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4
上士

- 积分
- 683
IP属地:湖北省咸宁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咸宁市 2019-4-30 14: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瑶汉医经
一墙。匾。悬壶济世。联:医体医心医世界,治国治鬼治神灵。图:药姑山。文字:济世之经。药姑山交界湘鄂两省,草木茂盛,有江南“天然药库”的美誉。药物种类繁多,计有草本、木本、藤本、真菌等植物1700多种,药用动物有蛤蚧、油蛙、蕲蛇等,是鄂东南最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是中国药用植物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相传西王母女儿瑶姑云游到此种了仙药,传说玉帝最小女儿在此采到仙药为玉帝治好顽疾,被封为司山女神后,打开天宫药库存,播下种子,相传吕洞宾路过此地将一篓仙药倒此。从此,草是仙药,人是药仙,道是药仙,佛是药仙,鬼是药仙。此山为药圣之山,藏药理医经于此,有缘者慧识:此山药道可治心,也可治身;可治神,也可治鬼;可治虎,也可治龙;可治人,也可治国。一句话能医治民族的生命。作哦瑶祖家园,孕生的瑶医瑶药,用换花草治疗生殖问题,保证了生男生女的平衡。食疗与浴疗为瑶族主要医治方法,妇女生产不用满月可下地劳作。相传山上住着以采药为生的李氏三姐妹。有一年,疟疾肆虐,许多人不堪冷热煎熬撒手人寰。三姐妹心如刀割,决心配制出猛药来战胜病魔。白天遍山采药,渴了捧些山泉水喝,饿挖些野草充饥,困了在地上打个盹。晚上,反复配方试制,亲口品尝药性药效,终于配制成一剂有病治病、没病强身的良药。三姐妹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挨家挨户上门送药,分文不取。乡邻们感恩不尽,视为神仙下凡,在家设立牌位,天天烧香磕头。善行感动了上天,王母娘娘引渡她们修行成仙,封为司药女神,掌管人间百草。药姑山顶峰的三仙坛,是传说中三姐妹修行成仙的圣地。相传药王孙思邈南下衡山路过此地,资料记载,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此采集药物和研究药物,医国救民的共产党在此设立红军医院,医国济民的毛泽东路过此山下,感悟救国救民之经,建国后渴饮此地茶叶缓解疲劳和延防衰老。
二墙。药王药圣。孙思邈,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为药王。西魏(公元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家庭 。小时聪明过人,长大后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公元581年)时,国事多端,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学得很高医道法之术。相传医好过老虎疾病后,又医治好了龙王性命,他能骑虎伏龙,人间妖魔鬼怪他都能降伏医治,说明医药是生命的根本,一切人与民族都是经过医治,才能生存下来。他十分重视民间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完成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公元659年),完成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李时珍(公元1518—1593),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今博士街人,著名医药学家,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在明(公元1590年)完成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 “药圣”。药姑山是李时珍采集药物和研究药物学的重要基地之一。当地称作“荞壳蚪”的蛇,李时珍命名叫蕲蛇。在这里采药数载,采集到许多珍贵药物标本,留下不少药联佳话。当地至今流传许多在此山采药时向世人传药传医的趣闻逸事。
