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帖子
查看: 934|回复: 0

清明了,聊聊祭祀

[复制链接]
来自
浙江
精华
20

1万

主题

13万

帖子

15万

积分

中将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50037

IP属地:浙江省丽水市

发表于 浙江省丽水市 2015-4-4 21: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中国人来说,祭祖是一件大事。
 光是从节日来看,一年中适合祭祖的就有春节、清明、端午和重阳几个大日子,如果算上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鬼节)、十月初一寒衣节、十二月二十三冬至等等传统节日,一年中用于祭祀的日子就很不少了。

  而如果从文化地位来看,祭祀就更是件了不得的事。祭祀在儒家传统中,已形成一系列完备的礼仪,是士大夫必须遵守的规定,《礼记·礼运》中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祭祀的规格、礼仪,祭品的种类、规格、仪式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比如祭天祭地祭炎黄这种大祭,非得是皇帝才有资格祭祀,普通老百姓只能祭祭自己的祖先和灶神什么的。

祭祀发展到这份上,已经是关乎国家、民族乃至家族传承的一件大事,所以古代皇帝建立一个王朝时第一件大事便是要祭天,以显示自己是天祚传承、是正牌天子,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国运;而一个家族,惩罚族人最重的便是赶出家族,不准参加祭祀,意思就是不认你是某族某姓的人了。这对讲究“行不改名坐不更姓”的中国人来说,是件非常脸面无光的事。

  鲁迅的小说中几番提到祭祀,由此可见乡民对祭祀的看重。《少年闰土》里,迅哥儿和闰土的相识,是因为家中办祭祀祭器多而贵重,所以便叫了闰土来看管;《祝福》中,祥林嫂想帮忙摆放祭祀用品,结果被四老爷嫌弃“不干净”,遭受的打击直至死去都无法释怀。

现代人无法理解这种对祭祀无比郑重的情感,但是从历史渊源考虑,这种郑重源自古代封闭生活及对事物的未知而产生的一种归属感,是自己被同族人和祖先认同的仪式。在古代,没有家族的支持是无法有大的成就的,甚至远离故土后活下去的可能都比较弱,所以对家族的依赖自然产生。现代社会,对很多人来说,离开家乡却会产生海阔凭鱼跃的畅快感,祭祖的概念自然而然淡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