〔接粮湖〕俗呼为借粮湖,在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晋杜预攻江陵,尝有艘至此接粮,分给兵饷,故名。周环东六、东七、青三、青四、青五之地,有积玉口、新口二处为沟里许,泄水于鱼池小河,以入张鹞嘴。西南北三面皆山,周围百里九十九汊,尝产银鱼及金鰕。中一潭名大湾,深数十丈,为鱼鳖所聚,极旱不涸。秋冬鱼歌互答,暑月芰荷浮香,湖景最佳。
〔张鹞嘴〕在青四里地方。昔年有堤防水,自明惠王分封荆州,开口通商。北接汉江,会泽口之水,遶青四、青三、青一地方通长湖。上抵荆州草市,下抵荆州新堤,是波流会合之所。安其常,则汉水循行,一经泛涨,则荆门下里地方受其敝,而荆州尤甚矣。
〔赤湖〕在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晋桓玄挟帝西幸,刘毅等追袭之,斩玄党,血流水赤,故名。
〔蒿台〕在州东南一百九十里。唐远公过此插蒿,故名。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4-11-16 14: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南古迹
掇刀石图

掇刀石图说
〔掇刀石〕州南二十里,在虎牙关南、黄岭铺北,周围数十里,地面高敞。关夫子往来荆襄,常屯兵于此。帐前有石,巑岏碧色,尝竖青龙刀于石罅中,今以手摩之辄动,然千夫之力不能举也,故名掇刀石。迨后修夫子祠,覆刀于内。祠外有马跑泉,遗迹存焉。明孔克学题诗云:“赤兔生花汗血毛,战余松下解征袍。将军一笑风云散,曾借巉岩寄宝刀。”历来香火最盛,后毁。国初,荆镇总兵郑修复。乾隆乙丑,州牧舒成龙重修,属僧官相庆董其事。庙之南北添建瓮门二座,祠宇巍焕,四方瞻仰者络绎。临川令李宫捐产壹百亩,住持僧复购李淑白等水陆田七十二亩,以供祀事,香火称极盛焉。
〔宛城〕在州南九十里。旧传魏立荆州理宛城,即此。
〔权城〕在州南一百里,即春秋时权国。
〔白阳县城〕梁萧詧所筑,今州南一百三十里。相传梁萧詧攻江陵不克,退筑白阳城,聚兵屯粮。顺治初,石碑崩入河。康熙间,河水冲北岸,有仓米崩出,色黑,粒犹完,病者服之即愈。
〔龙女泉〕唐造寺钟,铸其始末甚详,脉本青溪,水流清洁,祷雨立应。初立坛,后建寺,名广宗,有藏经阁。后殿奉祀龙女,四方奔谒者甚伙。雍正庚戌仲夏不雨,里人祷雨辄应。乾隆己未,因坛圮泉淤,合力开浚,七日得泉,遂大雨。里人爰立灵贶祠,建坛寺左。
〔鼓岭〕昔称古岭。唐贞观三年,建青龙寺于峰头,五代时毁。宋开宝四年复修银海寺,前有三海为之襟带,山石磊落如鼓形。
〔方亭〕在州南一百三十里,即今四方铺。崇祯初,巡察白士麟按楚,见时势不可为,隐于武当山中。顺治六年乃出游,至方亭访古迹。处士向旭阳对云:“亭始于宋乾德时,为往来停骖之所。”左右山水环抱,寺阁参差,其地有纪山、功成阁、九汊峪、知止冈、金牛山、银杏树、石牛寺、柏山头诸景,古称胜地云。
〔先峰〕在州南一百六十五里。周平王东迁,孙叔敖先人自绵来居此,世为楚大夫。楚庄王九年,闻叔敖贤,举于此,由令尹为相。旧传九星贯珠,三海联璧,辉映山川,吐精泄秘。后子孙世居先峰,人遂指为孙家山,不复称先峰矣。
西南古迹
〔白马楼〕在州西南五十里,其旁为白马垱。相传有白马出于水中,故名。
〔孟子港〕即建水,州西南五十里。唐孟浩然往来于此,故名。
〔羊角寺〕在州西南九十里。春秋时,燕人羊角哀、左伯桃相友善,闻楚王贤,往归之。过此乏食,值雨雪,寒甚,伯桃乃并衣与角哀,而自入空树死。后角哀贵为楚上大夫,乃言于王,备礼以葬于诸村里合河口内。后角哀返此地,不忍独生,自经死,后人立寺祀之。
〔白胜山〕在长冈岭旁,下临北湖。白石一带长数里,亦有五色石间之。
〔石龙山〕在白胜山东。山石修长,如龙,若鳞甲状,或双行或独遶,若隐若见,长可数丈,亦奇迹也。
〔白龙潭〕在纪山下,白龙现则大雨时行,其岁必丰。谚云:“秃尾白龙见,家家收谷回。”
〔瓦子长湖〕在藻湖东南三十里。楚大夫蘘瓦之孙所居,因名。今以直河、九真湖、蒿台湖会合名长湖。
〔杏子山〕在州西十里。山顶旧有野杏千株,花开烂然。知军王之望诗云:“溪流常带桃花水,宿雨初收杏子山。”
〔仙女山〕在州西二十里,上有白云洞。山麓有二祠,一名华林古院,华林禅师建。明洪武间,僧觉忠重建。非内方之仙女山也。
西北古迹
〔圣境山〕在州西北三十里,悬岩峻壁,上祀真武,相传荤酒不得入。崇祯壬午,有少年十辈携酒登山庙,僧拒之,不听。至晚,殿门已闭,火忽满室,霹雳震天,众人火焦几死,衣冠抛十里外。
〔白龙洞〕在州西北五十里。洞门高广丈余,深十里。内有白龙,每旱祈祷必雨。宋庆历间,有毛道士祈雨,入洞取水,命其弟子立洞口,俟出,即与令牌。少顷,见一手大如柱,长丈余,伸出索牌。弟子骇极逸出,水即漫涌,道士渰没矣。
〔黑龙洞〕在州西北五十里马仰山下,洞门与白龙洞同。明成化中,天旱,赵仲寿知州事,躬诣洞门,持炬深入,以瓶取水,雨遂大降。又有黄龙洞与此二洞相隔一岭。
〔磨剑石〕在州西北九十里望乡村,昔秦王磨剑于此,石多砺痕。
〔竹马洞〕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望乡三图。缘山麓而下,洞口宽敞,内高三丈余,上如覆釜,下极平坦,可列坐百余人。然炬行至第二层,有白石二条挂石壁上,旧曰玉带。有水渠一道,泉清可掬。逾水再入,盘旋曲折,约四五里而遥。
仙居寺图

仙居寺图说
〔仙居寺〕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在仙居山上,高踞山岭,多飞岩峭壁。唐灵济禅师驻锡处。宋重修,极壮丽,旁有西和观、白虎岩、香炉山、白沙坡、龙王洞诸景。峦嶂层叠,林木拱卫,诚胜地也。元至元间,知戒和尚开山说法。明末寇氛充斥,居民万人避此,贼不能犯。中一洞极宽,深可容五六百人,内石痕结罗汉像,因以名。洞上石壁有观音洞,可容二百余人。陡堑危峻,悬铁绠攀援而上。寺前岩下有穴如屋,内塑龙王像,因名龙王洞。洞侧有泉清冽而甘,名灵泉。筑方石池以承其流,由池而下歴三级,始奔赴涧中,灌田甚溥。岩上有石壁泉一道,泉水从山腰喷出,涛涌莲花,作琮琤声,所谓仙居瀑布也。国初建寺,年久渐圮。州牧舒成龙委署巡检张九松重修,复添建方亭,古制顿复。复为清查寺田,存籍于官,以垂久远,香火日盛矣。
〔潭清洞〕在仙居山北数里,有仙泉、灵泉。西有珍珠、铙钹、大翻、五桂诸泉,众水会出仙居口龙仙桥,经乐乡关北入钟祥界,转入汉水,民引其水漑田。
〔石圣山〕在州西北一百三十里。高耸拔萃,后有石笋,高数十丈,大数围,屹立如人,故又名石人山。相传秦时有仙姑居此,朝吸露气,夕餐霞光,久之化为石,叩祷灵应,遂称为石圣。州牧蒋曰梅率僚佐士民捐修祖师殿,旋复观音殿,庙貌巍奂。
正北古迹
上泉寺图

上泉寺图说
〔上泉寺〕在州北三十里灵鹫山上。其泉上涌,因名上泉寺,又名上元寺,相传为东晋远公禅师建。泉水灌田数千亩,附近居民无干旱之虞。宋熙宁中,山泉喷溢,有髹器、纺车流出,字志“嘉州”,盖泉与蜀道通也。泉上有文昌阁,泉池周十余丈,中产金莲,四时有花,容与波际,不出水面。泉倚峭壁,石磴漂浮。古树数株,叶如冬青,结实殷红,似柿而小。右有石缝长数丈,每骤雨,缝中濆洌丈余,谓之水屏。宋胡曾守荆州,入觐过此,闻泉甚美,夜秉烛以游,题诗云“林泉纵奇赏,彷佛青莲宫。龙潭自澄澈,石台更巄嵷。灵籁杂经呗,空谷传鼓钟。谁能脱尘鞅,蹑履来相从。”镌之壁上。岁久泉淤。乾隆甲戌,州牧舒成龙扩而浚之。泉上寺宇,修葺一新。
〔上泉石碣〕宋阳辅源题词,胡榘书。
〔子陵店〕即子陵宅,在州北二十五里。
〔太子冈〕在州北四十五里。元文宗自潜邸入承大统,过荆门驻跸于此,故名。
〔松林冈〕在州北五十里,元文宗尝驻此。
〔斑竹冈〕在州北一百里。唐韩翃《送人赴江陵》诗:“斑竹冈迎山雨暗,枇杷门向楚天寒。”即此。
〔乐乡县〕即今乐乡关,在州北八十里。唐陈子昂有《晚次乐乡》诗,见《艺文》。
