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之行(原创) 公司因我是黄冈人,老总让我随行从鄂州转道黄州。 近18时许派车送到上海南站。离火车出发还有80分钟。网上订票已经来不及了,只有少许站票在买,干脆直达火车站。我给司机选择了条他不知道上高速公路捷径,可是进入高架外地牌18点30分前不能上的,只有走地面交通,到达火车站19点钟,用身份证买票时才想起走得匆忙没有带身份证,就连身上的驾驶证也放在公司了。只好给别人15元钱代刷身份证购到硬座票。但进站要票证一起才行,好在靠墙边有个侧身通过的口子,我身材苗条侧身一晃就可去了。上了火车上直达列车办公室换成卧铺,因有二个人只能换一上一下的铺位。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是毛主席名作。车上点的第一道菜就是它了,另加三个菜与一瓶浙江有名的黄酒。武昌鱼其实就是鳊鱼,鱼刺少,油微热时放进生姜,姜炸成黄色时把鱼放进锅内,二边都要煎一下去腥气。味道就鲜美点。鳊鱼在上海各超市都有卖的。因鱼刺少,小孩吃要安全些,所以买得多。这次吃,不外乎尝下鱼的做工而已。黄酒一般是12度以下,我却喜欢是吃15度的黄酒,酒气醇些。黄酒古时称作清酒,有补血的功能。药酒浸制当数黄酒最好了。 老总睡下面,上面自然是我睡了。卧铺上中下,我睡上,车身一晃动,下面人没感觉,上面感觉是摇摆了。这晃动倒还能接受,关键刚要眯上眼睛时,轨道“咣”的一声如脱轨般让人惊吓。约过二十分钟“嚓嚓”的声音延续了几分钟,犹如车身擦着树的枝条而过。想想,是铁道与列车都年老体衰的缘故吧,真是那样就麻烦了。想归想,觉还是要睡的。刚一眯上眼,“咣”的一声让人心惊肉跳。时间不长“喀嚓”的声音又来了。如此反复的折腾了一晚上。好不容易等到天明,到洗手间一照,眼袋也出来了,眼睛干涩难受。我坐动车没有这感觉,火车这是给我难忘一次。 干脆坐到窗边飞速观赏沿途景色。不规则的田地绕成一大片大片的。再有好多一层二层旧楼房,墙体没有粉刷过。房子中间看不到路,偶见一家面馆特大简陋的招牌很醒目,老远就能看见。心想,这么偏,谁来吃呀。要么就是制作面条的吧。铁路边小树倒是栽得茂密,叫不出名地排成一列一列。哈哈,看到老家的巴茅了。进入鄂州地段房子也长高了,慢慢找到小城的气息。 刚下火车看到一个高挑的约30几岁的女人,背个大背包,左手拉个大拉杆箱,靠手的拉杆上本着个四方蛇皮袋。右手牵个3、4岁女孩。看她吃力的样子,出车站又好远,特别要通过地道向下拉后又要向上拉,没有拉的平坡只有台阶。我说,老乡我帮你拉吧。她不肯。也是的,这社会谁知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呀。我看出了她的二难心事就说,怕什么呀,我又不要你的,故意带着黄冈话。大概她见我挎包系领带不象是拐人就同意了,天哪,好重呀,别人从梯级吃力往下拉箱子,我看见靠边有一箱子宽的坡,就把箱子反势拉着下滑。到了向上坡的时候就顺势向上拉。快拉出去了,她在后面说有人来接她,接的人进不来。实在太累了,我说,现在可以放在这里吧。她又说放在前面吧。只好又往拉了几十米。接她的人也没有来。她操着鄂州的口音说谢谢。说了好几声。我说谢什么呀,不用了。 从鄂州到黄冈要过鄂黄大桥。来往过路费小车10元。就是多了20元,到黄州不到30里不还价70元。黄冈路面宽广,行车很快。不久就到了湖北行星传动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部长听说我是上海来的黄冈人都很客气。谈了工艺后盛情挽留在食堂吃饭,这是我好几年后吃的湖北米饭,米饭比上海吃的东北米略粗糙点,但菜那是一个家乡的口味,一大碗饭很快就吃光了。 事情做好了准备返程,没有身份证只好在网上订票,打电话公司把我身份证传真过来。因票是17点40分的,时间还早。想到了以前与黄冈日报记者的承诺,来黄冈就见上一面。这承诺的来源要从去年一件事情说起。九姿河有个朋友是修车的,车是会开但没驾驶证。如是在黄冈一个驾校学车考证,教练出口伤人不说还配上了肢体动作。朋友受不了这气,与之吵起来了,弄得不让学,钱也没有了。如是在QQ上找我帮忙。我们相隔千里,只好与黄冈日报记者联系,记者与驾校领导沟通,教练要请我朋友吃饭承认错误,学车驾校不收取学费,只收驾证的工本费就算完事了。今天我打电话记者,他在外面采访,我干脆就没告诉他我人在黄冈。 又从黄冈打车时看到鄂州的返城的士,只要60元可以回鄂州了。在车上聊起了鄂州是佛教发源地,让带我们看鄂州的名胜。新城是跟不上步伐的,就看老城吧。车开到江边,一堵武昌门的牌楼矗立眼前,斜对过是吴都房产的坐标建筑。从武昌门向江边观光长廊走去,江中古楼夺人眼球。浑黄长江水中间的古楼,象百来岁的老头巍巍而立。问不远女子洪水汹涌时古楼不就淹了吗,说淹不了的,最多淹一小半。她面带神秘,我表示惊讶。顺长廊前行巨大石壁画呈现眼前,画记载了鄂城自古风流人物。铭记了鄂州的发展历史。身上没纸,就在公司资料上快速写下二首诗歌。 鄂州的公交倒便宜,上车一元钱就到火车站了,又网订的是上铺,好在下铺没人睡赶紧躺会儿。21点南昌站人全部到位,只好爬到上铺忍受旅途之辛,反正睡不着,22点熄灯,赶紧写下了这篇拙文。 2013年4月16号晚记于K13次列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