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765|回复: 2

黄梅人文风俗印象

[复制链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2925

主题

7864

帖子

9374

积分

少校

Rank: 8Rank: 8

积分
9374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7-8-16 21:31: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民间体育
(一)武术
称学武为“学打”,武师为“教士”,拳种主要有岳家拳和孙家拳。
岳家拳,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岳飞遇难后其四子岳震隐居黄梅杨梅岭,五子岳霆后亦逃到黄梅,二人匿居于杨梅岭的岳家湾村,将拳暗授百姓,并整理父亲的拳谱成《武穆遗书》,久传不衰,岳飞第27代孙岳进,先后获黄冈地区武术表演一等奖、国家体委武术“雄狮奖”金牌;近30年县内办起了多家武馆,徒手套路、器械套路各有20多种。
孙家拳,相传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首创,清末山东江湖游侠刘德胜来黄梅寻师访友后留居黄梅,招徒传授孙家拳,徒手套路有10余种;器械套路6种。2001年黄梅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武术之乡”。
(二)赛龙舟
俗称“划龙船”。端午节下乡滨江沿湖一带以此欢度,历久不衰。龙舟头部竖木雕龙头,尾部安丈余长的木棹。1人驾棹,1人击鼓,1人鸣锣。划船手由身强力壮的青年人组成,10至15对不等,每人一把桡板,分坐船两边,最前面的叫“划破水”, 伏在船上;最后面的叫“划八梢”,仰在船上;驾棹的掌握方向,鸣锣击鼓的掌握节奏。划船比赛距离一二里远。沿途人请亲戚看船,亲戚送礼。看热闹的以麦粑、鸡蛋、糕点招待选手。时下多由乡镇、行政村组织。
(三)游戏
项目有踢毽子、跳房子、打弹子、打梭、抓子、牵羊、斗鸡、打皮老鼠、躲猫儿、打漂、击鼓传花、跳橡皮筋、走棋等。有的已经消失,如:
打梭  有梭娘(尺余长的木棒,虎口粗细)、梭儿(小木棒,6、7寸长,无名指粗细);玩法有两种,都分两方。1、大梭,先在地上画一个大圈,一方(甲)站在圈内,用梭娘往规定的方向击打梭儿,另一方(乙)站到远处,抓梭儿,抓到了,算甲输,立刻让位给乙;没有抓到,往圈里丢,丢进甲也算输。乙丢时,甲可用梭娘击打梭儿,梭儿飞到哪里,便从那里用梭娘往圈里量,到边为止,所量的数字便是成绩。甲也可以用手抓梭儿,抓到了,用力扔,扔到哪里便从那里量成绩。双方交替,谁的数量多谁赢。2、小梭,画小圈,直径尺余,圈前约丈远的地方画一横线,叫“河”,开始,甲一脚站在圈内,用梭娘往界线击打梭儿,梭儿越界算输,乙捡起梭儿往圈里丢,进圈甲输,没进圈,甲便用梭娘敲击梭儿的一端,使之跳起,用梭娘狠击跳起的梭儿,从梭儿落地处往圈边量成绩。
地上挎麻藤  分两队,相向而站,一攻一守,指一人为头。开始,守方手拉着手,头儿高声喊:“天上雾沉沉,地上挎麻藤,麻藤跨不开,就是��儿来。”点对方的人来撞自己的列队,对方撞开了拉一个人走,轮回撞,最后哪队只剩一个人为输。
丢草把子  十多人围成一圈,相向坐下,一人在圈外绕走,手拿一草把子,悄悄地放于某人身后,如果该人没有觉察,并被绕圈者绕完一圈后抓住,这个人就要到圈中间“坐牢”,如果该人及时发现,并将绕圈的人抓住,绕圈的人受罚,该人再丢别人。
还有打墩子、拖木等等。
(四) 现代娱乐
打球,有台球、羽毛球、乒乓球、门球(老年人玩的),许多机关单位都备有门球场和乒乓球室,“五一”、“国庆”等节日举行球类比赛。  
走棋,有象棋、围棋、军旗、挺棍棋,职能部门每年也组织象棋比赛。
打牌,有麻将、骨牌、撮牌(俗称“括弧”)、扑克牌。
钓鱼,双休日或节假日,自带食品,结伴而行,欣赏过程,乐在其中。
看录像,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城镇有录相厅,放武打片、生活片、故事片,农闲季节周边村民也到录相厅取乐消遣,本世纪初录相厅基本关闭。
坐茶馆、听鼓书,鼓书艺人一般选择在固定的茶馆里表演,听众多为乡下老年人,也有城镇老人。
唱歌跳舞,歌厅、饭店、宾馆、酒楼,朋友相聚,唱歌助兴,调节精神。跳舞,九十年代到舞厅,现在到广场,人很多,各种年龄的人都有,中年居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2925