〔鄀城〕在州北九十余里,或云在乐乡关东三十五里。周鄀国,秦鄀县。隆安五年,析鄀为乐乡、长林二县。
〔古乐乡〕晋安帝时置,在旧长林县界。
东北古迹
〔伏龙山〕在州东北三十五里,山顶有清泉,旁有兴云洞,下有九龙潭。
〔客星井〕即子陵井,在州东北严山头。相传严子陵居此,井见光芒。
当阳古迹
〔麦城〕在治东南五十里。楚昭王筑,关帝为贼袭走此。
〔驴城〕在治东南五十里。
〔磨城〕与驴城对,二城传伍员筑,以攻麦者。谚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
〔糜城〕在治东南门十里。传蜀将糜芳守江陵时筑。
〔万城〕在治东南一百二十里。本名方城,传是高氏所筑。宋末,荆湖制置使赵芳尝立荆门东、西山堡,因缮此城,子葵复镇荆湖,避父讳改今名。
〔荆台县故城〕在治东六十里。
〔仲宣楼〕即王粲作赋处,本在玉阳山。旧志谓即城南楼。一楼也,而荆襄互争,借为名胜。考荆州仲宣楼乃五代高季兴建,本名玉沙楼,又名望江楼,宋陈尧咨始改此名。襄阳距沮漳尚远,楼在当阳无疑。惟赋内沮漳并举,不应在今县治。古麦城在沮漳之间,庶几近之,第旧志无所考。
〔读书台〕在方山,宋唐介读书处。
〔梳妆楼〕在玉泉。宋明肃皇后梳妆处也。
〔文定书院〕详文定墓。
〔北山书院〕在沮河北,朱震、朱巽兄弟读书处。
〔时习馆〕侯师圣读书处。
〔三公台〕在城西南。明万历,中丞赵贤、守藩王琁、巡臬邓林乔三公问俗登此。
〔柴紫庵〕在玉泉。袁中郞兄弟读书于此,有堂曰“松桂”,亭曰“堆蓝”、“夹籁”,俱圮。庵后凿小洞,曰“幻霞”。
〔寒亭〕在智者洞左菩提庵。古木萧森,下有溪,景色幽绝。
〔长坂〕赵常山拒曹兵处。
〔横矛处〕在关桥。
〔糜夫人井〕传在城西,踪迹不可考。
〔白莲池〕在清溪寺右。晋远公至此掬水浴,白莲生水面,因名,又名白社。刘巽有诗。
〔幻霞洞〕在堆蓝山后,石纹如霞。
〔智者洞〕洞为智者静修处。袁小修云:“石理甚坚,若夏屋。”洞下有井,与大江为盛衰。
〔丹井〕在紫盖山。葛仙翁炼丹处,今仅眢井耳。
〔张说碑〕在度门寺,卢藏用书。
〔唐贤诗碣〕宋庆历间,荆门军守曲台谢公录唐人玉泉诗八篇,刊石。
〔铁塔〕明钟惺、谭元春有诗,载《艺文》。
〔铁鼎〕隋大业十一年造。
〔寿亭侯印〕宋绍兴间,洞庭渔人获送寺中。淳熙四年,僧贞慈将献东宫,夜发光,不果。宋司马知白有记。
远安古迹
〔汉临沮故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罗汉峪。
〔晋高安故城〕在县北十五里亭子山。
〔晋南襄郡故城〕在县北七十五里。
〔宋汶阳郡故城〕在古高安县。《宋书》“汶阳郡治高安”,是也。
〔古旧县城〕在县北二十五里亭子山下,今城隍庙犹存。
〔旧县城〕在东庄坪,去新城十里。
〔新城〕在县西十五里鸣凤山。明知县周乃浃建,今废。
〔栖凤楼〕在东城内大街,谈复斋建以藏书者,即今书院之起凤楼。
〔松风亭〕在法华台上。知县安可愿劝农到此,登台见为西蜀要害,建亭于上。
〔水石居〕在罗汉峪内,简子惺别墅也,初名陶庵,知县周题曰“水石居”。
〔锦浪园〕在北城外。李石帆致政归所建也,今废。
〔濂溪小岛〕在新城侧。知县安可愿见山侧水中有奇石,凿池其上,栽莲甚盛,名曰濂溪小岛。
〔石帆钓矶〕在凤山,新城东门外。李石帆垂钓处,矶上碑石字迹犹存。
〔石马槽〕在县东三十里。汉前将军关屯兵于此,凿石为槽以饮马,故名。
〔凌云塔〕在县城东南隅,知县郑燡林建。
附塜墓
〔楚平王墓〕在城北斑竹冈。 
〔白公墓〕在州东南八十五里,上可容数百人。相传为白胜墓。
〔楚大夫蔿贾墓〕在州南一百六十里先峰白土里(今长一里地方)。蔿贾,孙叔敖父也。今皆呼孙家山。
〔左伯桃墓〕州西南九十里诸村合河口。〔羊角哀墓〕附。原有祠,居民改作东岳庙。
〔春申君墓〕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俗名黄陵塜。当晴空时,西山烟岚缕缕如云,后有楚人祭祀台。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4-11-16 14: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娄扈将军墓〕在州东一百四十里,默林湾东。相传有神牛出没墓侧,里人以为神异云。
壬辰重刊按,查荆门舆地,州东一百四十里入钟祥甚远,断不可信。或为州东南,亦未可知。
南齐
〔明帝墓〕 梁元帝长子〔忠烈世子墓〕 元帝世子〔愍怀王太子墓〕 陈〔宣德陵〕俱在纪山。
〔沈约墓〕在州西三十里。有铭曰:“时日不利,不能归葬咸阳。”
按《梁书》,沈约,吴兴人。何以云不得归葬咸阳乎?而《侨寓志》亦云“梁沈约卒于荆门,其子遂家古岭,在今长一图”,未知何据?
〔反掌禅师墓〕近纪山寺侧,在州南百六十里,或指为黄巢墓者,谬。
〔尉迟公墓〕在州东南九十里阳村。
〔按察司周宪墓〕在州北八十里台陂村,有神道碑。
〔都御史李浩墓〕在州北十五里,赤河源火焰冲内。
〔都御史刘洪墓〕在州东北四十里石门山,〔刘渠墓〕同。
〔范御史墓〕在古岭小桥山。碑倾,故居民名范家坡。
〔兵部员外魏公墓〕在州南一百六十里姜家濠口北。
〔朱天官光祚墓〕在州南一百六十五里朱胡李集,有华表、神道碑。
〔杨布政墓〕在州南一百六十五里,古岭西冈。
〔柳孝子墓〕在州东南八十里吕家墩,牌楼冈有碑。
〔李寿春墓〕敕葬白沙脑,后水侵墓,李正春、恒春等迁沙洋西。
〔江参议惺斋墓〕在州东南一百二十五里杨林湖铁老嘴。
〔赵王塜〕在州西南三十五里,高三丈。
〔文孝子墓〕在虎牙关,即文仲和。
〔包孝子墓〕在州南杨树港,有碑,即包英。
〔杨节妇胡氏墓〕在州北子陵铺西。
〔赵烈女墓〕在虎牙关西。
国朝
〔胡侍郎作梅墓〕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邮递桥东。〔长子知府克宽墓〕在侍郞墓西南。
〔周贞恪公墓〕在州北三十五里姚鸾河。
当阳塜墓
〔楚三王墓〕在湮沉湖侧。今两河口柏木港、花栗园诸处,皆传有华表出地尺余。崇祯元年,耕夫偶启一圹,见墓门扄闭。大抵楚自迁郢后,此地必多贵戚家,不必皆王。又近紫盖山,有高氏暗冢七。
〔楚昭王墓〕在县南八十里。
〔荆王墓〕在黄泥港冈,冈上旧有楚庄王庙。
按,汉、唐、宋封荆王者三,而汉荆王贾实居淮东,宋荆王元俨未尝之国。惟唐荆王元景(高祖莫嫔子)贞观十年徙封荆,寻为荆州都督,有惠政。后以罪诛,此或其墓也。
〔关陵〕在县西五里,背西向东,门临沮水。陵为土阜,高二丈,甃石为垣,上加扶栏,周二十余丈。墓门有碑,书汉时官爵。考《吴历》,孙权以诸侯礼葬之,邦人墓祭,岁以为常。宋开宝中,诏置守塜三户。淳熙中,襄阳太守王铢始建祭亭,环以垣墙,树之松柏。元至元中,玉泉僧慧珍作祠门以表之。明成化三年,诏修武安王墓,邑令黄恕请立庙,春秋祀之,此庙祀之始。墓前数武为寝殿,范铜为神像,冕旒执圭。殿前左右廊各五间,又前为大殿。又前为拜殿,左右廊各十二间,又前为戟门、为马殿,左右有门,门前左右为钟鼓楼。又前为三元门,门前为“汉室忠良”石坊,左右列华表。又前为神道碑,覆以亭。寝殿左为启圣宫,大殿左为八角亭,中勒辞曹行像。后为春秋楼,楼下为承祭官斋宿所。亭前为斋房、为庖厨。大殿右为伯子祠,祠后为佛堂。拜殿右为僧房,庙左为博士署。外垣环绕,袤三百余步,广二百余步。
〔周将军墓〕相传在麦城。
〔胡光禄墓〕在治北二十里苦竹溪。胡文定父渊,字泽之,文定为蔡京所恶,退居漳滨,迎父就养,卒葬于此,后赠光禄大夫。今湖南衡山县亦有胡渊墓。
〔胡文定墓〕在治北十五里龙泉山上。荆门旧志“文定卒葬龙泉山,三子寅、宏、宁俱贯荆门”,乃湘潭亦有定墓,而省志云“宁后徙湖南,卒湘潭”,岂湖南诸墓乃公诸子窆耶?明成化三年,知县黄恕奏请春秋祀。旧志:“墓祠即公旧居。”居后为书院,环墓古松合抱者,尚存四十株。
〔聂知州墓〕在治西十五里。聂公名炳,江夏人。元至正间守荆门,甫半载,淮汉贼起,荆门不守,公出募士兵复之。未几,贼再来攻,公昼夜血战,死葬于此。
