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巴河水总是那样川流不息,滚滚东去; 天井山依旧雄奇险峻、巍然矗立。 时光荏冉,岁月如歌,一晃离开鄂东那小山村20多年了,自参加工作从当初的木子店区公所调进县城后,再很少回老家了,老屋一直空闲着,透着沧桑,屋后竹园、菜地、桃花依然秀丽,仿佛在诉说着儿时的乐趣,现在垸里己经很少有人了,远远望去,幽远而宁静,难已再寻觅童年时那鸡鸣狗叫、牛羊遍地、袅袅炊烟的生动画面了,也没有了六月伏天满垸男女老少都在稻场上乘凉, 躺在竹床上数星星聊天那种热闹和生气了,一切都是静悄悄的,静得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连山上的鸟叫和流水声都那么悦耳清脆。 虽然每年只回来一两次,但我对于故乡的记忆却是那么的亲切而又温馨,那山那水,那弯弯曲曲的小路,还有那儿时的伙伴,是那么的缠绵而又深刻,一直在脑海中浮现。 今年五一假期,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北日报社社长毕志伦先生回到了渴别已久的故乡毕家河村,他自幼在这小山村长大,求学行政,从地市到省城工作几十年,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无论是文章还是书法,都成为东山人的骄傲和典范,离退后精神闪烁,出书讲学,访贫问苦,致力家乡发展,乐此不疲,传为美谈。他既是我们麻东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又是我的本家兄长,他去了长岭关吊桥沟,老屋垸米酒厂,所到之处促膝谈心,出谋划策,语重心长,他虽然离退了,但还身兼麻城老促会会长,一直关心家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深受乡亲们的爱戴和赞叹。 是日,早饭后,毕部长提出去登下老屋的后面的大山,大家欣然前往,迎着初升的阳光开始爬山,那山和罗田交界,名叫五躲寨,因太平天国时在山上跑返躲出了五个人性命而得名,足以见得它的神奇和险峻,在大别山南麓也算得上是座名山,它北望龟峰,南倚罗田,东邻金寨,海拨1000多米,站在山顶上,放眼远处,云雾辽绕,气象万千。 山路崎岖而又陡峭,沿着儿时放牛的小路逶迤而上。山中郁郁葱葱,空气新鲜,路两边映山红开得正艳,每走过小河边,崖石旁,大树下,大家都停下来歇息回望,拾回那些儿时美妙的记忆;我走山路快,一个人冲在前面,望着那些似曾相识的情景,我的思绪又飞向那远去的童年,不能忘记穿着草鞋在山中捡柴那少年瘦弱的身影;不能忘记在田间播秧时树荫下喝茶的时光,不能忘记六月伏天时水库中游泳的快乐,不能忘记黄昏时拿着小人书牵着牛归来时的满足和欢欣。 大家沿着荆棘丛生的山路爬行,边走边看,让思绪飞回那久远的年代。就是这小山村承载着千百年的期盼和梦想,在那物资匮泛的年代,一支铅笔、一本好书,一块饼干都是令人羡慕的奢侈品,一方山水养活着一方人,让我们这些毛头小伙在那样原始、贫困的环境中磨炼和成长,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生活下来真的不易,白天参加生产,晚上就着煤油灯读书,正因为那种力量驱动,所以有志的年轻人才发愤读书和锻炼。才逐步走出那虽然秀美却相对贫穷落后的小山村. 上得山来,已是一身汗雨,来到一个叫水口的垸子,垸中屋舍俨然,古朴归真,站在村头大树下,豁然开朗,景色一新,坐在石条上喝一杯山茶,喳一把瓜子,微风吹过,气爽神清,乡样们闻讯赶来,热情招待,嘘长问短,手足情深,有有几十年未曾谋面,一晃已是鹤发童颜,感叹人生,意犹未尽。 稍作歇息后,继续攀上山顶,一脚踏两省三县,能望见罗田、英山、金寨地界,山顶上还保存着一座风光秀美的小水库,居然还有几个年轻人在垂钓,登高望远,放眼四周,绿水青山环抱,空气湿润清新,一幅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 山下有主人在喊吃午饭,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徒步下山,午餐安排在毕氏家庭的兄长家,吃的火锅、农家菜,全部是山里的野味、野猪、野兔、香椿、苦茶、土猪肉、炸豆腐,还有香甜的老米酒。 大家边喝边聊,畅叙乡情,酒酣耳热,让人沉醉在这东山俏丽的黄昏。 回程中,虽然劳累,却那么的愉悦和爽心,车外,那依然矗立的山川,那一年四季潺潺的溪水,那欢乐的童年,永远让人留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