三墙。吴公孝治天下。通城抚瑶官吏吴里胥突染重病,家人深陷绝望,突有芷兰馨香扑鼻,两位白衣白裙仙女飘来,一位扶起里胥,一位将一粒药丸族入里胥口中。一盏茶功夫,里胥竟睁开双眼,跪谢仙女救命之恩。两位仙女是传说中的盘王之后,莳蔬为食,甘泉为饮,绿菌为床,白云为裳,修练成金刚不坏之身,医术高超,治好病人无数,山被呼为药姑山。为感谢瑶族仙姑济世之胸怀,里胥将两个儿子送去学艺。元四跟仙姑学习识药采药,把脉辨症,元七在牮楼中应门守家、晾药炊茗。后,江淮大旱,蝗灾严重,京城粮食紧张。吴里胥接到县衙送粮进京公文,忙派人喊回学艺的儿子。元四、元七押着粮船,数日后来到京城,即去仓廪交割。路遇皇榜:杨太后欠安,征求民医。回到客栈,点燃三支通神香,默默祷告师傅。烟雾中现出大药姑:药在你船上,可以药到病除。不得贪慕虚荣,贪图富贵,父老乡亲还等着你去为他们祛病除痛。 第二天,元四、元七揭了皇榜,带着连夜用药姑山生长的马荚刺蔸(金刚藤)碾粉制作的药丸随监榜官进宫。太后脉象细弦,主腹部癥瘕,宜清热散结,软坚化瘀,服用金刚藤蜜丸当立见功效。太后服过三丸,感到下腹疼痛如同摘去一般,精神起来,饮食如常,行动无碍。皇帝大悦,内廷召见要他兄弟留京做官。元四答道:“我们一介布衣,生在草野,长于山林,不谙官道。要他们留在太医院做御医,元四极力推辞:家中尚有老父,无人服侍,兄弟还得回乡尽孝。皇帝当即传旨写诏:封吴元四知府衔,记名大名府,钦赐仪仗牌坊。自此,吴元四故居地改名牌楼冲,吴元四成了一方名医。
四墙。医道李存忠。李存忠(公元1887---1974年),又名崇中,湖北通城麦市镇人,幼年聪慧,性慈善,喜好道学。李存忠世系平江才子李元度之后,几代务农,一年其父重病,家贫三请郎中不到,延误而死。李存忠立志学医为人治病。始学兽医,一有空余就到在麦市乾泰顺、徐顺泰药店义务裁药制药,识辩药物形态,探索药性与配方知识,后又潜心修道习武,研究人体骨骼结构,经络穴位。医道歉修,法术高超。既可符录医治土法疑难之病,相传可驾天车夜行,又能医治跌打损伤,精长接骨术。成骨科名医后,登门求医者,遍及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广西、四川、河南等地,住宅及邻居家常有十几张床位。存忠行医善恶分明。既用药医治骨伤损伤,又严规教育医治人心。打架斗殴者,严肃批评,甚至严厉训斥,不是真心悔过,恳切检讨者不医;行恶被伤者一律不医。医德高尚,不管富贵贫贱,来者必医。一生勤俭,粗布衣褐,蔬菜淡饭,居住间陋,一间住房,三间病室,堂房为诊病接骨处。医余种田、种菜、种药、采药、制药、配药。行医四十余年,治好病人数以万计,富贵者适当收费,贫穷者不收分文。病人的谢礼,多转送前来治病的小孩,或远道而来的穷人。遵行《四部遗书》祖训,救死扶伤,其德其艺有如神仙,锦旗挂满内堂。
(四)、师道楚越
一墙。匾:王道师哲。联:君臣士觅师湘北,天地人寻法鄂南。图:相师山。文字:师道之礼。苗、瑶、畲族文化是长辈与师公口口相授承传,华夏族在夏朝、商时开设有“校”、“庠”、“序”等贵族教育学校。孔圣开创儒家私学,所教无类,教育走向平民。三人行必有我师,德能佳者皆可为师。道家在道观教学,儒家在书院讲学,佛家在寺院传学。有的只会以谋进为师,有的只会以谋退为师。张良达观兼师,为人间谋圣。进,谋国谋家谋己之功;退,谋国谋族谋己之安。谋时,在于礼师。相师山位于鄂南通城与湘北平江之间,即楚蛮与杨越交界处。在楚国进杨越退的地域流传张氏大谋进退的智学。相传秦时韩国贵族张良搏浪沙锤击秦始皇不成,逃亡到江苏下坯,在圮水桥遇到黄石公。黄石公多次启发式考验他的忍耐与礼貌,得授《太公兵法》。由于帝王学被刘邦拜为老师,为刘邦谋略建立了西汉政权。张良访知黄石公隐居下隽,辞官来此伴师安度晚年,故名相师山。相传汉高祖刘邦为国事与家事,率黄白两路兵请老师出山相助,礼见了张良,尊重臣子意愿继续隐居,让其在此礼陪尊师黄石公向当地贤人礼恭学习。张良以大自然万物为师,回归自然得道成仙。唐时,建寺庙纪念,赋门联:“相耶?将耶?千古利名成幻影,师也!友也!共邀风月话神仙”。山顶还建有张良庙向礼拜告诉师道真谛。