〔樊妃塜〕在治北二十里。按,张曲江诗序云:“郢城西北有大古塜数十,观其封域,多是楚诸王,而年代久远不可复识。惟直西有樊妃塜,因后人为植松柏,故行路尽知之。”
〔古墓〕在城东北十五里桐树垭。嘉庆十四年陷塌,始见碑迹,上刻“陈篆,字彦文,仕萧梁,为招远将军、河东侍郞”。
远安塜墓
〔张果老坟〕在旧县西北。
〔向王墓〕在县西,今失考。
〔贾尚书坟〕在县西,今不知所在。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4-11-16 14: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直隶州志卷一之五
舆地志五
风俗
《风俗记》曰:荆门啙窳偷生而忘聚积,不忧冻馁,亦无千金之家。
《图经》云:男勤耕耨,女勤桑麻。
旧《安陆府志》云:荆门颇知礼义,冠带旁午,士习谨厚,一二世家修家谱,建宗祠,有古遗风。
《安陆府志》云:荆门俗尚缁黄,自陆九渊知军事,风俗丕变,人淳讼简,俗化蚕桑,以耕渔为业。
州民每逢元旦,先期扫堂庭,换桃符,门厅餙对联、字画。五鼓设香烛,陈菓饼、酒馔,礼拜上下神祗。序拜尊长毕,谒各庙,拜族戚、乡邻,谓之贺岁。男子卜吉方出行。初三日烧门神纸。上九、十五早起,燃灯烛、焚香楮、拜家神。上元交馈汤圆,同庆元宵。各家张灯燃火树,扎龙灯,讴歌游赏。下浣前后,童子就塾师。
二月二日土地神诞,先夜灯烛鼓乐,扮戏庆贺,临期拜祝,食寿面,饮福酒,女不游春,男不踏青。
花朝,纳采问名,多以是日为吉。移树接花菓,从此农夫举趾,蚕女始事纺杼。咿轧之声与书馆雒诵声相答,丙夜方息。
二月上戊日为社会,以祭社祈谷,园畦播种,田坵铺泥。
三月清明,各家祀先扫墓,旙标冢上,农家种秧。
                              四月内,乡民收麦栽秧,赛社神。纸为龙船,巡行阡陌,旗标田中,防制虫  。昼夜农忙,闲人稀少。
端午,取菖蒲、艾叶悬于门,切菖蒲合雄黄,和酒饮之,以解邪毒。龙船竞渡,包角黍祀三闾大夫。沿街鼓响,插青门前。乡间耘耨早田,灌漑水稻,惟恐失时。 
六月六日,商贾祀杨四将军,曝衣晒书,汲水造酱,麦粟粮种,晴晒冷收。
七夕,妇女陈瓜菓乞巧。中元前,设牲醴、庶馐祭先祖,烧袱钱。若新亡人,则初一日祭接,每日供祀,初七日祭送。从此收稻种蔬。
中秋交馈西瓜、月饼。是夜祀月,设九秋盘肴,玩赏观灯,多于节前报昏期,从此纺织、染造、制衣。
重九,士民登高眺赏,泛茱萸酒饮之。各乡村还愿以报方社、田祖之神。城隍聂公重阳诞辰,士民会庆,供祭成礼。相率以此月造酒为最。菜麦播种完全。柴草刈束备用。
十月初一日,乡、城登新墓,或享宗祠。农家放牛羊不禁。
冬至,各贺冬。整治屋宇,纺织、贸易以供酬应。
十二月二十四日,朝拂屋尘,夜祀灶。交馈节仪,比闾请年饭。
除夕,各家具牲醴祀神,以酒馔礼其先。合家老少,荤酒团年。是夜守岁,锣鼓、爆竹声不绝。邻里交相辞年。次晨,拜贺节酒三杯,尊尊长长,尽礼申情。
当阳
《安陆府志》云:当阳事简俗朴,勤农尚俭。
旧志云:当阳士夫朴茂好修,盖犹有《周南》之遗风焉。西北多山,其民质啬,习于勤苦。独东南近江陵,市井所在,稍竞声利,大约婚嫁往来,均于礼不甚远。惟居丧作佛事,供宾客,鼓吹梵呗之声,不绝于耳,此其疵也。
远安
旧《安陆府志》云:其风朴略,民俗俭陋,敬鬼重祀,刀耕火耨。
旧志云:僻处深山,主客相半。士尚廉耻而厌奔竞,民务农桑而禁赌博,渐次归厚,庶几太古之遗风。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4-11-16 14: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直隶州志卷一之七
舆地志七
祥异
汉武帝元光二年上元夜,见太乙自巽翌而来,众星绕之,时而如麟如凤,缤纷而过编、鄀向长安。诏令下,官民自元宵至十八,夜制龙灯以迎太乙,至相袭成风。
元光二年,鄀南产瑞麦六穗,每穗百粒,八龙五凤见荆山。
唐德宗建中四年,荆门山产紫芝,仙居山出白獐。
宋太平兴国八年夏六月,荆门军长林县山水暴涨,坏民庐舍。
神宗熙宁元年七月,天雨白牦,如马尾,长一丈六七尺,弥满荆门山谷。
绍熙三年壬子春正月,陨石于象山之麓。乾隆甲戌,知州舒成龙得龙泉,浚沙得石,刻“落星石”三大字于上,旁刻“壬子正月晦日”。按陆夫子家传,生于绍兴己未二月二十四日,卒于绍熙壬子十二月四日。州人谓此星之陨,即其应也,请移石于陆夫子讲经台上。然世远莫稽,姑从其请,以俟再考。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荆门地震。
大德五年,随州、安陆、荆门霖。
延佑七年三月,荆门州旱。
泰定元年四月,荆门州饥。
顺帝至元元年冬,当阳覆船山生紫芝。一本五干,高尺有二寸。一本二干,高五寸有半。干皆两岐,二本相附。十二月己酉朔,荆门州以献。
明洪武二十一年,天雨米于荆门孝子李子春家,形如小麦,色淡黄,作饭香甘,人以为积善之报。谣云:十八子,天雨米,人心恶,无糠粃。
正统十四年九月,太白、荧惑、填星聚于翼。冬,汉江水冰,人履其上。
景泰三年,景星庆云见于翼。
成化元年正月,彗见西方。二月地震。
成化十三年冬,雨雪如砖,大雷电。
成化二十一年旱,民多莩死。
弘治十四年六月,水决荆门,州城崩。知州韩铣修之,收进数十丈,故州城西北一带去河稍远。
嘉靖二年,荆门大旱,六月地震。
嘉靖五年,水决荆门州沙洋堤。
嘉靖十六年春,荆门白虎山脊上忽雷起,陷成方井,四壁如削,深广三四丈。是年大饥,民食树皮,相藉莩死。
嘉靖二十年,荆门大旱,八月飞蝗蔽日。
嘉靖二十八年,汉决,沙洋洪涛数百里,民尽迁徙。
嘉靖三十一年八月,五色云见马良山,产芝。十月马生角。
万历十九年,荆门山水骤溢,漂毁桥梁,居民见水中灯光射天,以为出蛟云。
万历二十年,大水漂流房屋人畜近六十里。
万历二十一年春,大饥,民噉石面,多胀死。
万历二十五年,荆门灾。黄师岭左山高数寻,一夕忽不见。
万历二十六年六月,霪雨滂沱半月,田禾庐舍漂尽。荆门万陵坡左有山高数寻,一夕不见,块然平地。八月,汉水震荡,池井俱溢。
万历四十五年,日中黑子摩荡,十一月太白经天。
万历四十六年九月,彗星见。
万历四十八年十月初旬,雨雪,至次年二月二十日方止。
天启二年冬,荆门州陨石入地三尺,有声。先半月钦天监已有文至,其时与象皆符。
天启五年六月,荧惑入南斗,十月桃李花。
崇祯七年春霪,贼寇荆门,有妇人披甲策马数薄贼阵,贼跃马去。姚如冈冲贼(有传)。
崇祯十四年夏秋间,蝗蝻食禾,蔽空而南,岁大饥。
崇祯十四年八月,荆门泮水赤三日。壬午屠城,诸生遇害者二百余人。
崇祯十六年癸未,竹尽开花。童谣云:“遍地竹花开,百里无人家。”后闯贼果有屠城之变。
崇祯十六年,豕生子往往骈首八足,鸡则连嗉四翼。是年冬,闯贼南攻,士民谒城隍庙,值天雨沙,凡白衣遇沙皆黑,青衣皆白。越六日,贼屠城。
国朝顺治二年春,野麦自生,民赖以活。
顺治五年,大旱。
顺治六年,长村产嘉禾,州大有年。
顺治九年,长二里产瑞麦。、
顺治十五年,大水,湖乡浮莩。
康熙元年,州见彩云。
康熙二年上元日,荆门州火,营舍民房殆尽。
康熙十七年,荆门大旱,疫疠顿作,新城忽出一泉,凡病者饮之立愈,月余乃涸。
康熙四十五年,荆门州饥,同各州县赈谷有差。
康熙四十八年,荆门水,同各州县赈谷有差。
康熙五十七年,荆门旱,同各州县赈谷蠲赋有差。
康熙六十一年,荆门旱,同各州县赈谷蠲赋有差。
雍正元年,灵峰产紫芝,湖广分南北闱。
雍正五年,大水。
雍正六年春,民疫。
雍正八年正月,庆云见。
乾隆元年,长三里产瑞麦。
乾隆四年,长一里产瑞麦。
乾隆六年,铁坪产嘉禾,岁大有。
乾隆七年夏浸,六月十四日,新城下郑家潭堤决,田庐漂没,江、监、潜、沔俱属波臣。秋冬,发帑银谷兼赈,照例蠲赋。
乾隆九年四月二十一日,青四图老农柳之厚田产瑞麦,一穗两岐二十茎。
乾隆九年四月二十三日,马良七宝山民雷圣至家牛产麟,麕身鹿尾,遍体鳞甲,与书史所载合。生存三日,观者如堵。游击邹世权绘图以献。
乾隆十六年,山乡五十三图六月旱。
