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6-3-16 12:15 编辑
美国为什么强大?无意发现其中的秘密后大吃一惊
解筱文
前不久,我约见一位好久不见的在京朋友,原本是生活的随意交往,不想却有了一番深度交流。他讲述的所历所感以及触发的思考,在我脑海中已放了有一段时间,这些内容是我确信真实的信息。今天把这些简单整理出来,一吐为快,以资交流。
1
见面吃饭间,他告诉我,今年春节是他过得最累的一个节日,并不是节日本身的累。
我问何故?
他说,因为过节前,他接了一个编书的活。实质是一个编书的分包工程,由他参编其中的数万字,里面涉及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等内容,但并不署他名,要在春节假日完成。
我知道,多年前,在潦倒生计的时候,他做过很多这样的“为人做嫁衣”代笔,只为能获得一些收益的事,现在不屑做这些事。
我有些不明白,他为啥还在珍贵的节日期间,这么拼命努力。
他叹了口气说,接这个活,是因为亲情,因为友情,也因为能赚一点碎银的缘故。
我理解的点点头。
他接着说,这本书的主编是他亲戚的一位朋友,老北京人,工作职位都不错,有车有房,生活无忧,原本可以静心工作,慢享生活。但因其孩子在美国读书,还是想多赚一些钱,给美国读书的孩子提供几十万的学费及生活费。所以就设法找到了他。他不好拒绝。
从初一到初五,他说他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地方,枯坐一处,废寝忘食,没黑没夜,原创带编撰,终于弄出了初稿。其中的劳苦,难以表述。
作为一位搞文字的人,我非常理解这里的辛苦。
他说,在他写这些东西腰酸背痛、眼花目涩的时候,好多次站在窗前看花炮流彩的夜空,壮怀激烈的仰望天际,不禁深深地思索起人生的意义。
刚开始的时候,他反思自己,觉得受人之托的事情,有些该拒绝的就得拒绝,不能太勉强;后来,我觉得是为亲戚的朋友在打工,感觉太不值;再后来,他猛然间觉得,这分明就是间接为美国赚钱啊!
他话说到这里,我一想,真是这个理啊。这主编组织一班人马编撰一本书,自己获大利,然后打款给其孩子,孩子交给美国,而我这位朋友,也就是下游分工合作者,透支身心精力,仅获得极为低微的收益,相当一部分的收益被所谓“榨取”,最终被流进了美国“口袋”。
2
但是,我又一想,不对啊,不全是这样的。
我对他说,编这本书,你不管怎样辛苦,从中收益如何低微,但你不是也挣到钱了?应该是不完全为美国赚钱啊!
他无奈的说:“那好吧,我来给你讲一下,我挣到的钱去了哪里!”
“你知道,我是几年前才到这里(朋友之前在远离北京千余公里的一个小城市)的。去年初,才咬牙从北京买了一套二手小房子。”
我说:“是啊,这我知道”。
他接着讲:“为买北京这套小小的房子,我卖掉了在原先那个小城市的一套大房子,一共才卖了40万多点;亲戚帮忙,东拼西借搞来一些外援,大概几十万;然后除了我和爱人的积蓄外,全家举债,又从银行贷了一大笔贷款,需要三十年内还清。”
“这很正常的,很多人不都是这样吗?”我淡定的说。
他接下来的说法,让我吃了一惊。
他说,在北京买这套房子时,原房主卖房的想法是,急需用钱,想卖掉这套房子,去美国生活一段时间。事后他得知,确实如此。
而买他小城市那个房子的买家,是一对种大棚蔬菜的农村夫妇,买房是为了其孩子在市里上学方便。他们付了首付,大部分款项都通过银行贷款完成了。
就这样,我这个朋友一家就走上了一条负债之路。努力工作,辛苦创收等,以还贷款。
他说他也时常在想,那对菜农夫妇,应该是艰辛种菜、转运、销售等等,然后按时按期还款。
他给我分析他在这几年间的心理变迁:在还贷的时日中,起初他觉得中介公司、炒房客等太黑,甚至觉得政府监管不力,普通人买房难,生活不易,让他等人群都在为中介、银行等打工;后来他觉得,在经济社会,逐利心态下,国人如此浮躁,让人倍感环境不爽,再有大智慧的人,在现实面前还是无可奈何,只能被经济洪流携裹;再后来,他认真梳理了一下这些信息,突然间觉得,他是扎扎实实在为美国打工啊!