主题

7864

帖子

9374

积分

少校

Rank: 8Rank: 8

积分
9374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7-8-16 21:31: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文艺表演
(一)节日表演
玩灯  有舞龙和舞狮
龙,用木头、竹篾、纸、布等扎成,短的9~15节,长的上百节,龙珠单制。舞龙的都是身强力壮的后生,龙头和龙尾有的是练家子,一律古装短打。玩龙时,珠在前,珠前有排灯、龙旗、彩旗,有的刀、枪、剑、戟夹在其中,前后有锣鼓、响铳,队伍少则几十人,多则一二百,锣鼓喧天,声势浩大。大都由姓族组织,现在也有以村、组名义组织,预先下龙帖。武场开头打场,后舞龙,进村后各家迎接,有的“参神”,放鞭外还给钱、香烟、糕点酬谢。龙灯结束后,焚烧送其上天,龙珠被求子、求福心切的人家接走,放在家里,保佑愿望实现。
狮,布和麻制成,眼能开合,嘴阔,活动自如,毛长,绿色。表演需三人,训练有素;二人为狮,一人持绣球引导,出场昂首,长啸状,卧地翻滚,飞跃腾空,越障碍,上高台,动作灵巧惊险,舞时伴有锣鼓。狮子到家拜年,鸣鞭迎接,玩者专人打歌,祝贺吉祥。近20年,还有玩简易狮子的,二个人,多在街上,每家店铺都到,有讨钱之嫌。
歌舞
彩莲船,竹篾扎成框架,船轿合一的形体,糊以彩纸,船舷以下罩彩布,宽约2尺余,长约6尺。一女青年浓妆艳抹,站在船中,两手提船,走碎步,模拟水中行船。一男青年扮渔翁,手持竹杆或桡板,扶船走圆场,活象梢公,两人配合,边舞边唱,锣鼓伴奏。有的还配一丑角,插科打诨,逗人发笑。
踩高跷  木制,一般高2、3尺,最高的达5、6尺。表演者妆扮成戏剧人物,如“梁祝姻缘”、“八仙过海”。分文武两种,武高跷主要是特技表演,如两腿劈叉,前后空翻。边走边舞,有锣鼓伴奏。
打莲厢  又名“莲厢舞”。 莲厢为竹杆制成,长约3尺,5节,每节两旁削去部分竹肉,使空通,嵌进铜钱,相邻节位置垂直,中间一节不削,缠上彩带,两端系上花穗,表演者右手执中节,撞击手、脚、肩、腰,发出有节奏的响声。由男女组成若干对,和着歌曲节奏,边唱边舞。
还有蚌壳精、抛绣球、跑竹马、采茶扑蝶、推车等表演样式。
舞龙、舞狮、武术表演为武场,“唱戏”、“划莲船”、“打连响”等文艺表演为文场。
(二)日常表演
丝弦锣, 又称丝弦锣鼓,流行于孔垅、濯港、大河、城关一带。以锣鼓为主,间以弦乐,专为民间婚丧喜庆及“庙会”、“灯会”作前导演奏;至少十人以上,多可达三十余人。除一般乐器外,还有丝弦锣、扁皮鼓、长号、咚叭锣,对锣,演奏时,加上鞭炮声,组成奇特音响。
敲道情筒,又叫渔鼓筒,以粗竹制成,长约2尺余,中贯通,一端用皮封口,鼓状,表演时用手指敲打皮面发声,唱词唱腔多用黄梅采茶戏的折子剧目,或时兴小调。
划旱龙船,用木制成长约2尺、高约3尺的凳状木架,上部为龙船形状,龙口张开,内供龙神,上面放一小鼓。演唱者为男子,左手拿小锣,右手拿鼓棰,边敲边唱,多是“歌本”内容,常在人家门口表演,讨取食物、零钱。
还有说鼓书。
(三)唱戏
黄梅人喜欢唱戏、看戏,俗传“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除过时节外,有的做红白喜事也唱,草台班子很多,主要有采茶戏、文曲戏(调乃)和黄梅戏,七十年代京剧样板戏很风行了一阵。进入新时期,又组建了不少剧团。这些剧团或在本县本镇演出或到外省外县演出。村里唱戏会接姑娘、姨娘、亲家母看戏,图个热闹。上午唱到中间,有的送腰台,即台下送东西,有吃食,有钱,用托盘送到台上,旦角盛装在台中间跪接;有时班主还点戏台脚下地方有声望者的名姓,凡点过的都愿破费。
六十年代前,乡下人扯秧、薅草、六月晚上乘凉,爱唱《蔡鸣凤辞店》、《张朝宗告京城》、《王金龙嫖院》、《尼姑下山》等。也唱黄梅戏。很多安徽人到乡下,2人一组,自带胡琴,一到人家门口,便一拉一唱,唱完,主家给钱,2至5元不等。
戏班子里的规矩很多,旦角不能先上台,上台时要左脚先上,不能乱坐,特别是不能坐道具箱子,出场前要向化妆台行鞠躬礼,不然会慌场;丑角很大,他不妆扮,旦角不上妆,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2925