乾隆十七年,山乡秋禾被旱,银谷兼赈,共赈谷六万八千石零,蠲赋一万三千一百四十三两零,蠲南米二千五百十五石零。
乾隆二十一年闰九月初一日巳时,地震。
乾隆二十四年,自前岁不雨,至于夏五月十六日得雨,大有年。
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夜,大雷。
乾隆三十二年,阖州大水,州城南北大桥、三闸俱圮。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旱。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旱。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大旱,民食树皮。
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迅雷疾雨,东堡塔倾。
乾隆五十年乙巳,大旱。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春旱,五月二十二日甚雨,枣园淹。
乾隆五十二年七月十二日,飞蝗蔽天,至十七八日。
乾隆五十八年,东西两山产灵芝二次,金鰕出。
嘉庆三年四月十八日,贼匪张汉朝焚烧南北关乡,四门闭筑。
嘉庆五年闰四月二十八日,贼匪扎营牌楼冈,荆门戒严。
嘉庆五年七月二十四日,贼匪复至,二十七日遁。
嘉庆七年七月,芝产西山。
嘉庆十一年十月初九日,雷。
嘉庆十三年七月,字星见西方。
嘉庆十四年四月初四日,大雨雹。
道光六年,大水。
咸丰二年,州境之水无风自动,如战斗状。
同治六年春,地生毛,夏旱冬饥,州牧恩荣施粥三月。
同治七年,大有年。
当阳
汉元康四年己未,获白虎,见丹凤。
晋永嘉三年己巳七月,地裂三处,各广三丈三尺,长百余步。
梁大宝元年庚午,甘露降。按,《梁书·元帝本纪》:南平王恪等奉笺湘东,王有云甘露泥枝降乎当阳之境。
元泰定三年丙寅秋八月,地震。
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大水啮城,西北尽陷。
崇祯六年癸酉,地震,玉泉山鸣。
国朝顺治十五年戊辰夏,大水,西山蛟起,城外堤决,男女溺死者甚众。是月有暴风自南来,声如雷,所过拔木,庐舍尽倾,池塘皆涸。
康熙五十二年丁未,大有年,斗米百钱。
道光六年丙戌春二月晦,有物首如悬帆,光赤,尾长丈余,自东而西,旋没。夏六月,大水,东南堤防皆决,民多溺死。
咸丰五年乙卯冬十一月,池塘、溪、港水皆无风自动,波浪三四尺,有顷始定。
同治四年乙丑夏六月,大水,西北山中五处同日蛟起,人畜漂没甚众。
远安
明嘉靖四十五年,雨虫长寸许,色黑,食草木殆尽。
崇祯六年,地震。
国朝顺治元年,饥,斗米银二两。
五年,大有年。
六年秋,大雨浃旬,百川溢。
十年秋,大雨,山水暴涨,漂没民舍无算。
康熙十一年,大有年。
道光六年,大水。
咸丰七年,大有年。
同治四年春正月,地震。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4-11-16 14: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置志一
沿革(有表)

〔权国〕鲁庄公十八年初,楚武王克权,迁权于那。杜预曰:“权,国名,南郡当阳县有权城。那处,楚地。南郡编县东有那口城。”《文献通考》注云:“权在当阳,即荆门军。”
按,石权国在今州治南,那处在今州治东南,杜预曰“编县东南那口城”是也。南郡当阳故城在今州治东,非今之当阳县也。
〔鄀县〕本于秦,西汉改为州。晋元康五年,省鄀;隆安三年复之;五年,因沮、漳降蛮,析鄀为长宁、乐乡二县。唐贞观间,废郢复鄀。八年,省鄀并入荆门县。
〔编县〕西汉邑。东汉省入章山,属于基州。萧齐省章山,立丰乡县于此。梁简文,省丰乡入章山。
〔基州〕汉建武二年,立于内方。永初七年,省。西魏复基州,寻废。隋仁寿二年,复基州。唐武德七年,省基州归并长林。
〔章山〕一在临江章防辟谷处,一在郢东京山西驿亭,一在郢州,即州东内方之章山。东汉光武设县,属基州。魏毁,晋杜预复修;吴毁,陶侃复筑。唐武德四年,复鄀州,领章山,省基州;七年,拨章山入郢州;八年,省章山归并长林。建中三年,复章山,寻废,并入荆门县。今马村一里,讹传为在府南半里,不知即内方,非别有一章山也。
按,《方舆纪要》:“章山城在州东北,本长林县地。西魏置绿麻县,隋大业初改县曰章山。”《括地志》:“章山在长林县东北六十里,县盖以山为名。”据此,则隋之章山县自在州北,非在州南之内方山也。
又按,西魏置章山郡,隋开皇七年,郡废,属竟陵,此章山当即在州南之内方山。唐武德四年,于长林东北一百二十里置章山县,属郢州,此章山当在今钟祥地。若东汉之章山本属基州,基州治即章山治。考《一统志》:“基州城在内方山东北马良口,自明嘉靖十八年,以马良望乡益钟祥,此章山亦在钟祥界。”一章山也,西魏为郡,汉与隋、唐为县,汉之章山县,西魏之章山郡,在州南。隋之章山县在州北,唐之章山县又在州东北。迁徙无定,更置非一,旧志以三处章山牵浑为一,殊未深考也。
〔武宁〕晋太康,设武宁县于蒙山东,置武宁军于古权城领之。太兴二年,以武宁改称荆州,领武宁、章山等县。永和十年,建长宁县于藻湖西岸。隆安五年,省武宁县,移长宁县,属上泉冈武宁郡。刘宋元嘉三年,改武宁为长宁郡,领长宁郡,领长宁县。泰始初,以长宁与文帝陵同名,改为永宁郡,领永宁县。
〔长林〕隋开皇十八年,置长林县于蒙山东,复武宁军领之。唐贞观八年,更为荆门县,属长林军。二十二年,复设长林县于藻湖西岸。宋熙宁元年,废荆门军,复长林县于故城藻湖,仓米千户所监押。咸淳三年,长林县废。元至元二年,复长林县于藻湖西。天历元年,藻湖长林城圮,迁于广平港石垱内,建保盈仓于东塞。至元元年,移仓于聚仙桥北岸。元末,长林废。
〔乐乡〕一在松滋,晋羊祜、陆抗对垒之处。一在巴东,梁立之以界西蜀。一在襄州,周废之而立宜城。至在州北之乐乡,《春秋》传古鄀地。《宋书》云:“汉唐设有县,治在鄀州城西三十五里。”史载乐乡,汉鄀州属地。晋元康五年,平李骧,置乐乡县;大兴二年,省;隆安五年,仍析鄀为乐乡县。唐贞观八年,并入长林;建中三年,复之。至石晋终废。前人引邻邑乐乡诗文,牵附本州者,误甚。
〔古城〕一在新野,楚成王之方城,汉昭烈之古城也。一在当阳,隋玉州之古城也,文献皇后驻辇之所。彼摭作元时荆门府者,误。荆门建阳西南,春秋权国之古城,晋武宁荆州之城也。
〔新城〕汉置,今邮递桥西北。吴兵屯沙洋新城者,此也。晋立新城于郧,梁立新城于郢,陈立新城于衡。而在州治东南邮递陂者,宋高宗迁荆门镇之所也。移东汉皋者,宋理宗移邮递镇之所也。元人毁之,止存其名焉耳。
〔荆门〕唐贞观八年立县,属长林军。天宝五年,荆门县改为荆门军,移上泉冈(今子陵桥北)。建中三年,荆门军复改为县。石晋天福五年,荆门县仍改为军。宋建隆三年,荆门军在故城。熙宁元年,废军,复长林县。元佑三年,复荆门军,领长林。大观元年,移军鸦陂南,长林如故。靖康元年,设镇于鸦陂南城,军归长林城。绍兴四年,岳飞拓镇城堡。十四年,荆门军仍移岳飞城,以镇改迁在汉之新城(今邮递桥),仍名荆门镇。十六年,荆门军复蒙东故城,领长林县。淳佑十二年,移荆门镇于汉皋(今新城)。元至元元年,荆门军领长林,俱在故城。四年,改军为府,领荆门县。天历元年,改府为州,领长林、当阳。明洪武九年,荆门州改为县,省长林入焉,隶荆州府。十三年,复升为州,领当阳,仍属荆州府。嘉靖十年,改隶承天府,仍领当阳。国朝改承天为安陆府,荆门仍属焉。乾隆五十六年,改荆门为直隶州,领当阳、远安二县。
〔安居〕梁置。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居为荆台,属玉州。大业元年,改荆台为昭丘,寻废。唐贞观八年,以荆台归并荆门。
