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晋平 于 2013-5-6 10:00 编辑
本来已经走过去了。
忽然一波久违的花香漾入鼻孔。
呀,真香。
我回转身,循着小径两旁的绿色植被搜寻。在小叶黄杨的树丛中,一簇野蔷薇正探出身来,在暖暖的阳光下恣意地笑。那一腔粉红和清丽,直从茎端流淌到末梢。
野蔷薇花,记忆里的花。老家的房前屋后,田梗渠边,随处可见。每到夏天,一簇簇,一丛丛,倚着篱笆,傍着院落,总是在不经意间倏然绽放。那些大大小小粉的,红的花朵,叽叽喳喳挤满了柔软多刺的枝条,盛放中把满怀的快意渲染到极致。
夏日的午后,阳光正好。收割好的小麦,蚕豆已铺在禾场上晾晒。聚在一起吃饭谈天的大人们闲话得倦了,各自拿了碗筷回家,寻个荫凉的地儿打起盹来。无所事事的小孩子们,亦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瞎转悠。野蔷薇的花香,就是在这样静谧的乡村午后开始亲近我的嗅觉,薰香我的记忆。
蔷薇花属暖香型,天气越是晴好,花香愈是浓郁。唐代诗人高骈的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所描绘的正是夏日正午的山亭。幽静的庭院。满目的浓荫。骄阳下的池水晶莹透彻。微风轻拂,波光潋滟,楼台的倒影在碧波中轻轻荡漾。而此刻,那边满架的蔷薇正热烈地绽放,花朵灼灼,香气扑鼻,整个庭院都沐浴在醉人的花香之中。身在其中,俗虑全消。
蔷薇本是不事雕琢的花木,自然的生长,长在该长的地方,方能凸显其花香与魅力。当被人为地加以改造后,结果会怎样呢?
同样是唐代诗人的贾岛,亦有诗《题兴化寺园亭》云:“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其实,蔷薇还是那蔷薇,只是,亭却不是那亭了。那种怡然自得的心境,当然也会随之荡然无存。
不贪不占,清明之地才得清明之心。那兴华寺园亭的蔷薇,即便成得了气候,花开满架,香飘十里,园亭的主人能体味得到吗?也不过是暴殄天物罢了。
当今充斥眼球的各种强征强占,不一样也是“破却千家作一池”吗?当然也会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地难收拾。
还原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让所有的生物自由的生长,让所有的物种和谐共处,让私欲膨胀的心回归到最初的纯净。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室,足矣。
有首诗这样描绘:“一个犁牛半顷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夜归儿女话灯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也一定有满架蔷薇默默的守护,静静地飘香。
多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