主题

7864

帖子

9374

积分

少校

Rank: 8Rank: 8

积分
9374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7-8-16 21:32: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民间文艺  体育
  
黄梅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民间文艺绚丽多姿,民歌、戏剧、曲艺源远流长,武术名门正宗,游戏五花八门。
一、民间文学
(一)黄梅民歌
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节奏明快、质朴浑厚,富有乡土气息。有:
劳动号子  为劳动鼓劲、协调而吟唱的歌,没有固定的调子和歌词,即兴而歌,有“打硪歌”。硪有石滚硪,片石硪之分。石滚硪多为男人打,号子短促有力,节奏感强,片石硪为女人打,号子悠扬轻松。如“哎—呀,哎嗨呀,哎嗨嗨呀,落哇,哎嗨哎呀,哎嗨哎呵,落喂。”内容只有一个字“落”。“榨油号子”如“哎呀——嘿咦”,“搬运号子”如“嘿哟嘿哟”等等。
山歌  每节5句,每句7字,有固定歌词和曲调,反映日常生活,多为情歌,如《双思情》等。
歌本  有词无调,说完整的故事,如《黄氏女对经刚》。全县约存一百多篇,篇幅都很长,少的百多行,多的三千行。靠手抄本流传。
儿歌   无固定调子,如“鸟乃叫,尾巴拖,三岁伢儿会唱歌,不是爹娘告诉我,是我自家舀来的歌”。
民间唱山歌极普遍,山区摘茶,湖区打渔、上乡薅草、下乡锄草采棉无处不歌。用山歌“戗人”(即讽刺人)、对歌互相挖苦十分常见。“黄梅免麦粮”的传说就源于唱山歌,皇帝私访来黄梅,听见薅草的农夫唱山歌,声音拖得很长,如泣如诉,问随从什么回事,随从说有人哭,这地方的人太劳苦,皇帝听了,当即降旨免麦粮。
(二)楹联
婚嫁、升学、祝寿、做屋、开业、参军、唱戏等都贴对联,特别是春联,家家必贴,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向属下发春联。
黄梅县楹联学会于1989成立,下设14个分会,本县会员1200多名,省外、海外名誉会员50多名,国家级会员35人。2005年4月,中国国际楹联文化节在黄梅举行,美国、德国、加拿大等16个国家和地区200多名楹联专家与会。黄梅人的数十幅楹联佳作被悬挂在山东孔府、湖北黄鹤楼、北京龙庆峡等全国各地名胜古迹上。1991年3月,中国楹联学会授予黄梅县为“楹联之乡”。
(三)民间故事、传说  
数量多,内容丰富,久传不衰,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文化馆搜集整理形成了文字稿。神话传说颇有特色,风物传说很多,太白湖、停刀口、蔡山、离母墩、新开口、苦竹口、风凰山、麻城殿、五祖塘等地均有离奇故事流传;五祖素菜、泥鳅钻豆腐、乌鱼烹子等土特名产也有轶闻趣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