按,旧志云:“西魏于仙居置安居县,隋开皇十三年,改安居为昭丘。大业元年,改昭丘为荆台。”沿革表亦同,建置时代均与《隋书·地理志》不合,疑有舛误,今悉依《隋书·地理志》改正之。详见《古迹》。
当阳
邑在荆山之南,南郡之北。春秋时本楚境,秦置郢县,属南郡。汉析江陵地,别置当阳,此当阳命名之始。按《史记·项羽本纪》已有当阳郡之称,又似为秦时所置。岂秦时为邑名,汉时乃以名县欤?汉时当阳并荆门地,古城在今州治东。州治东南有古权城,杜预《左传注》谓“权国在南郡当阳”,非今之当阳也。《〈后汉书·地理志〉注》,杜预曰:“县东有权城,楚武王所克。”《荆州记》曰:“县东南有麦城。”据此则县治在麦城西北,由来久矣。晋隆安时,析当阳地置长宁县,长宁建于东,则当阳渐徙而西。厥后,梁析为安居,隋改为昭丘,其治皆在荆台乡地,今县治东境也。北周时曾置平州,隋改为玉州,寻废。唐武德中,复置平州,改玉州继,仍以当阳名县,县治即玉州治,则玉阳山下之建治,当自玉州始。宋开宝中,复置当阳县,属荆门军。南渡以后,或改当阳为荆门,或徙荆门于当阳。元至元中,迁州治于古城,而县治乃得仍其旧。明洪武初,徙治万城,寻复旧治,即今治也。嘉靖时,县随本州属承天府。国朝,改承天为安陆,属仍旧。乾隆五十六年,升荆门为直隶州,领二县,当阳遂为壮县云。
远安
汉武帝置临沮县,属南郡,魏属新城郡。晋末,置高安县,属襄阳郡。刘宋初,汶阳郡治此,齐梁因之。后周,改为远安,属峡州。明以远安隶彝陵郡。唐乾元初,复彝陵为峡州,隶荆湖北路。元升峡州为路,仍领远安,隶河南行省。明初,以峡州为府。洪武九年,改为彝陵州,领远安,隶荆州府,国朝因之。雍正十三年,改属荆州府。乾隆五十六年,升荆门为直隶州,改属荆门州。
按,《湖北通志》载:“南漳县西一百里有汶阳洞,古汶阳郡以此得名。”疑是汶阳县。若汶阳郡,则《宋书》已明言治高安云。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4-11-16 14: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州城图说
〔荆门城〕在蒙山东。宋光宗绍熙二年,陆九渊知军时筑。周围九百余丈,高一丈六尺,女墙高五尺。理宗宝佑二年,赵葵重修。明洪武初,守御指挥使梅福复加修筑,皆用石。弘治十四年六月,山水暴涨,城西北一带皆颓,知州韩铣补之。西北二面收进百余丈,以远水势。四门各建城楼,东曰“东作”,西曰“西成”,南曰“平泰”,北曰“北辰”。城北故有池,其西、南、东三面则疏蒙、惠水为池,筑闸启闭,此后科目甚利。崇祯七年甲戌春,流贼来犯,知州石琢玉坚守三昼夜,得不破。贼谣曰:“豆腐城,铁石人,且放下,待来春。”贼退,琢玉即上请彻底修筑。每粮三十石,令修城一丈。下石上砖,连垛共高二丈,厚八尺,周围计八百丈有奇。又添小南门于学宫前,曰“南熏”。岩城屹立,俨然雄镇矣。故崇祯九年以后,虽频岁被寇,赖城坚得无虞。至十五年,闯贼百计攻城,署州卢学古率僚佐、绅士固守,砖石击贼甚多。贼怒,攻益急。用云梯入城,城遂陷。公廨、坊市尽成灰烬。顺治初,副将张文富督率兵民重修,乃有今城。十二年,守备孙光哲复建北门一小楼。司土者相继招徕,南、北、西关及枣园,烟火相望矣。乾隆九年夏,大雨连朝,积水壅遏,城之东、西、北三面坍二十余处,垛口倒三百余。州牧舒成龙估详捐修,五年分办。自十年至十四年,每岁加工修筑,计费二千余金。南北两门,重加修整。十五年,复捐修小南门,改“南熏”曰“凤鸣”,城上建楼,祀文昌。十九年,捐修西门,升高加阔二次,又费三百余金。壁垒坚固,女墙竣起,城门亦壮观瞻矣。自是八十年来,雉堞残缺,楼楯倾圮。道光十七年,州牧吕恂捐廉倡修,合邑绅耆共勷义举,期年工成,克复旧观。诚哉,江汉之保障,荆襄之藩篱,而非徒以固吾圉也。
城门
东曰“东作门”西曰“西成门”南曰“平泰门”北曰“北辰门”小南门曰“凤鸣门”
土门在凤鸣门外,南台内郁风气,外壮形势,近示固守,远昭盘诘,为南北之通衢,门久圮。明万历乙巳,州牧阮上卿重修,复建文明楼于上,中祀魁星。道光十三年,州牧宋国经重修,各有碑记。见《艺文》。
街巷(附)
〔老州街〕在州治前。
〔学宫街〕在州治南,即云龙街,一名布场街。
〔十字街〕在州治东。
〔后街〕在州治北。
〔小巷街〕在州丰仓左。
〔金鰕河街〕在仓北。
〔北街〕在北门内。
〔东街〕在东门内。
〔西街〕在西门内。
〔南台土门街〕在南门外。
〔枣园街〕在凤鸣门西。
〔集街〕在凤鸣门左右。
〔北关街〕在北门外,一名三里街。
坊表(附)
〔兄弟状元坊〕为宋状元孙何、孙仅立,在南台。
〔折桂坊〕在南台。
〔攀桂坊〕为永乐戊子举人、巡按御史杨大中立,在州城北门,久废。
〔折桂坊〕为永乐甲申进士王泽立,在十字街,久废。
〔步蟾坊〕为永乐戊戌进士、御史范克恭立,在十字街,久废。
〔蜚腾坊〕为永乐甲午举人周思恭立,在州南台,久废。
〔登云坊〕为正统戊午举人宋晖立,在州南台久废。
〔冠英坊〕为景泰庚午举人杨琇立,在州北关庙前,久废。
〔文奎坊〕为天顺壬午举人周翰立,在州南台,久废。
〔冠英坊〕为成化辛卯举人黎熙立,在南门内,久废。
〔文辉坊〕为成化辛卯举人吴敬立,在玄妙观东,久废。
〔飞凤坊〕为成化甲午举人李珂立,在北门内,久废。
〔青云得路坊〕为成化丁酉举人杨俊彦立,在北门内,久废。
〔跃龙门坊〕为成化庚子举人李和立,在东门,久废。
〔登科坊〕为弘治己酉举人杨文立,在小教场前,久废。
〔锦衣坊〕为锦衣千户吕海立,在北门内,久废。
〔进士坊〕为嘉靖己丑进士罗傅立,今北门外东北三里,尚有祖茔曁石坊在焉。
〔冬官坊〕为嘉靖壬午举人、工部主事袁越立,在州城十字街,久废。
〔双凤坊〕为嘉靖甲子举人上官绎、欧阳辉立,在州城都察院前,石柱尚存。
〔折桂坊〕为隆庆庚午举人马闑立,在北门内,石柱尚存。
〔登科坊〕为万历壬午举人、陜西汉中府同知胡化立,在南台,石坊现存。
〔司徒坊〕为万历壬辰进士、户部郎中周之翰立,在州城十字街南,石坊现存,即今建奎星阁地。
〔孝节里坊〕为明孝子文仲和、文仲富、包英、节妇胡氏、烈女赵氏立,在南台,今土门,石碣犹存。
〔孝子坊〕为孝子周克昌立,在北门内。
〔节孝坊〕为周之桢妻黄氏立。
〔贞女坊〕为刘贞女立。
〔贞节坊〕为夏曰校妻、节妇王氏立,在响井。
〔贞节坊〕为节妇胡氏立,在土门内,基犹存。
〔节孝坊〕为周化龙妻、节妇孙氏立。
〔节孝坊〕为胡之明妻、节妇邱氏立,在新城。
〔节孝坊〕为何国能妻、陶氏立,在州东南蛟尾。
〔节孝坊〕为许成瑍妻、节妇刘氏立,在学宫旁。
〔节孝坊〕为吴宗正妻、节妇王氏立,在枣园街。
〔节孝坊〕为孙方先妻、节妇刘氏立,在枣园街。
〔节孝坊〕为姚纶妻、节妇雷氏立,在北门内。
〔贞女坊〕为贞女胡秀温立,在新城。
〔节孝坊〕为何应曾妻、节妇张氏立。
〔节孝坊〕为王会仙妻、节妇张氏立,在北门外。
〔节孝坊〕为周和锡妻、节妇蓝氏立,在北门内。
〔节孝坊〕为蒋正阳妻、节妇王氏立,在州丰仓前。
〔节孝坊〕为覃叔元妻、节妇姚氏立,在覃家窑。
〔节孝坊〕为万必遇妻、节妇杨氏立,在后港。
〔节孝坊〕为金大常妻、节妇古氏立,在八角庙。
〔节孝坊〕为李士昆、李士崇妻、节妇傅氏、覃氏立,在沙洋青龙嘴。
〔节孝坊〕为饶正贵妻、节妇程氏立,在州北一里桥。
〔节孝坊〕为王天俸妻、节妇汪氏立,在州南十里牌。
〔节孝坊〕为廖恺妻、节妇蔡氏立,在州西北仙居乡。
〔节孝坊〕为黄明鋐妻、节妇陈氏立,在州西却家集。
〔节孝坊〕为承兆玺妻、节妇赵氏立,在州西北承家集。
〔节孝坊〕为周家尚妻、节妇阮氏立,在州东地李家桥。
〔节孝总坊〕在节孝祠前,同治四年为阖州节烈建。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4-11-16 14: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隘(附)
〔虎牙关〕在州南五里虎牙山,唐尉迟敬德建,今废。
〔东关〕在州北一里,宋末设以御敌,今废。
〔乐乡关〕在州北八十里,唐尉迟敬德建,今废。
〔西堡寨〕在州西蒙山上,元末乡人筑以御敌。
〔东寨〕在州南二百里,宋末筑以御寇,今废。
