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南陔 于 2024-5-9 14:55 编辑
圣境淳风贯古今
里党无事不请酒,人情多少一回还。 打蒿不采栾林树,荆条栗柳莫乱删。 六畜四季不散放,剐菜不割麦与豌。 若有不遵公议者,罚席演戏众人观。 这是古碑《奉示永禁》上的一首诗。这尊清代告示碑是笔者与汪怀庭、杨高生等2002年6月在圣境山金泉村送子庵遗址旁发现的。当时碑版用做池塘跳板,故保存完好,字迹清晰,我们便随手抄录下来:“适得本州访闻西乡圣境山沙子岭一带地方,近有外来流匪并游僧野道,借乞为名,强讨恶索,窥采路径,肆行宅窃。更有本地无赖之徒,撩青剪黄,或纵畜践害田禾,窃网塘鱼,砍树偷桑,甚为闾阊之痛。正查拿间,有耆保盛远、蔡连升等具禀请禁,除密拿外,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仰该地诸色人等知悉:尔等各安本分,毋得容留匪类为害地方。该处保甲留心稽查,遇有外来流匪潜逃境内,立即扭禀从重惩治,不得宽宥,禀遵毋违,特示……”“特示”二字后便是这首诗。立碑人为荆门直隶州正堂郭觐辰,时间为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后来我们为这篇碑文加注点评,收录于笔者等编著的《荆门古迹碑文抄注》中。 我们的点评是这样写的:“伪丐、游僧、野盗与流匪危害生产与生活,古今同患。知州、县令、保甲与乡党‘除密拿外’,合力严禁,古今同谋。而告示、乡规与民约为重要条律外,还得有如盛、蔡等为首者倡举民众,同心协力,‘扭禀从重惩治’——集此以行,社会方能安定,世道方能太平,民心方能所向也。” 从碑文透露出的信息来看,衙门与百姓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前夕,州府强调的是所谓“匪类为害”,老百姓呢?则是“撩青剪黄”之类的民间纠纷。解决的办法也不相同:前者“扭禀从重惩治”,后者“罚席演戏众人观”。 从碑文的另一侧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圣境山地区自古以来风景优美,民心淳朴,注重社会稳定与环境保护,懂得生态平衡。环境治理从小事入手,乡规民约切实可行,惩罚亦讲求人性化。虽然当今沙子岭已打造成为圣境花谷的核心景区,虽然古碑早已不知去向,但这首诗、这尊古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当今不是还具有某种借鉴意义吗!
|