哦,听到这里,我还真是略略有些吃惊。不是吗?他辛辛苦苦工作赚钱,在小城市买了房子,然后努力到大城市工作,于是卖了小城市的房子,在大城市买了房子。这就好比是一个食物链,卖他房子的人,拿着的下游及下下游他们的钱,去了美国,把这钱就消费和挥霍到了美国,而能回流中国的又有多少?而诸如我朋友一家、菜农夫妇等等一大批人就成为其坚强的支撑后盾。
朋友看到吃惊的我,然后说:“你现在明白了吧,我要花费30年内还清贷款的整个工作史、赚钱史,实质上不正是为美国间接奋斗的30年吗?!”
3
于是,我和朋友将前后两件事梳理一下,更为震惊。大致线索是这样的:
朋友贷款买房——付给原房主巨款——原房主将此钱消费到美国;
朋友要还贷——写稿挣钱——部分收益给了主编——主编将此钱给了他在美国学习的孩子——该孩子将此钱消费到美国。
这样一想,我突然觉得美国太强大,很多国人辛苦努力,最后居然悄无声息流到了美国,其过程对于美国而言,可谓不费吹灰之力。
将我这位朋友这个买房还贷的案例,举一反三,结合很多人努力进阶和不断梦想化的过程,基本可以得出几条路径(跨阶发展路径略):
乡村——城镇——县域——小城市——中型城市——大城市
城镇——县域——小城市——中型城市——大城市
县域——小城市——中型城市——大城市
小城市——中型城市——大城市
中型城市——大城市
从中不难看出,对于很多人而言,每一次的前行和进阶,都是不断接盘的过程,下一阶自热而然成为上一阶的承接者和上一阶的资金、智力、精力等供应者。
当人生进行到大城市时,绝大部分就此打住,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需要找这个地球上所谓最发达的地域去挑战和见证,美国不外乎就是所谓的最佳地域。
前者,各种人群的社会资源,基本处于内循环之中,也就是说,主要在国内流转,处于不断再分配,再集中,再分配之中,“肥水流在自家田地”。
后者,无疑是“肥水流入他人田地”。
像绝多的中低收入人群,无意中就间接承担了这种“肥水流入他人田地”,为美国持续赚钱的任务,可是很多人甚至浑然不知。
我朋友说,他现在心里有两个疑问:“第一个问题,当我在30年内还清了贷款,过上正常的,我不欠别人钱财,甚至别人还欠我银两的日子时,是否就意味着“中国梦”就实现了?第二个问题,这些由中国巨量流入美国的“肥水”,美国会用来做什么?如何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国际霸主地位?中国何时可以全面超越?”
我无法作答,只是从世界范围来梳理这种国家进阶之路:
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面对世界范围的王者之争,中国发展的过程比如就需要接盘,对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自热必不可少。当我们脱离贫困时,美国扫视太空登月,当我绕月的时候,美国探测火星;当我立项探测火星时,美国放眼太空……
中国的超越,一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努力,以空间换时间和时间换空间兼而有之的梦想之旅。
4
整理此话题,心情有些沉重。行文至此,本该结束,却有个小插曲,我就接续再说几句。
刚才,随意和一同事闲聊几句其他的事。她孩子在一发展中国家工作,在该国做中国自己的事情。也就是把该国的钱挣回中国来,消费到中国。
她给我讲了一件事,大致意思是,一对高知朋友夫妇,辛辛苦苦把女儿,一步步培育成才,论外形、文化等,在国内都是优等,前程不可限量。
为了女儿更大的梦想,老两口又含辛茹苦,送女儿到美国继续学习。
现在的情景是,女儿找了一个美国人结婚了,这个美国人只是美国的社会中下层人,在KTV做DJ,工作不稳定,收入微薄,并且相貌丑陋,身高仅有一米七。这个女儿还为此美国人生了两个孩子。现在梦碎美国,漂泊在美国,还要国内接济,本人处于万般悔恨中。
当然,这也许只是个例。
我曾怀着对海归的人群的好奇,及对于欧美留学人员的思想、情感的真切感受,参加过两次欧美同学会2005委员会举办的年会活动,听到过演讲嘉宾对詹天佑、钱学森等先辈的仰望之情,感受到他们对祖国的家国情怀,还有一种发现中国的世界机会,创造财富、新知、新技,共襄中华民族当代世界梦想的豪情壮志。
想起这群人中的一些,我多少有些欣慰。
也许诸如我朋友和很多与之类似的人群,间接为美国创造财富,今天无奈的“肥水”外流,若干年换回的或将是中国另一番盛景和超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