桥梁(附)
正东
〔杨家桥〕在州东十五里。
〔泗水桥〕在州东二十里。
〔泥水桥〕在州东四十里,久废。
东南
〔十里牌桥〕在州东南十里。
〔拖刀沟桥〕在州东南十二里。
〔杨树港桥〕在州东南二十里,康熙三年汪文渊募修,丁酉水冲断。
〔麻石板桥〕在州东南四十里,久废。
〔夹港桥〕在州东南九十里,久废。沙洋王彩卿重修。
〔南官街石桥〕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沙洋南官街,王彩卿重修,州人如皋知县李光泗有碑记。 
〔郑家嘴石桥〕在沙洋西,王彩卿修建。
〔山坡板桥〕〔草街石桥〕〔燕家桥〕〔茶庵永便桥〕〔唐家桥〕俱王彩卿重修。
〔聚仙桥〕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后港,本镇士民公修,州牧舒成龙有《修桥叙》,见《艺文》。
〔累仁桥〕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蛟尾场。
〔吴公桥〕在沙洋西,近夫子山。吴正楚三十五岁无子,造此石桥后连生四子。
〔方公石桥〕在沙洋西北万里垱,方复吾捐修,孙山一续补之。
〔邮递桥〕在沙洋南十里。
〔闸口桥〕〔鹤架桥〕水自东南董家场流来,下邮递左河。
〔宋家大木桥〕在后港。
城南
〔平泰桥〕在平泰门外,山水会聚,冲徙无常,随修随毁。康熙三年州牧李衷灿,康熙四十三年州牧姚莱,乾隆十三年州牧舒成龙先后重修。
〔文运桥〕在凤鸣门外。乾隆十一年,州牧舒成龙捐建。
〔土门石桥〕顺治丁酉,水涨冲圮。康熙三年,州牧李衷灿捐修。
〔雀舌桥〕在福善庵后。
〔官桥〕在州南四十里。
〔小金桥〕在建阳驿南半里。
〔新铺大桥〕在州南一百里古城曹河,常苦溪涨。万历间,有巨商费千金,桥卒不成。康熙三年,州牧李衷灿捐俸造船,付土人领渡,后屡砌石桥,坏于蛟。康熙六十一年,州牧胡炳重修未竣。后建阳司巡检赵文选数年经营,颇费苦心,捐多金募众成之。
〔左溪桥〕水源自九汊圩石牛寺赤龙冈,下出伍家河十回桥。州牧舒成龙劝修,国学余一夔等捐修。
〔麻石桥〕在四方铺南,今圮。州牧舒成龙倡修,生员向秉玟等捐修完工。
〔砖桥〕在州南一百四十八里,乾隆七年,冯化南率里人重修。
〔朱公桥〕在州南一百六十里,明工部朱光祥建,乾隆间,里人复修。
〔龙会桥〕在州南一百六十五里,宋李纲建,石碑尚存。
〔丰乐桥〕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咸丰三年修,有碑记。
〔板桥〕在州南一百六十七里,纪南城中。康熙辛酉,蔡总制重建以石。吴逆平,取名太平桥,有碑记。 
〔山坡桥〕陆路通沙洋、荆州,久圮。乾隆丁卯修复。
〔王猛桥〕在州南一百八十里,一名海子桥,今改名乐壤桥。
城西
〔来龙桥〕在西城门外半里。乾隆十九年,州牧舒成龙捐建。州人宁绍殷有《来龙文运二桥碑记》。 
〔陆公桥〕在陆夫子祠前,州牧舒成龙重修。
〔平政桥〕即三眼桥,在凤鸣门西。元泰定间,州牧杨文卿建。
〔仁义桥〕在西马鞍山,久废。
〔车桥〕在州西二十里,久废。
城北
〔小石桥〕在北门外。
〔北门板桥〕在北门外。顺治十八年,州人费思恒募修。
〔子陵桥〕在州北二十里。
〔小南桥〕在州北三十五里。
〔白獐桥〕在州北四十里。
〔石桥〕在州北六十里,久废。嘉庆间,州牧王树勋重修。
〔乐乡桥〕在州北八十里,久废。
津渡(附)
马良渡 鄂家港渡 刘马渡 杨家垴渡 姚家集渡 沙洋渡 新城渡 毕家河渡 李家市渡 登甲洲渡 殷家河渡 王家湾渡 熊家湾渡落鴈口渡 长水河渡 下海渡 十回桥渡 覃家湾渡 舒家湾渡 石桥渡 乐乡渡
集镇(附)
正东
黄家集二十五里 万象店集七十里 贺家集七十五里 罗家集八十里 邓家集九十里 覃家窑集一百里 马良集九十里 董家口一百一十里
东南
太平集二十里 横店集五十里 麻城铺四十里 石板庙集五十里 李家集五十里 关王庙集六十里 沈家集六十里 沙凹集八十里 苏明集七十里 丁家集七十里 桥头集八十里 官家集八十里 刘家集八十里 柴家集八十里 康家集八十里 范家集九十里 金鸡塜集八十里 陈家集八十里 夹港集九十里 七里庙集九十里 曾家集九十里 乌盆窑集九十里 老山凹集九十里 赵家集一百里 曾家港集一百里 唐陂庵集一百里 烟墩集一百里 胡家集一百里 蜡树庙集一百里 程家集一百一十里 铁张庙集一百一十里 辛家巷集一百一十里 公议场一百一十里 河塌集一百一十里 李家集场一百三十里 姚家集一百二十里 安平庙集一百二十里 倒垱集一百二十里 沙洋镇一百二十里 六塜场一百二十里 石鼓庙场一百二十里 十回桥镇一百二十里 官垱场一百二十里 贾家场一百二十里 宋家场一百三十里 杨家场一百三十里 严家场一百三十里 董家场一百四十里 新城集一百三十里 田家场一百三十里 萧家场一百三十里 冯家场一百三十里 朱京店集一百三十里 后港镇一百四十里 张家场一百五十里 港坪场一百四十里 邓家洲一百五十里 殷家河集一百五十五里 积玉口集一百八十里 傅家场一百六十里 何家场一百五十里 张家场一百五十五里 雷家场一百五十里 黄歇塜场一百五十里 许家场一百六十里 老人仓集一百六十里 毛老店集一百五十里 董家场一百六十里 黎家场一百六十里 文家场一百七十里 鲁家店集一百七十里 褚家场一百八十里 樊家场一百九十里 苏家港一百九十里 蝴蝶嘴集一百九十里 浩子口市二百里 熊口场二百一十里
正南
掇刀石二十里 团林铺四十里 杨家集六十里 五里铺七十五里 建阳驿九十里 彭家场一百里 十里铺一百一十里 左家集一百一十里 石牛寺集一百二十里 麻石桥一百一十里 砖桥场一百四十里 王家场一百五十里
西南
袁家集三十里 殷明集三十里 却家集三十五里 周家集四十里 苏家集六十里 蒋家集六十里 赵家庙集七十里 张家场七十里 王家草场八十里 彭家巷集九十里 桑林集八十里
正西
车桥铺二十里 张家集三十里 傅家集三十里 烟墩集三十五里 黄家集三十里 苏家集三十里
西北
赖家集六十里 承家集八十里 段家集七十里 盐池庙集七十里 骑龙集七十里 栗林冈集九十里 许家集九十里 仙居市一百二十里 李家垱集一百三十里 董家集一百三十里 傅家集一百三十里 刘侯集一百四十里
正北
子陵铺二十里 小南桥三十五里 石桥驿六十里 乐乡关八十里
东北
八角庙集三十五里 桐木岭一百二十里 邹家嘴一百四十里 
沙洋镇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今设州同署。
新城镇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宋末边居谊筑,旧有巡司,今裁。
建阳镇在州南九十里,旧有巡司,今裁。
仙居镇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旧有巡司,今裁。
当阳城池
当阳城,汉初治长林之地,古城东城是也,后治玉阳,历代皆土垣。明初治万城,寻废。洪武十三年复故地,城久圮。成化丙戌,始筑土城,广一里,袤一百五十步,寻圮。知县姜英复筑。正德中,刘六等作乱,知县刘珵甃以石,城逼沮水,筑石矶于东北以障之。水怒辄啮城。隆庆间,知县张松始疏河故道,捍以长堤。水患既遏,议修城,未果。万历乙亥,巡抚赵贤、守道王琁、巡道邓林、郡守赵睿会同议修,命署县事经历任梦榛董其成。周回六百八十丈,厚一丈二尺,门楼四,水门五,敌台、守铺各七,皆甃以砖。西北跨玉阳山,东南以沮水、玉泉为池,西北则引真武港水环之。崇祯七年,寇薄城环攻,以女城低故陷。九年,知县区怀瑞增筑女墙,复于城外浚濠。国朝顺治十二年,知县唐彦表修筑。康熙三十四年,署县事张士琪修葺,四门城楼岁久渐圮。至乾隆二十三四年,知县苗肇岱详请,动项增修雉堞,又大浚城壕,阔二丈,长六百九十丈,深一丈。嘉庆二年,知县汪云铭重修。咸丰元年,知县董文煜重修,浚濠深如旧。八年,知县黄钟鸣补修。
〔冬官坊〕为刘谦三立。
〔奉直坊〕为张浚立。
〔御史坊〕为刘焕立。
〔五马坊〕为何毅立。
〔廉宪坊〕为李让立。
