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与楼主小记:谭鑫培与江夏的渊源之今日纸坊谭鑫培公园 谭鑫培,名金福,堂号秀英,小名望仲,鑫培是他的号,父因其“五行缺金”小时体弱多病,又是独子,恐其难养,故名号均用“金”字。 经查武昌县志,谭鑫培是武汉市原武昌县(现江夏区)流芳镇九夫村谭左湾人,生于1847年(清道光丁未二十七年)农历三月初九(阳历4月23日)。 早年九夫村一带喜爱楚调(汉剧)的人很多,唱得好的人就自发组织起戏班,每在逢年过节或办喜事时就到附近湾村演几场。老话讲一末带十杂是指汉剧中角色排列的顺序,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其中九夫是指老旦。九夫村演老旦的比较出名,想必九夫的来历与此有关。值得一提的是谭鑫培的父亲谭志道(谱名声启),就是汉剧中的九夫角色。因声音像一种叫天子的鸟,所以人称谭叫天。谭志道继承了父亲谭成奎(谱名谭致导)的武艺,组建戏班出外演戏,因在河南演出时与人发生争吵,打死了人后,带妻儿离家出走,先到天津后定居北京。作为京剧创始人之一,谭志道全身心的培育了独子谭鑫培,使谭鑫培成为鼎鼎大名的“伶界大王”、“一代宗师”。 谭鑫培少小离家,乡音难改,在京剧的唱念改革中,保留着江夏语音。如《空城计》里诸葛亮站在城楼上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唱段:“我本是卧龙岗……”谭鑫培演唱时,“我”的发音是“藕”;《苏三起解》中“……走在大街……”的“街”念为“该”音。这些都说明谭鑫培与江夏有着密切联系。 1899年,谭鑫培应聘回到汉口,在满春茶园演出,轰动武汉三镇。 虽然少小离乡,但生长在江夏的谭鑫培对故乡的一草一木时常挂记在心头。 1908年,湖北家乡遭受水灾,时年62岁的谭鑫培,毅然率诸团义务演剧三日,所获数千金,全部用于救赈。其他演出费用由他一人负担。可见谭鑫培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现在定居在北京的谭门第五代传承人谭元寿曾说:“祖父谭小培和父亲谭富英生前曾经讲,我们谭家祖籍是武汉江夏县谭家大湾,叫我以后要告诉儿子和孙子,不要忘记家乡”。 谭鑫培的名字代表中国的戏曲,这是江夏的荣耀,同时也是中国戏曲的荣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