二墙。张师山洞寨城。张师山古称“白云山”、“天竺山”,海拔近千米,山腰古垣环带,山顶庙宇轩昂,因汉相张良僻谷而得名。张良字子房,西汉杰出谋略家。汉朝稳定后,刘邦动辄以“莫须有”罪名治罪罢官、斩首。张良进谏被见疑,毅然辞官出走。在黄石公指点下且歌且行,在好友秦汉交替时百越部落领袖长沙王吴芮的指引下,寻至楚越交界的白云山。吟诗:我去修行不做官,朝夕禅居白云山;渴饮黄花香蓼酒,饥食长生不老丹。闲去观花并看景,一时闷坐把琴弹;我主问君今何在,每日朝夕只在山。山顶有一庙,名叫“白云观”,山腰南面有一洞,洞高丈余,宽若两丈。前洞有石几、石案,为张良“读书洞”、“炼丹岩”、“卧仙石”。洞外花香鸟语,流水淙淙:洞内凤鸣龙吟,余韵嫋嫋;四周蕙兰吐芳,幽篁森森。张良在此书画作伴,琴诗为侣。吟诗舞剑,逍遥自在。当外有匈奴骚扰,内有异姓诸侯叛乱,君臣几经对诗,礼恭相敬而见。刘邦声泪俱下请他再扶拯汉室万世基业。张良心藏全局,救黎明于水火,献上计谋安稳了天下,稳定了国家,安宁了皇室。纪念赤心报国之谋,改白云山为“张师山”,“白云观”更名“张良祠”。庙前对联:得黄石公助,熟读兵书佐刘终成帝业;从赤松子游,精通玄理,使君得保天年。
三墙。皇帽山帽冠龙王。皇帽山位于岳阳县月田镇,与通城县马港镇接壤。一棵千年古松,如苍翠巨伞张在山顶。古松主干有两人合抱,顶端2条枝系,虬枝攀延,冠枝伸出,冠幅如苍龙扑地,似猛虎下山,远观如扇形皇冠,具有傲然风骨的雄姿。相传,刘邦念张良忠心,决意寻他回朝,重振国家与皇族太平。寻访到白石,人困马乏。左右见张师山半腰有个采药老人,仙风道骨疑是张良。刘邦立即追赶,帽子遗留在村前山头上。等刘邦赶到张师山时,怎么也寻不见采药老人。受命返回寻找皇帽的随从,赶到白石山腰时,皇帽已化作石帽,躺在古松皇冠附近山头上。纪念君臣为天下太平相会山野的胸襟,白石山叫成皇帽山,古松叫成皇帽松。皇帽山主峰龙王尖,边缘有巨石,如雄狮仰天长吼。龙山虎岩,龙振八面,虎威四周,天地呈现太平景象。白石山峰顶,坐立龙王石庙。条石刻字“龙王尖白氏庙”,两根立柱刻联“龙王尖上名千古,白氏山前坦万丘”,两侧角石刻联:“……,风颂太平岩”,庙内供奉“灵应大观”男女两尊菩萨。传说龙王三太子师从白氏山娘之父学法,与白氏山娘相爱遭师傅反对,私奔到此过上太平生活,利用法术和医术为百姓除病消灾。千年古松皇冠的地神,奇石皇帽的皇灵,神奇龙王庙的天地之精,君臣相会的龙虎相会,为了天下苍生的太平,君以臣为师治国,龙王以人为师治病,就是避祸山腰石洞的三十六洞,洞洞相通,联通湖南湖北(荆楚与杨越)的太平洞。
四墙。张良道冠与匾额。幕阜山四周有大江大湖围抱,突起于湖田之上,云雾蒸腾为仙气旺盛之地。加之本身沟壑纵横,洞冲连环,自古是江南求仙,隐居的最佳地域。相传周时匡姓隐居庐山,叫匡庐,开幕阜山隐居求仙之风。秦末商四晧之一绮里季吴实就是幕阜山今通城人,曾隐居故乡,开辟了幕阜山成为隐士居住通往仙人心境,达到天宫城阁的圣地。西汉时期,初汉三杰张良寻退隐通城张师山的师父黄石道人,隐居张师山相师后,又隐退黄袍山的大盘山下大埚村创办伐桂书院,在黄袍山润田半山腰台地处修建良山道观,修道讲学,师天地之技法,制天下之阴邪,其八世孙张道陵于龙虎山创立中国道教天师道,为中国四大天师之一。晋时陶渊明隐居幕阜山的庐山,葛玄、葛洪隐居黄龙山修炼,还有吴猛、许逊等隐居幕阜山中,还有唐代七相隐居幕阜山。黄袍山张姓为了纪念张良的谋国谋族谋己和开启后代创立道教的功德功绩,制有“圮直德临” 古匾,彰显谋师之礼,表率师天、师地、师人而兴盛国家、安康民众、太平天下的品格与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