〔凌云坊〕为向志安立。
〔应奎坊〕为倪孝儒立。
〔腾蛟坊〕为朱玉立。
〔鹏程坊〕为何治立。
〔节孝总坊〕在节烈祠前,咸丰十一年,知县任道镕建。
关隘
〔河溶市巡司〕在县南五十里,一名合溶市,沮、漳至此合流。 
〔漳河口〕在县北一百里,初设巡司,今移河溶市。
〔百宝岩〕在县北五十里,四壁陡绝,山腰有洞,下瞰沮流,传为石刘屯兵处。
桥梁
朝天桥 普通桥 玉阳桥 太平桥 普济桥 三里桥 上板桥 下板桥 官桥 倒流桥 真武桥 玉虹桥 鸿德桥 起凤桥 玉龙桥利涉桥 顺化桥
沮河渡 漳河渡 合溶渡 清溪渡 黄鹄渡 苏河渡 乾溪义渡(咸丰中增设)
集镇
淯溪 葛藤 合溶 乾溪 巩河 细鱼港 草埠
远安城池
远安城,汉初建基于罗汉峪,晋迁于亭子山,为高安,积土为城。元达鲁花赤沙班迁于亭子山下,元末兵毁。明洪武初,知县大有修复。天顺七年,知县何盘重修。成化二年,迁治东庄坪,砌以砖石。崇祯七年,城陷;丙子,知县王立德请迁治鸣凤山,未果;十三年,知县周乃浃仍理前请,题允建立,始移鸣凤山之麓,即今治;十六年,献贼攻陷。国朝顺治四年,知县周会隆申请修葺,因河为池;十一年,溪水暴涨,东北城垣尽崩,知县卢昌运营筑;十五年,复大水,城仍圮,知县安布德重修。康熙四十一年倒塌,止存基址。乾隆三十四年,知县宋靖重修。后咸丰二年,知县李葆树因城楼朽塌重修。
〔掇科坊〕为张武立。
〔龙翔坊〕为何史训立。
〔廉宪坊〕为计澄立。
〔亚魁坊〕为李膺立。
〔苍海腾蛟坊〕为杨恭立。
〔双桂坊〕为王弼、孙衍立。
〔丹山起凤坊〕为胡灏立。
〔双节坊〕为孙氏、陶氏立。
〔贞节二坊〕为张氏、谈氏立。
关隘
洪恩砦 五瓜砦 包巾砦 北砦 石柱砦 千金砦
大汉口,在县北三十里,相近有小汉口,高岩绝壁,详《古迹》。
南襄堡,在县北九十里,去南襄城半里,通巴蜀、郧、襄等处。
桥梁
东门桥 济民桥 深水桥 迎恩桥 王公桥 贾家桥 孙公桥 晏公桥 青溪桥 西门桥 北门桥 普济桥 延寿桥 黄金桥 白土桥新桥
李家渡 永济渡 谈家渡 马渡河义渡(新增有记)
集镇
中坪 石桥坪 安洋坪 鹿溪 什家坪 旧县市 许家坪 傅家坪 白土坪 洪恩市 兴场 布园 笕口 下管 上管 西河 新城香油坪 青溪场 茍家垭 荷花店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4-11-16 14: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州署图说
〔州署〕旧在凤凰台,隋文献皇后行宫故址也。唐尉迟敬德以行宫旧基修建官署,显德末废。宋光宗绍熙二年,陆九渊知荆门军,修复之。元、明以来,历有修举。至崇祯壬午之变,尽毁于火。国朝初,买购周贡生舍为官署,湫隘简陋,莫肃观瞻。乾隆癸亥,任丘舒成龙来牧兹土,相度旧址宏廓,辄欲创建,以堤工孔亟,未遑兴作。丙寅连岁丰稔,先后共捐二千余金为之倡,邦之士大夫欣然助之。
于是拓故地,创新规,鸠工庀材,皆司牧指画而督率之。头门外建照壁,建悬门,建坊三座。头门起楼三楹,颜曰“作新”。上悬钟鼓,进数武,为仪门三。又十余丈,为大堂三楹,颜曰“宣化”,两庑各建廊十一楹。左右分六房、杂科。其上各建三楹,作三班廨宇。两翼各建正屋六楹,左为库房、柜房,右为柬房、推收房,站台而外,对列执事、厅、角、路、树、“天鉴在兹”坊。大堂左,建州库二楹。宅门外,左为门皂房,右为茶房。宅门内,建二堂五楹,颜曰“宗陆”。堂之东角,建门房二间,左右各建石门,颜曰:“东、西花厅”。由东入,北建屋二重,各六楹,前供炊爨,后居臧获。由西入,堆小山,山下有池,山北为堂五楹,颜曰“清畏”。东为耳房一,佥押处也。后五楹为“宝田斋”,训子处也。再西,建幕馆二层,各四楹,前曰“积翠轩”,后曰“集益轩”,内则建楼五楹,颜曰“舒翼”。东西厢房各三楹,左右耳房各二楹。楼后为小圃,墙外更有菜园。计费共三千五百金,自春徂秋,历六月而工竣。其原置官署改为州丰仓。堂侧有士民公立碑记,见《艺文志》。
今署前三坊,只存“江汉藩篱”、“荆襄锁钥”二坊,大堂前“天鉴在兹”坊,亦废。咸丰四年,发逆破城,清畏堂亦毁。州牧牟嗣龙葺之,以茅额曰“亦草庐”。同治七年,州牧恩荣于大堂左方,添建税契房两楹。 
〔库〕二间,在大堂东值堂房后。州牧舒成龙创建。
〔狱〕在头门内西徧。内外二所,计二十二间。州牧舒成龙创建。
〔州同衙署〕在州治东,二衙巷西。明末毁于火,今移沙洋。嘉庆三年,教匪之乱复毁。州牧张琴详请,领项修复。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久废。乾隆十五年,州牧舒成龙捐修二署四围墙垣并大门,所费不敷,详请变龙门坊学基修建,未果。乾隆三十七年,移建学正署于明伦堂西,训导署就原基重修。嘉庆五年,训导梁锡冠复加修葺。
〔吏目衙署〕在州治西,明末毁于火,移居关庙右,后改建于太平坊。咸丰四年,毁于发逆。今吏目犹僦居民舍。
〔建阳巡检司衙署〕在建阳街东,久废。乾隆十二年,裁司归驿兼管。
〔仙居巡检司衙署〕古在州北八十里乐乡关,今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仙居口。
〔新城巡检司衙署〕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新城内,久废,今移驻沙洋。
按,州旧设建阳、仙居、新城三巡检司。乾隆十二年,裁建阳司归驿兼管。其后复裁驿丞,仍设建阳司。故今建阳有巡检,无驿丞也。仙居司旧署在仙居口,今则移建石桥驿,而仙居无巡司矣。新城司旧署在沙洋,今沙洋亦无巡司也。盖自雍正八年,裁荆山驿丞归州兼管。乾隆间,丽阳驿归并钟祥。石桥、建阳两驿丞亦相继裁去,而以仙居司移驻石桥,复以建阳驿署改巡司署,而新城巡司则归并沙洋州同兼管耳。但志无明文年月,未可臆断,故仍照旧志纂入。详见《职官志》。又,今石桥、建阳二巡检署,嘉庆三年俱毁于教匪,州牧张琴详请,领项修复。
〔都察院行馆〕在后街,久废。今改为小教场,即今守备衙署西隙地也。
〔布政司行馆〕在都察院左侧,久废。即今之守备署也。
〔按察司行馆〕在玄妙观西,久废。
〔府行馆〕在玄妙观又西,久废。
〔戎府行馆〕在府行署西,久废。今移驻沙洋,另建公廨。
〔镇台府〕在十字街北向东,即今游击府。
〔州判衙署〕在州治东,久废。
〔医学〕缺,〔僧正司〕缺,〔道正司〕缺。
〔申明亭〕久废。州牧舒成龙建楼三楹于城隍庙内。
〔乡约亭〕久废。州牧舒成龙复建于城隍庙申明亭西会馆内。
〔观望台〕在南门外东隅。久圮,今仅存其基。
〔育婴堂〕向在南台,倾圮。乾隆十五年,州牧舒成龙移建于枣园街,瓦屋三楹。
〔养济院〕在西门外来龙桥北。乾隆十年,州牧舒成龙重修,前后瓦、草屋共十间。
〔栖流所〕久废。
戎署教场图说
〔游击署〕在十字街北路西,门东向,即前之镇台府也。前为照墙,左右树建牙,头门三楹,左右列石狮。后为仪门,又后为大堂,又后为二堂,又后为内宅,左右厢各三楹。由大堂右廊南出,为外书房。由二堂右廊南出,为内书房。由内宅右廊南出西转,亦为内宅。头门之南,重门为科房、库房;头门之北,前为箭道,后为箭厅,又后为马房。
〔守备署〕在后街南向,前为照墙,头门三楹,后为仪门。左右班房各二楹,又后为大堂,左右科房各二楹。又后为宅门,门内为内宅,左右厢各三楹。大堂右为书房,内宅右为庖厨。咸丰四年,与游击署均毁于发逆。今游击、守备皆僦居民舍。
〔大教场〕在北门外三里,演武厅三间,后为官居厅,左为将台,右为马道,前为照墙。
〔小教场〕在守备署右,演武厅三间,前为照墙。
〔火药局〕在小教场演武厅侧,咸丰四年毁于火。
当阳县
〔知县署〕旧在玉阳山东南半里。明洪武元年,知县祁守道徙治万城。十三年,知县徙复旧治。崇祯甲戌,正堂毁,署县事经历张维然修复。国朝顺治二年,公署全毁,正佐皆视事合溶。八年,士民捐修。知县句延龄始视事城中。十二年知县唐彦表、十七年知县朱景辰、康熙三十三年知县俞延瑞、雍正七年知县王仲桂、乾隆二年知县仝沆先后增修。嘉庆元年,教匪之乱,署多隳坏;二年,知县汪云铭重修。道光三十年,知县董文煜重修。
〔上谕坊头门座楼花厅〕咸丰八年,知县黄钟鸣增修东书房;十年,知县任道镕重修内书房。
〔教谕署〕在启圣祠后,详见《政典志·学校》。
〔训导署〕在忠义祠右,详见《政典志·学校》。
〔典史署〕旧在西门内。嘉庆间,改建县署西头门内。
〔巡检司署〕旧在漳河口。乾隆六年,知县仝沆以河溶界接江陵,五方杂处,详准移防,以资弹压,遂移驻河溶。同治二年募资新建。
〔分防千总署〕旧在玉阳山。嘉庆元年毁,移建玉阳街。
远安
〔知县署〕汉置。旧在罗汉峪临沮城内。晋迁高安城内,元迁亭子山下,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初,知县大有修复。成化丙戌,避刘千斤、石和尚之乱,迁于东庄坪。崇祯甲戌,城陷署毁。庚辰,知县周乃浃迁于凤山。国朝顺治四年,知县周会隆申请修城建署。甲午,圮于水,知县卢运昌重修。戊戌,圮于水,知县安可愿重修。康熙五年,知县宋绎因凤山城屡圮,仍迁东庄坪,建修衙署。咸丰七年,毁于贼,知县朱锡绶修复。
〔教谕署〕在文庙右。详见《政典志·学校》。
〔训导署〕在仓巷街口。详见《政典志·学校》。
〔典史署〕在县西。康熙五年建,咸丰七年毁于贼。
〔游击署〕在中街之西。咸丰七年毁于贼。
〔守备署〕在城西,咸丰七年毁于贼。
附驿站
四驿图
四驿图说
〔荆山驿〕在州北关外,皇华馆旧址,即今之马王庙也。前明兵燹之后,驿丞衙署迁于北门西巷内,马厩即移于路东。至雍正八年,丞裁,驿即归州兼管。然驿距署远,一切兵牌勘合照料,未免周章。乾隆丙寅,州牧舒成龙修复古署后,即择署西官地,计长三四十丈不等,宽十五丈,中有民间占住草屋,每间给银四两,均各乐从。随平地基,前建头门三间,额曰“荆山驿”,内建更房一间。数武又建二门三间,仓三间。二门之西,建外马房三间。二门之北二十丈,建马神庙三楹。于庙左建二楹,右建五楹,为差房、厨房、料房之用。西边一带建马棚二十四间,分为四槽喂养马匹。马神庙之后、二门之西,俱留敞地以堆马草。其一切木料、砖瓦、工匠及给发房价,除变卖旧马号充费外,尚捐费银五百二十余两。
至本驿夫马并支应银两,奉文裁减充饷外,现在额设马一百四匹,该草料银一千八百七十二两,药饵银一百零四两。马夫五十二名,工食银三百七十四两四钱。兽医工食银一十四两四钱。支应银一百九十两。排夫一百六十名,工食银一千一百七十一两二钱。以上各项共岁支银三千七百二十六两,于乾隆四年奉文,夫马工料药饵等项,俱扣除,小建,遇闰加增。
〔建阳驿〕兼管建阳司巡检事。在州南九十里,署在街西,渐圮。额设马匹、马夫、工食、工料银与荆山驿同。旧有建阳司废署,在建阳街东。乾隆十二年,裁司归驿兼管。遂以司署并驿署基,一并详请变价迁建于新开十字街之北,尚不敷用,州牧舒成龙捐俸助之,乾隆十四年告成。共建衙署门屋二十七间,马厩二十二间,复附建社谷仓六间于头门内。
〔石桥驿〕在州北六十里,额设马匹、马夫、工食、工料银与荆山驿同。衙署门屋共十八间,马厩如之。附建社谷仓三间于后。
按,丽阳驿旧亦隶州,因距城辽远,乾隆三十二年,荆、钟会详,蒙准裁归钟祥。
一州属额设三十铺。实征银四百八十八两一钱七分五厘六毫七丝四忽六微五尘八纤三渺一漠一茫。
荒缺银一百三十五两六钱五分一厘一毫二丝五忽三微四尘一纤六渺八漠九茫。
二共银六百二十三两八钱二分六厘八毫。
徭编铺司二十八名。永充铺司二百五十二名。共铺司二百八十名。徭编,每名年支工食银六两一钱。年共支工食银一百七十两零八钱。
永充,每名年支草鞋银一两七钱九分三厘二毫一丝四忽三微。每名地自一二十亩至三十二亩不等,现在清查存案。每年共支银四百五十一两八钱九分。
又,子陵铺零银一两一钱三分六厘八毫。
附塘铺
南道十三铺:自州前铺二十里掇刀石又十五里黄岭铺又五里团林铺又十里鸦陂铺又十里新店铺又十五里五里铺又十五里建阳驿掘港铺又十里建阳铺又十里十里铺又十里左溪铺又十里四方铺又十五里花栗铺又十五里枣林铺,系江陵县属。自州至江陵县一百八十里。
北道十铺:自州前铺十里十里铺又十里子陵铺又十里上泉铺又十里白獐铺又十里三陡铺又十里石桥铺又十里桐树铺又十里乐乡铺又十里火食铺又十里斑竹铺又二十里钟祥县界属丽阳铺。自州至丽阳一百二十里,自州至宜城县二百一十里。
西道三铺:自州前铺十里泥平铺又十里车桥铺又十五里铜锣铺又十五里当阳属红桥铺。自州至当阳县一百二十里。
东南三铺:自州前铺四十里麻城铺又五十里夹港铺又三十里沙洋新城铺又十里潜江属。自州至潜江县二百二十里。
东北:自州前铺至钟祥属七里铺七里,自州至钟祥县九十里。
迁建大路十四塘纪略
荆门表里荆襄,路当孔道,州属冲僻,塘汛三十六处。其东西两路与水路及山,僻二十二塘,照例捐资,随时修葺。至州南自掇刀石、团林铺、新店铺、五里铺、建阳驿、十里铺、四方铺、花栗铺、枣林铺,共九塘,一百八十里,至荆州府北。自子陵铺、白獐铺、石桥驿、乐乡关、斑竹铺,五塘一百二十里,交钟邑汛。南北大路共一十四塘,向来每塘只建瓦官厅一间,草火房二间。烟墩则以釭为之,木架瞭楼俱建于街内,与民居夹杂,坍塌损坏,不时修补,草率了事,转瞬如前,相沿已久,官民颇以为累。迨乾隆九年,奉文通查大路各塘,以住房狭隘残敝,且不敷汛兵栖止,议令添建官厅住房。随经成龙会同荆门营游府邹世权,将大路十四塘逐一迁建,或于村南,或于村北,俱择高埠敞亮之地,前建官厅三间,后建住房五间,砖石烟墩五个。复于村之两头,各建营门栅栏以防宵小。一切砖瓦、木料每塘奉发银三十两有奇,实不敷用。成龙每塘捐银五十两,委驿巡查办完工。及至十三年,奉文添建石墩台一座,厢房四间,并围墙、耳房、牌栅、旗杆等项,又每塘奉发银八十五两。合计砖瓦、木料、人工、迁建搬运各项,每塘费银一百二三十金,共一十四塘。一次共捐给银千有余金,委吏目萧式汤、丽阳驿驿丞侯王公、石桥驿驿丞马沛霖、建阳驿驿丞朱礼、巡检沈汝旦、驿丞兼巡检徐照,分处监修,前后三载始得整齐完竣。从此戍卒有栖止之所,行旅无暴客之虞,郊圻画而守望严,营伍肃而观瞻壮。岁修之烦,庶可免欤。于是援笔而纪其略。
州境南北大路,塘房十四座。掇刀石、团林铺、新店铺、四方铺、花栗铺、枣林铺、子陵铺、白獐铺、石桥驿、乐乡关、斑竹铺,僻路塘房十三座,七里铺、十里牌、吕家墩、沈家集、马良口、铜锣铺、铁坪、仙居口、狮子口、白龙洞、后港、沙洋、拾回桥。于嘉庆三年贼毁,当经详请,发帑重建,州牧张琴承修。
按旧志:南道十三铺,北道十铺,西道三铺,东南道三铺,东北道三铺,载入《官廨》。而《迁建大路十四铺纪略》则载入《戎制》,王《续志》亦将南北大路十四塘、僻路十三塘载入《戎制》。殆以铺为邮递之程、文吏所司,塘为守汛之地,武弁所辖,故于二志分属之耳。然《戎制》所载之塘即《官廨》所志之铺,非有二地也。况建置修补,俱系文署、官厅、卡房,均属公所,且皆为驿站,而设自应入《官廨志》。若《戎制》之塘汛,则言其守汛之地耳,非尽有塘铺也。塘铺与塘汛判然两事,并非一地,断不得牵合为一。今将有铺之塘并入《官廨志》,而以守汛之塘列入《戎制》,庶无蒙浑。又按旧志,南北二十三铺,与《纪略》之十四铺多少不等。盖旧志之二十三铺,合南北大路经过之村舍,而统志之故。里数远近,槪不相同。若《纪略》之十四铺,则酌其道里之均,而迁建之故。里数皆相等,亦非有二致也。今俱载之,考古者互相证核,自可了然。
按,州属铺兵二百八十名,于咸丰八年二月内,奉文裁汰,所有工食、银两向系请领补荒银一百四十一两六钱二厘,地丁项下坐支银四百八十二两二钱二分五厘,合计每岁应支银六百二十三两八钱二分七厘。今遵照有驿十分之二,酌留银一百二十四两七钱六分五厘,津贴捐马工料之需外,计每岁节省银四百九十九两六分一厘六毫,随征批解。
当阳县
急递铺共十一铺,原额设马三十二匹,雍正十年裁减八匹。乾隆三十三年,奉文全裁。总铺在城。东南通荆州一铺曰“金沙铺”,旧有河溶铺,后裁。西通宜昌三铺,曰“黄沙”,曰“玉泉”,曰“莲花”。西北通远安三铺,曰“梯子”,曰“峡口”,曰“马家”。东北通荆门三铺,曰“清水”,曰“桑林”,曰“鸿桥”。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